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地缘政治视角下,北极地区一直是美俄两个大国进行战略博弈的舞台。纵观20世纪,美俄北极关系经历了从冷战时期的剑拔弩张到冷战结束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转变。21世纪以来,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使其战略价值不断提升,美俄两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都在北极展开了积极的战略部署。乌克兰危机发生之后,陷入"新冷战"格局的美、俄更加重视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两国的北极关系日趋紧张。美俄北极关系不仅是其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影响北极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认知冲突与美俄地缘政治角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并没有使美俄从此握手言和,相反,两国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在原苏东地区地缘政治安排上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随着北约新一轮扩大和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几近激化.美俄地缘角逐与其相互认知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通常将俄罗斯视为一个被打败的对手,要求其接受美对其国际地位的界定和内外政策的"指导",如有违反即被视为需要加以抵制的集权倾向或帝国企图.为了遏制由此可能带来的挑战,并推动俄罗斯向美期望的方向演变.美国不断削弱俄赖以对抗的资本.在俄罗斯看来,对西方的拥抱和战略上的妥协并没有换来预期的西方认同及其对俄安全空间的尊重,美反而在战略上向俄步步进逼.美俄在这种相互认知下的政策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俄地缘政治角逐的具体进程.  相似文献   

3.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美俄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地缘政治的回归.九一一事件爆发后,俄罗斯一度放弃传统地缘政治观念,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希望以配合美国反恐战争来换取美俄关系的全面改善.然而,局势的演变使得俄罗斯发现,美国丝毫没有因为俄罗斯的善意而改变自己在地缘上继续挤压、遏制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政策.地缘政治博弈重新成为美俄关系的主线,而这一点在中亚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俄关系的主要内容仍将是两国传统利益,特别是地缘政治利益的继续博弈.这种矛盾冲突只有到美国认为俄罗斯已没有任何可能重新"恢复帝国",而俄罗斯也甘愿满足做一个欧亚大陆腹地的地区大国这么一个角色时才可能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4.
俄美关系的基本特点已定型 ,即“冷和平”。现在的俄美关系是冷战后最“冷”的时期 ,1999年是双方关系陷入新低点的标志年。俄美是一对无共同利益基础的伙伴 ,导致俄美冲突的基础性原因是大国争雄 ,俄美的战略利益、地缘安全、国际目标都相去甚远 ,互相矛盾 ,俄美冲突具有不可避免性 ,“冷和平 ,冷伙伴”是俄美关系的现实写照。短期内 ,俄罗斯无力重开冷战 ,而美国将继续对俄采取两面政策。普京将高举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的旗帜 ,俄美关系的实质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从长远来看 ,随着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 ,努力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员 ,俄美对立将会升温 ,甚至向“热冷战”转化  相似文献   

5.
美俄关系自冷战结束以来经历了多年的起伏不定直至2007年坠入最低谷。左右美俄关系的深层因素,除双方在战略利益上“合作与竞争”的实力变化外,就是地缘政治意识和价值观方面不可调和的矛盾。今后的美俄关系不会陷入新的冷战,仍会是合作与对抗并存,对抗可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美对俄战略看当前美俄的紧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美国弱俄、抑俄政策是冷战时期对苏“遏制”战略的继续,意识形态的对抗贯穿美苏和美俄关系的发展过程。近些年来,美俄不断形成相互挑战之势,今年俄格军事冲突又导致美俄对抗势头加剧。但两国不会回到冷战时代,非敌非友的两国关系将会长期保持。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尤其在"九一一"事件之后,俄美两国关系总体趋向缓和。但俄美谍战依然暗流涌动,此起彼伏。总体而言,俄美谍战已经脱离了冷战思维的樊篱,逐渐褪去了神秘的光环,双方谍战的目的、意义、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间谍斗争不再是俄美双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生死较量,转而成为两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和实力的比拼。间谍外交对俄美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冷战的结束使俄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对手变伙伴,合作加斗争。两国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军事、科技与教育等领域展开了前所未有的配合与协作,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因双方的根本利益不可调和,两国在意识形态、北约东扩、军备控制、经济问题、独联体问题等方面又存在种种矛盾和斗争,给双边关系蒙上了阴影。尽管“9·11”事件之后俄美关系有所改善,但认为其已根本改善为时尚早。若即若离是冷战后俄美关系最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后,美国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角力依然存在,有时还很激烈.美国在东欧计划部署反导系统是其推行遏俄政策的产物和新发展,引起俄的强烈反弹,将双方之间的地缘政治角逐推到一个新高点.双方虽然因此矛盾加剧,但不会爆发新冷战.  相似文献   

10.
土俄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在现实利益中又有着直接的冲突。土作为美欧的附庸和战略支点,曾使土俄关系在长达半个世纪里被贴上了“封条”。冷战结束后,土俄因意识形态特异所造成的地缘隔断已消失。土俄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出发,相对超脱于历史上畛域划然的厚重界标,推行务实主义的地缘外交(强化经济意义、淡化政治色彩)。但由于国际战略格局和利益主导下的思维定势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土与美欧“联姻”的持续及俄在西方的牵强地位,双边关系仍然是既有共同利益,又有战略矛盾。  相似文献   

11.
Post-Cold War U.S.-Russian diplomacy reveals the increased importance of new diplomatic actors and processes, whilst underscoring the continued key role of state-state negotiation in reconstructing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ost-Soviet Russia.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and Yeltsin government negotiated measures to promote political stability, democratization, and conversion to a neoliberal market economy in Russia, a centrepiece of which was the integration of Russia's globally competitive aerospace sector into the global production chain. Establishing the Gore-Chernomyrdin Commission, a top-level bi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policy committee, and signing a b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treaty on commercial satellite launch services paved the way for public-public and public-private bilateral space cooperation, and for major private joint ventures between US and Russian aerospace firms.  相似文献   

12.
Post-Cold War U.S.-Russian diplomacy reveals the increased importance of new diplomatic actors and processes, whilst underscoring the continued key role of state-state negotiation in reconstructing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ost-Soviet Russia.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and Yeltsin government negotiated measures to promote political stability, democratization, and conversion to a neoliberal market economy in Russia, a centrepiece of which was the integration of Russia’s globally competitive aerospace sector into the global production chain. Establishing the Gore-Chernomyrdin Commission, a top-level bi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policy committee, and signing a bilate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treaty on commercial satellite launch services paved the way for public-public and public-private bilateral space cooperation, and for major private joint ventures between US and Russian aerospace firms.  相似文献   

13.
14.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6.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8.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9.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