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乡村社会组织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革命后国家与社会一体化下的人民公社体制,到改革后多种组织体制并存的局面,乡村社会组织体制的重构日益显示出对推进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意义.这是基层社会对超大社会管理能力和单一制国家整合能力的挑战.乡村社会组织重构是乡村现代化的基础.应从组织体制上培育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巩固国家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会公共性是构建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社会公共性逐渐消解,乡村共同体面临解析的危险。随着项目治国成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式,进村项目将国家、社会与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公共领域重塑和公共人再生,促进乡村社会公共性再生产,重构乡村共同体,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5,(6)
"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内追求并践行公共性的积极行动者。公共领域搭建起公共人行动的舞台;公共人则建构着公共领域的疆界。在乡村社会中,散布着诸多由农村公共人建构的农村公共领域。由此可见,农村公共人是在农村公共领域内生产并呈现乡村公共性的行动者。乡村治理的实质也就是国家政权与农村公共领域的网络化协同合作共治。由于农村公共人是农村公共领域的积极行动者与建构者,乡村治理必然离不开在农村公共领域内积极行动着的农村公共人。因此,农村公共人构成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变革引起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共产党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重构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推进党的现代化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必须把发展现代化农业摆上突出位置,完善和  相似文献   

6.
面对建国之初的严峻形势,结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乡村社会的实际状况,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合和重构乡村政治。整顿乡村秩序,接管旧政权,废除保甲制度,初步建立农村基层政权;恢复和发展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农村政治组织;广泛的政治动员使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不断提升。它产生了很强的政治效应,对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袁明宝 《求实》2023,(6):79-91+109-110
行政化导向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是在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的行政体系建设,带来了行政替代社会、行政悬浮空转和行政消解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现代化应把重点放在行政激活社会上,通过治理资源激活群众公共参与渠道、增加治理事务并使其与群众诉求相一致、实现治理主体的有效整合与动员以及推进治理规则公共性重建,从而实现行政嵌入社会。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资源协同提升治理能力、组织协同激发多元治理主体积极性、机制协同凝聚治理共识、发展与治理互促构建治理共同体,构成了行政激活社会的具体机制,也实现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协同推进。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不应是单纯的行政化改革,而是要通过资源输入和民主协商,实现行政对社会的激活和动员,这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服务是实现国家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和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需要。近年来不断壮大的农村社会组织较好地发挥了供给社区服务、形塑乡村价值和推动政府转型等作用,初步形成了与基层政府的协同治理。但也面临着合法性缺失的法制困境、行政化侵蚀的体制困境、慈善业余主义的能力困境和社会资本短缺的社会困境。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必须把它嵌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代任务,坚持法治先行、政府推动、社会组织自我涅槃和社会监督常态化,使社会组织回归乡村社会本身,提高其政社协同整体性供给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社会组织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党的基层组织。在政党现代化进程中开展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促进政党文化由从属型向自主型的转变,以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改善党员的管理方式,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加强对党员管理的实效性,党组织在自身发展上应确立责任型组织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草根志愿组织是中国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化行动的载体。在组织层面上,对中国草根志愿组织的研究集中于其所处的政治结构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政治结构方面主要考察了中国草根志愿组织在当前的体制下所具有的机会与面临的限制,社会基础方面则聚焦于中国草根志愿组织的生发条件和内部治理结构。在中国语境下,草根志愿组织如何发展出具体的行动策略,研究者如何发展出更加适合的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家庭在过去、现在和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形象地比作中国社会的“基因”。基本国情在中国,家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从微观角度来说,家庭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不仅是童年的摇篮,毕生的港湾,而且对其一生德?..  相似文献   

12.
国家的责任: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化不是城市消灭乡村的过程,而是城市发展与乡村再造的有机统一。乡村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缩小,但不会因此而消失。乡村依然存在,不过其结构会随着现代化而发生深刻变化,进行自我再造。如何有效实现乡村的再造与乡村建设,就成为现代化过程中国家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中国国家建设的基础,也是国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国家安全是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国家安全的系统工程要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其中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政治保证作用,为自下而上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夯实方向指引、活力之基、稳定之源;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要着力突出人民群众的参与,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坚持的基本方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依靠专业社会组织的全过程嵌入,实现精细化治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有助于及时发现安全风险点,提升社会治理效率。总的来看,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了讲求合作的“协同治理”、讲求高效的“敏捷治理”以及讲求覆盖全局的“整体性治理”。在“三治”合一中,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构建,也为国家安全夯实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行政下乡”等过程,完成了国家的“权力下乡”的任务;当前的乡村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我发育,推进“权利下乡”是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推进“权利下乡”需要合理界定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权力边界、树立合理公正的执政理念、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  相似文献   

15.
16.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由众多要素或次级系统构成。经济、政治、文化要素是社会系统中的三大核心要素。这三大要素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正发生着剧烈的变迁,并导致了社会系统的解构。通过分析社会系统解构的原因,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分化力量、整合力量和传统国家社会力量之间的对抗是造成社会系统解构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现代和谐社会的思想,并站在中国现代化继续发展的角度对和谐社会作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广泛的认知与推广。社会治理并不意味着政府治理的全然退出,有效的社会治理是基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正确定位和能力建设。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差,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式的重要转变。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运行向度以及治理手段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性转变成现在的多元性,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格局,并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平的基础:发展机会均等□李恩开吕玉华(一)改革开放以来,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国人“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维模式,社会财富分配开始倾斜,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且日趋明显。国际上通行用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程度。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形式,中国共产党必须抓紧对城市基层社会进行组织整合,克服基层党组织对区域内行政资源、自治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基层党组织必须以自身组织力的提升和对自身的整合为原点,在城市基层社会重构关系网络,优化资源结构,强化对居委会、业委会等重要自治组织的整合权威,不断优化基层社会空间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各地相继展开了吸引人才的争夺大战和“价格”大战,众多企业纷纷使出自己的绝活,采用多种措施不惜成本从外部引进人才。毋庸置疑,吸引人才是正确的举措,许诺的“价格”也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知识价值,对人才会有吸引力。但笔者以为,引进人才固然重要,组织内部人才的稳定与培养开发同样不容忽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内部人员的管理与开发是社会组织竞争力的内在源泉与基础,失去这个后盾,任何形式的外部人才引进都是形同虚设,这样,非但引进的人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人才也失去发展的机会。但在人力资源总体缺乏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