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砸饭碗     
人谋上一份差事,可以有很多崇高目标,也可以有很多伟大的理想。但归根结底,赚了银子能够吃上饭,这是最基本的动机。当我们在最底层工作的时候,那点微薄的薪水就只能是吃上一碗饭,可能还不是什么好的饭。当年学徒就叫做吃“三年萝卜干饭”。所以中国人一直把工作叫“饭碗”,有点俗,但是很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之所以要工作的本质需求。  相似文献   

2.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不能热情帮助人,是我们道德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前不久看到一幅60年代的水彩画,讲的是少儿时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非常可爱非常纯真。老慕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儿童生活,那真是个金色的年代。过去,自己对帮助的理解很简单也很天真,认为帮助总归是一桩很高尚的事儿,很少去想什么人能帮,什么事儿能帮。社会上滚打一番之后,也吃了一些苦头,开始对帮助有了一些复杂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陈君石(营养与食品卫生专家)从来不贪吃 75岁的陈君石有自己的有一套“饮食经”:没有不健康的饮食,只有不健康的搭配。拿韭菜来说,确实存在一些农药残留的现象,但一星期吃一次,能吃进去多少农药?什么都吃一些,什么都不多吃,即使摄入的食物中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只要总量不超标,对人体仍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牛文元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曾语重心长地给一些地区提醒:现代化虚热要降温!说起虚热,我有很多想法—— 古时候有个笑话,说一老哥们儿一连吃了6个烧饼都没吃饱,直到吃了第7个烧饼时才吃饱。于是,这哥们儿很是懊悔,说前面的那6个烧饼都白吃了。这哥们儿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他不知道这个“饱”是靠一个个烧饼积聚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流行起吃野味的风气。有些人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大肆猎食野生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林中爬的、水中游的,无所不吃,仿佛又回到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有的还竞相攀比,愈吃愈珍稀。有的地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野味餐馆和野味市场,并且日见兴旺。吃野味不仅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可能将动物身上的病毒传染给人.危害人类的健康。已有研究显示.非典型肺炎的病毒很可能来自于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6.
肖复兴 《北京观察》2013,(11):70-73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把吃饭的重要性和天放在一起。在中国人看来,天即是至高无上的神,主宰世界万物。将形而上的天和形而下的吃连在一起,饭庄在这两者之间的位置和作用,显得很特别。在北京这样一座古都,饭庄繁华和密集的程度以及菜品味道的丰富程度,是世界一些大都市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北京饭庄的历史很悠久,更在世界少有。论其渊源,可以上溯到金朝。  相似文献   

7.
北京街头仍有一些狗肉馆,有很醒目的招牌张挂在店前,数量不止一两处,看着让人很别扭。狗肉馆的存在和北京的地位格格不入,也和奥运气氛极不协调。在西方不少国家,狗肉是不能吃的,因为在那里,普遍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8.
富人与穷人     
何谓穷人?何为富人?这没有硬性的标准,全靠自己的感觉。一个月退休金只有700元的妇人,还要养活一个70岁的老母,她日子过得很快活,她认为自己就是富人。在冬天洒满阳光的广场上,她舒展地晒着太阳。她告诉我,她的日子过得很惬意,舒服得就像一个富人。我惊异地问她怎样生活?吃、住、穿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她说,每个星期她都去教堂,她是唱诗班的,唱起歌来就像口吐莲花散发着清香,她喜欢那里的教友,教友们有着超越利害的真挚的友情。说到吃,她说吃得很丰富,有时是黄豆焖茄子,有时是豆腐丝拌芹菜,有时是海带丝拌黄瓜丝,有…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5,(1):86-89
吃多了大米,白面,吃上一顿“粗粮”。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营养专家认为,富含纤维的“粗粮尽管吃起来不像”细粮那样顺口,即是难得的保健食品。一方面,“精粮”多种植在海拔高、无污染地区,极少使用农药、化肥,是公认的具有特殊食疗食补作用的天然绿色食品,另一方面,现代人由于生物节奏加快,包含结构不合理,每天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发电厂多,普遍面临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因而很有必要增大“粗粮”在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科技火种撒云岭──云南团组织领办科技推广项目纪事高山内地很容易推广的农业技术,到了云南一些山区推广就会遇上坎儿。九十年代初,扶贫部门曾把良种和化肥无偿分给红河南岸的农民。没想到农民把化肥倒进了山沟──化肥有股难闻的气味,他们害怕庄稼“吃”了这种东西中...  相似文献   

