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侦破涉枪案件而言,如何发挥刑事科学技术在侦破涉枪案件中的作用,是打击涉枪犯罪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枪击案件中可利用的痕迹物证比较多。如根据枪击案件现场射击痕迹(弹孔、弹道、射击残留物等)及现场的其他物证(弹头、弹壳),经过分析、检验,可确定枪种,发射枪支,判断是几支枪发射,并据此枪种的特征参数和条件(如弹重、弹径、弹形、初速、落角及气象条件等)进行弹头诸元计算,以划定侦查范围或解决证实犯罪所需要的诸种问题。实践证明,公安机关只有高度重视利用刑事技术在涉枪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培养技术队伍,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有效地打击涉枪犯罪。  相似文献   

2.
庞岩 《法制与社会》2013,(30):249-250
涉枪犯罪是对社会危害性极大的一类犯罪。当前形势下,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涉枪犯罪率却在急剧上升,值得相关部门的引起重视。纵观当前形势下,上海涉枪犯罪的基本特点,从犯罪主体上讲具有主体多样化、集团性等特点;从犯罪行为上讲具有犯罪类型多样性、通过网络贩枪和枪毒同源等特点;从涉案枪支的来源上讲则具有渠道多样化,类型繁杂等特点。因此,公安部门必须加大对涉枪犯罪的惩处,清查收缴社会的流散枪支,加大对枪支运输途径的截留查处,并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彻底清除涉枪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3.
当前,涉枪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除利用制式枪支作案外,相当一部分表现为利用非制式枪支(土枪)犯罪(约占40%以上),这里的非制式枪支是指:射击运动枪支、猎枪、麻醉注射枪、气枪、钢珠枪、催泪枪、电击枪以及其他足以致人伤亡或者使人丧失知觉的枪支。新刑法和《枪支管理法》对打击涉枪犯罪都作了严格规定,实践中,对于利用制式枪支犯罪,一般来说,认定较容易,打击也较严厉。但对于非制式枪  相似文献   

4.
李刚 《刑事技术》2003,(3):57-58
1概述在涉枪犯罪的案件中,有大量使用的是自制的非制式枪。这些枪支是否是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应该受到处罚的枪支,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本文提供一种较为简约的鉴定方式,以引起国内同行的兴趣和商榷。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应该受到处罚的枪支,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5月15日颁布的《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这类枪支定义为: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公安部2001年公通字犤2001犦68号文件发布的《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中对这类枪支虽然没有明确定…  相似文献   

5.
枪支,由于战争从制造国扩散到交战国;由于跨国的贸易、走私活动,又从制造国家扩散到其他国家。涉枪犯罪分子,有的持本国生产的枪支作案,有的持外国生产的枪支作案;有的在本国作案,有的跨国犯罪。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是有效控制涉枪犯罪的客观需要。近几年来,我国涉枪犯罪突出,并呈国际化趋势,加强控制涉枪犯罪的国际合作成为我国警方面临的课题。1995年,我国涉枪案件立案6231起,(其中持枪犯罪案件3908起,盗抢枪支案件457起,走私制贩枪支案件1866起,比上年增加14%。在办理涉枪案件中,经常发现从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特别是西南边境邻国走私入境的枪支。1994年,广西、云南两省区查获走私贩卖军用枪621支,其中从越南走私入境的550支。1995年,广  相似文献   

6.
枪,一般是指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压力发射弹头,具有杀伤毁坏效能,口径在20mm以下(除信号枪、霰弹猎枪外)的轻型武器。除军用之外,我们能接触到的主要是警用、民用和杂牌枪。除民用枪支长短大小兼而有之外,其它大多为手枪型。在痕迹检验中,枪弹痕迹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在常规检验鉴定中,多涉及的是军用、警用或民用枪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严重暴力犯罪、团伙犯罪,有组织的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的出现,形成公开对抗,并普遍选用枪为作案工具,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威胁。1997年以来,我市涉枪案件明显增多,有私造、销售、私藏枪支的…  相似文献   

7.
1996年7月5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以下简称《枪支管理法》).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全面涉及枪支管理的法律.为了掌握好《枪支管理法》的内容,明确刑法当中涉枪犯罪的规定,完善刑事法律责任,笔者就《枪支管理法》的内容,谈谈其对刑法涉枪犯罪的修改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1 枪弹痕迹对侦查破案的作用枪弹痕迹在刑事侦查破案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区分枪种,认定枪支,为破案提供证据;二是分析案情,为侦查提供线索.重视对涉枪案件枪弹痕迹的现场勘查和概念,在侦破涉枪案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枪案现场的仔细勘查和研究,对现场痕迹物证的认真检验和充分利用,对正确确定案件性质和明确侦破方向,都有帮助.因此,在遇到涉枪案件时,首先应结合现场遗留的弹头,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涉枪案件特别是恶性涉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威胁。如何更有效地检验涉枪案件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为此类案件的侦破、检验和鉴定提供科学、客观的法庭依据和成功率,是从事刑事痕迹检验人员的主要技术课题之一。笔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和物流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络涉枪案件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查缉非制式枪支散件数量日益增多,由此产生非制式枪支散件定义泛化、枪支散件鉴定规则不明及组装枪支的行为定性难等问题。为此,有必要通过审查专用性来界定枪支散件的范畴,明确枪支散件抽样鉴定的适用条件及规范程序,准确认定组装枪支的行为性质等,以促进规范打击网络制贩枪支犯罪。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犯罪分子运用的手段及使用的犯罪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枪支在各种犯罪活动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颁布实施后,认定“私藏枪支弹药罪”必须对枪支弹药性能作鉴定,因此在打击涉枪犯罪的过程中,枪支弹药性能的鉴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社会上非法持有枪支的数量不断增多,自制土造枪支大量涌现,涉枪案件急剧上升,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威胁公安干警执行公务。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技术进步,枪支致伤力的鉴定成为对涉枪案件处理的依据之一。现在,国内对土造枪支致伤力鉴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遇到这种案件,主要是依据国外军事部门的标准来衡量枪支有否杀伤能力进行鉴定犤1犦,这与我国法律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将弹丸在枪口的断面比能17.5kg·m/cm2做为对制式(军用)枪支的最低设计研究标准是实用的,但不适用于刑事侦查和司法审判,因…  相似文献   

