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炮打司令部” 19666年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指责自6月上旬派工作组以来的“50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同志”是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扣下去。”这张大字报把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并把他们之间的工作分歧上升为无产阶级司令部与资产阶级司令部之间的分歧。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次排列,由第二位降到第八位。这以后,刘少奇就正式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为何被打倒? “文革”开始前夕,刘少奇在探索中国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问题的过程中,同毛泽东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分歧。 刘少奇认为,当时农村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而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毛泽东认为。这是非马克思主叉的。 刘少奇不同意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提法,毛泽东认为这是在槁“独立王国”。 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通过的“5.16”通知,锋芒直指他自己。 “炮打司令部”虽然未点名,但时人都明白所指是谁。 多少事,人力难挽。事态发展,并非毛泽东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1938年冬.中共中央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确立“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1月6日全会闭幕,9日中央政治局即发党内通知,宣布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①为了贯彻落实发展华中的既定方针,对付华中日益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1939年11月,刘少奇率中原局直接进入华中敌后,直到1942年3月迟延安.在华中,他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策略思想具体运用到华中敌后,力挽狂澜于既倒,迅速打开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观照刘少奇在华中敌后二年多的斗争实践,他…  相似文献   

4.
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共中央内部围绕电影《海霞》展开了一场斗争。这场斗争表明: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内的正义力量也在同邪恶势力进行着不懈斗争。毛泽东、周恩来对当时文艺界现状表示不满毛泽东早在1972年,就已经感到中国文化艺术界存在严重问题。他当时虽然没有认识到文化艺术界“左”的一套盛行,但他对只有“样板戏”,而其他文艺作品太少,明显表示不满。这年的七月,他批评说:“戏剧、文艺作品少了。”毛泽东的这个话,传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让国务院的文化组研究如何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国务院文化组研究后认为,毛泽东的指示指出…  相似文献   

5.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6.
《关于争取江浙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指示》的成文时间考 毛泽东给周恩来和叶剑英的电文《关于争取江浙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的成文时间,《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第6页认为是1941年1月14日。笔者认为,该时间年月有误,正确的时间应当是1940年10月14日。只要把《指示》与1940年10月14日毛泽东起草的给刘少奇等的电文《注意吸收民族资本家及其代表参加根据地建设》(以下简称《建设》,全文载《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00页)比较之后,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来。  相似文献   

7.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今天记得刘少奇这两次“答辩”的人可能不多了,重读当年红卫兵小报上的“反扑文章”,感到刘少奇不惧死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毅然决定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向各中央局发出电报通知:在毛泽东赴重庆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毛泽东就要走了。他把刘少奇请来,仔细地交待着方方面面的工作。俩人交谈了整整一天。8月28日,刘少奇、朱德和上千干部群众,来到延安机场,为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送行。  相似文献   

9.
崔莹  刘宏 《党史纵横》2001,(3):21-24
文革内乱,教训无穷 无庸讳言,在 1957年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发展着。在反右斗争方面,毛泽东的“左”倾思想不断滋长,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改变了“八大”决议中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提法,并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党内。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现实危险。他认为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文化大革命”这种形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彻底揭发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他所谓被…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刘少奇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亲密的战友。他们长期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十分器重刘少奇。从1943年春开始刘少奇便是我们党内仅次于毛泽东的第二号人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毛泽东都把刘少奇视为自己的接班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却被彻底打倒,酿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这就使人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毛、刘之间到底有何分歧,这种分歧又是如何出现与演变的  相似文献   

11.
任晓伟 《党的文献》2007,5(5):28-32
1949年7月4日刘少奇在秘密访问苏联期间撰写的《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中,放弃了他此前坚持的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看作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标志着建国前夕刘少奇在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重大变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特殊关系的进一步探索,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新中国建国前夕的斯大林和毛泽东1949年5月初,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苏,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并代表毛泽东前去与斯大林会谈.师哲作为翻译随刘少奇一同出国.开国前后,师哲在毛泽东身边担任俄文翻译,离休前是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局长兼外文出版社社长.关于那段历史,无疑他是“活资料”了.开国前,毛泽东曾多次对刘少奇说过,成立政府的事不要着急.我不是当过江西瑞金的苏维埃主席么,后来主席还是当不了,不仅当不了,还一口气跑了二万五千里.  相似文献   

13.
朱薇 《党的文献》2018,(4):68-74,106
毛泽东党内核心地位的逐步确立主要经历了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长达十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任弼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征中,他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做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毛泽东在军事上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1938年,他出使共产国际,取得共产国际对毛泽东本人及中共中央政治路线的明确肯定,为六届六中全会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证;1941年9月,他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全面主持中共中央机构改革,从组织手续上完成了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1944至1945年,他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和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联系中国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突出贡献,确立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路线的历史地位。任弼时还积极宣传阐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努力使全党统一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89,(5)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紧接着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次排列,由第二降到第八。这以后,刘少奇就正式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对象了。1967年1月13日深夜,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让秘书接刘少奇去谈话。刘少奇郑重提出二条要求:“一、这次路线错误的责任在我,广大干部是好的,特别是许多老干部是  相似文献   

15.
在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说:“(邓小平)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无疑,这是毛泽东对邓小平在刚刚结束的粉碎高饶反党篡权斗争中所表现的崇高革命精神和高度原则性、全局观念的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16.
晓何 《世纪风采》2006,(12):4-9
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华中抗日根据地,返回延安,行程长达近9个月,被人称为一次“小长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延安之行。行前,毛泽东数次电召他回延安,党内不少高级干部认为,“刘少奇同志将来的地位要提高”。返回延安途中,毛泽东十多次询问其行踪,为其安全担忧。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极为罕见。回到延安后不久的1943年3月,刘少奇成为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的三位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首次进入党中央核心领导层,并奠定了他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申林 《北京党史》2007,(6):18-20
本文标题中的"五七整风"指的是1957年中共中央发起的整风运动。关于此次运动采取何种形式,中共中央是存在不同意见的。毛泽东让全社会参与共产党整风的举动,在党内与包括刘少奇在内的  相似文献   

18.
1957年仲夏,台湾人民曾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美风 潮,捣毁了美国在台湾的“大使馆”,砸掉了美国在台的“新闻 处”和“协防司令部”,这场震惊中外的反美斗争事件发生后, 美国称之为“反美暴动”。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说:“台 湾反美暴动,不似无组织的行动。”他认为“这个策划者是国 民党内的极端派。”究竟谁是这场反美斗争的幕后策划者、组 织者呢?艾森豪威尔没有指姓道名,也许他是猜测。本文就这 一事件发生、发展、演变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19.
196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元旦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社论提出“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将是无产阶级联合其他革命群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社会上的牛鬼蛇神展开总攻击的一年”。5月8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6月11日,中共中央下发通知,称这篇文章“击中了党内最大的走资产阶级道路当权派的要害”,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对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产阶级道路的当权派的大批…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成为中共领导核心后,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检验,得出刘少奇是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的判断,得到党内高级干部的一致认可。特别是1937年白区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对以前白区工作上的左倾错误的尖锐批评,和六届六中全会上刘少奇强调独立自主、反驳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观点,毛泽东给予高度赞赏和支持。刘少奇从此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层。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刘少奇一直是排在毛泽东之后的第二把手。他几乎参与了党中央的所有重大决策,在毛泽东不能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代理主席职务,在中央工作分为一线二线后主持一线工作。但不能因此认定他是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1961年毛泽东同蒙哥马利的谈话中说刘少奇是他的接班人,应更多地是出于外交策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