11.
《今日民族》2011,(4):60-61
大家都知道饮食不健康可能会引发可怕的病症,但往往忽略饭后的一些小习惯。殊不知,这些不起跟的生活陋习,很有可能成为你健康的致命“杀手”……凶手 1.饭后吃水果很多人都喜欢饭后吃点水果,  相似文献   

12.
星座与水果,你可能会认为风马牛不相及呢?但请仔细往下看,说不定你自己也糊涂了,怎么如诗如画的描绘中提到的都是你平常很喜欢吃或者对你身体的一些毛病很有好处的水果呢?奇了怪了!  相似文献   

13.
苦瓜命苦?     
“吃苦瓜会让你命苦”,这不是算命先生的呓语,而是公开出版的一本养生书籍上所说。目前,所谓健康,养生类书籍风靡书市,这类图书鱼龙混杂,有的内容荒诞不经,有的观点缺乏科学的论证,如:“吃生泥鳅能祛虚火,治肝病”之类……一些名中医指出,如盲目尝试,不但会延误病情,而且会染上寄生虫等新的毛病。  相似文献   

14.
“吃过苹果吗?”“吃过。”“怎么吃?”“削皮儿吃,带皮儿吃.”“怎么能削了皮儿吃呢?皮儿有营养!”“那带皮吃。”“怎么能带皮儿吃呢?皮儿上有农药!”……这是今年春晚上姜昆相声《专家指导》中的片段,如今类似的桥段也出现在了普通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精神的高度     
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口试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故障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的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雇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角到那位雇主的公司上班。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6.
杂谈两则     
(一)实事求是说真话 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是实事求是的本质,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然而,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坚持实事求是,说真话、办实事的人吃不开,而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者却很有市场。这种人善于把亏损企业总结成盈利,将效益不佳的单位吹得繁花似锦,把三分的成绩说成七分,设想的模式说成已经实现,而总结问题则避重就轻,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正如一副漫画所勾勒的:一桶水倒在了一张纸上。虽有夸大之意,的确切中要害。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日子,记者与一名刚从台湾旅游归来的友人相聚,闲谈之间问他:印象最深在何处?他嘿嘿一笑,嘴里蹦出一个字:吃!随后他告诉我,在台数日,除了跟团参观一些固定景点外,他就一直辗转游走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夜市,马不停“嘴”地吃着各种小吃。“真的好吃,种类多到吃不完,价格也合理。”其实去没去过台湾的人对台湾的美食都会有一些了解。无论是从官方正规的旅游宣传,还是从影视剧、大众传媒上的描述都可以体会到,“吃”早已经成为了台湾旅游当之无愧的头号招牌。一辆辆小吃推车、一间间小铺面对台湾的意义和作用让人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文化史源远流长,可谓代代有文曲星各领风骚多少年,他们给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自然多得数也数不清;照文化是精神食粮的说法,理所当然是可以“吃”的了。近几年来,在中国文坛上,还真冒出来不少吃客,胃口挺佳,既有吃古人的,也有吃名人的,吃得不亦乐乎!吃古人与名人创造的文化产物,简化了的说法,就是吃古人与吃名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时下,文化界“吃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相似文献   

19.
幸福在哪里     
马进忠 《人民公安》2011,(17):60-60
人人都向往幸福,都在追求幸福,可究竞什么样才算是幸福?幸福又在哪里? 记得孩提时候,我很憧憬长大,因为觉得长大之后父母就再也管不着我了,可以想喝凉水就喝凉水,想吃生食就吃生食等等.那一定很幸福。  相似文献   

20.
《劳动保障世界》2006,(11):61-61
我们在向百岁老人讨教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都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也有的人坦言自己在这方面从来没有什么禁忌,什么都吃,又喝酒又抽烟,生活节奏也很紧张。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他们还强调,要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伴侣、脾气好。而且每天都要有事情做。毕竟他们已经年过百岁,情况已有所不同,但大部分人在饮食上更加小心了:他们每天都喝营养丰富的汤,吃蔬菜饼,除了节日和特殊情况之外,不碰烟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