13.
周丰华 《法制与社会》2011,(25):181-182
涉枪涉弹犯罪社会危害性大,影响恶劣,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强调对枪支、弹药要严格管理,也加强了对涉枪涉弹打击力度,但涉枪涉弹犯罪仍然时有发生,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花都区近两年涉案涉弹犯罪情况为例,分析了涉枪涉弹犯罪的特点、成因,并提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涉枪案件中的枪支“杀伤力”的鉴定越来越多,庭审中争辩也越来越激烈。如何规范此类鉴定,在法庭庭审中客观、科学准确地表达鉴定的内容,本文阐述了这一观点。建议制定枪支的致人伤亡的标准,研究、制造适应于自制枪支威力测试检验的测定仪。并介绍了在实际案件中“杀伤力”的鉴定的案例。意在有关枪支杀伤力的鉴定能在法庭证据中更加客观、公正、科学。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0月,公安部发布了《枪支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GA/T718—2007)并从2008年3月开始实施、执行。2008年2月,公安部又下发了《公安部关于印发〈仿真枪认定标准〉的通知》(公通字[2008]8号)。这两个准则连同2001年下发的《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公通字[2001]68号)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目前形势下各种涉枪违法、犯罪的枪支(弹药)检验、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出在涉枪案件中,非军用枪支占很大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约占涉枪案件的72.5%,对于如此众多的非军用枪支案件,杀伤力的检验鉴定越发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如何鉴定才能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文就此提出想法,以供参考。杀伤力鉴定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作杀伤力鉴定方面,各地所采用的标准与方法有很大的差异,有的采用子弹动能为8公斤米,有的采用枪口比动  相似文献   

17.
涉枪犯罪是一种严重暴力犯罪,它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而且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涉枪犯罪历来都是各级公安机关打击的重点。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涉枪犯罪案件开始在沿海一带出现,并逐步向内散延,且愈演愈烈。95年南昌市开始出现了涉枪犯罪案件,但规模和危害程度远不如现在,近几年,南昌市公安局通过打击专项斗争,先后摧毁了一大批涉枪犯罪团伙,收缴了数千支各类非法枪支和上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物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面对21世纪生物犯罪或生物恐怖活动的新挑战,物证鉴定的新专业--微生物物证检验将成为执法部门侦查和起诉生物犯罪必不可少的手段。微生物物证检验以用作犯罪武器的各种微生物为检验对象,获得微生物种类和能够提供来源信息的菌毒株细致分型结果,达到提供犯罪侦查线索和法庭证据的目的。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物证检验的定义、特征、技术应用以及美国近年来在微生物物证检验的实践和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并建议我国物证鉴定实验室应积极开展研究,建立能够满足生物犯罪侦查需求的微生物物证检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而不是想象的概念语词,能更好地厘清涉枪案件刑事司法面临的困境。经由枪支认定标准,刑事司法权力突兀地介入普通民众的正常社会生活,打破司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基本边际均衡,造成了刑事司法裁量的尴尬。刑法意义上的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枪支,不应该与普通民众生产、经营、游艺所使用玩具枪、仿真枪的正常活动发生关联。刑事司法不侵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这是刑事司法权力与公民社会利益的基本边际均衡。以一个侵扰公民正常社会生活的枪支认定标准为基础对涉枪案件进行“综合考量”,只会增加刑事司法的内部复杂性,进而造成刑事司法正当性的严重削弱。只有直面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摒弃迷恋语词的法律形式主义思维,看重刑事司法的系统性后果,确定适宜的枪支认定标准,维护刑事司法裁量的基本边际均衡,才能有效化解涉枪犯罪司法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涉枪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国外旧、杂式枪支杀人作案有所增加,由于受到枪弹的种类、数量及质量的限制,除发射原装的适用弹种外。发射再加工的复装枪弹已成为一个新特点,加上我们自身对这类枪支了解相对较少,这些无疑给认定发射枪种带来了难度。因此,在重视识别现场发射弹种的同时,应加强研究国外旧、杂式枪支射击弹痕所反映出的枪种特征。笔者结合本市“93.8.15”枪案现场弹痕的检验情况,谈谈对比利时1910年7.65mm勃朗宁式手枪射击弹壳上定位槽痕迹研究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