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迎 《学理论》2011,(27):84-85
有关《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经济说、哀悼兄弟情绝说等等。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的某个侧面,但也疏忽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局限了视野。另外,在阅读与理解《伤逝》之前,我们还应该理清作品中的叙述者同作者的关系。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追问。  相似文献   

2.
中年作家李国文在去年十二月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写出了一部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盛夏时节,我们来到李国文家里,就《花园街五号》的创作问题同作者进行了交谈。  相似文献   

3.
文摘     
本刊文摘摘编自各大报刊,敬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以便寄赠样刊及稿酬。欢迎作者自荐文摘。黄苇町/党群关系:党的生命力之所在我们党能开创中华民族和国际共运历史的新辉煌,是同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为民族、为人民牺牲奋斗、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分不开的,是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分不开的。但也不能否认确有这样一些领导干部,其特长就是用冠冕堂皇的话来维护自身利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的会刊。自今年起同中国工运学院合编,在广大热心的作者和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下,现在第二期又与同志们见面了。今年年初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各分会秘书长会议和今年五月在湖北武汉召开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的二次代表会议,就如何办好《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广泛地讨论,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在这里向广大的读者和作者沟通一下情况以便共同办好《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郁华的诗集     
“双松挺秀意何如?仿佛眉山有二苏。况复埙篪同殉国。天涯海角听相呼。” 这是郭沫若的一首题画绝旬。被郭老比作苏轼昆仲的,就是这幅画的作者郁曼陀同他的弟弟郁达夫。郁达夫,已因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独特成就而传之不朽;郁曼陀,即郁华,对许多人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比较起来,他的女儿——画家郁风反倒更为人熟悉。 然而,在郁华的同辈人中,他却以气节、文章著  相似文献   

6.
吴象  赵蔚 《瞭望》1984,(13)
莽莽昆仑与浩瀚的塔克拉马干大沙漠之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南路中的一段,沿途风光奇异,古迹众多。这里是昆仑玉的故乡,还有新疆最大的绿洲。这里的人民顽强同风沙搏斗,发展工农业生产。作者沿昆仑山下古丝绸之路西行四百公里,记录了当地的奇异风光和人民为发展生产进行的卓绝斗争。  相似文献   

7.
二十四岁的《质量经济学》一书作者程抱全,将于六月中旬乘中国民航飞机赴英国布赖顿市参加一九八四年世界质量会议,同来自英、美、苏,日等国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一起讨论质量管理问题。这样年轻而且只有中专学历的学者参加世界经济学术讨论会,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还是少有的。一九五九年,程抱全出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了童大林同志的新著——《第三个七十年》。这是一本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人才教育、社会发展的论文集。作者在文章中科学地把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到迄今划为两个七十年代,即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七十年;从十月革命胜利到现在,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二个七十年。作者认为,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后,世界社会主义跨入了第三个七十年代。作者在文中着重论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的发展和贡献,这就是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在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基础之上。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我国向印度学佛学和向欧洲学科学这两段历史的回顾,对于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中国的传统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据此,作者指出,我们既要向西方学习,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就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夜读录     
杜华 《瞭望》1998,(17)
夜读录杜华《中国不当“不先生”》这是《中国问题报告丛书》中的一本,专门讨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作者沈骥如博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员。去年曾有一本名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热销过一阵,但不要顾名思义,以为这本书是同它唱对台戏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不同意那些事实上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快的原因单纯归之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的看法,认为还应当看到资本关系社会化的作用,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来进行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垂死性是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属性之一。斯大林说的帝国主义三大矛盾达到极端从而形成革命形势,同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的垂死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应当从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有制外壳日益不相容,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物质条件等方面,来论证帝国主义的垂死性。这样,才能科学地作出三大矛盾的发展必将达到极端,无产阶级终将通过革命斗争,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结论。  相似文献   

12.
《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战文原名是《》(改革与新思维——为了我国和全世界)。该书是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撰写的。1987年11月由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美国哈泼——罗公司分别用俄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同时出版。该书如作者所述,是想同各国人民“直接对话”,“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宣传性论著”。该书对斯大林时代的工业  相似文献   

13.
它山之石     
宏图 《瞭望》1988,(46)
英国古典戏剧、电影艺术家劳伦斯·奥立弗作为莎翁历史剧《亨利五世》的制片人兼导演、主演,使“伟大的戏剧诗章同当代表现这种诗章的最伟大的手段二者之间完美的结合”(詹姆斯·艾吉评语),于1947年3月荣获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特别奖。《劳伦斯·奥立弗传》的作者约翰·科特雷尔描述了奥立弗载誉归国后的如下细节: “他就把奥斯卡金像奖包起来,亲自送给菲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所有制问题有重大的突破,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观点为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本文重点分析,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改革传统的公有制形式,努力寻找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使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说明 一、本索引为三栏,依次为:篇名,作者,出处。所收文章先按主题,次按文章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时间的刊物在前,报纸在后。 二、出处为大专院校学报的文章,除专门说明外,均为社会科学版(或哲社版)。 1、行政机关采用考试考核办法补充工作人员的探索/戴光前//中国行政管理,1992年第1期 2、我国人事考察制度的渊源/郭建国//党政干部论  相似文献   

16.
听马季的相声,你会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听马季聊相声与思想政治工作,你也会感到别开生面,回味无穷。下面记录的是马季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段段说道: 相声是一门即时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创作一段好的相声,需要作者和演员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总结生活,从中提炼出鲜明的主题,以达到同观众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相声的表演虽然没有同观众直接进行交流,但演员的每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到每一个眼神,时时都在观众的表情和笑声中得到反映。这也是一种交流。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说相声与观众也是一种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它们之间有相通、相似之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7.
论高度民主     
本文通过对民主制的历史考察指出,资本主义及其以前一切阶级社会中的民主制度的狭隘性和虚伪性,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作者认为:从民主是“大多数人的统治”而论,在性质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比较,已经是一种高度民主,即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高发展程度的民主。同时,在发展程度上,在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上,在人民群众的民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自身又有一个由不充分完善到充分完善的发展过程。作者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系统论证了:就平等是民主的一个基本原则而言,社会主义民主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就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这一范畴而言,社会主义民主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体;就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而言,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作者通过以上论证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还必须在性质上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形式上也要使民主高度制度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读了《叶子龙方式》一文(见本刊1996年2月号),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提出同作者邓天纵先生商榷。我没有看到叶子龙的回忆录,很遗憾。毛泽东先是不让聂荣臻代表军队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后来对之“又很器重”,是因为政治家的“七情六欲”有所缓解,感情不再冲动了呢,还是由于叶子龙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加上聂的名字”,使得他老人家不胜其烦,终于妥协,不再划掉了?或是聂到底未能参加会议,只是另有重用罢了?——我们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9.
去年末苏联解体后,中国很快同独联体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一年来,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交往不断增加,经贸、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合作迅速发展。今年中国同俄罗斯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同原苏联的贸易水平,中国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今年刚起步就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同毗邻几个独联体国家之间的边境贸易尤为活跃,人员交往更是频繁。  相似文献   

20.
好意同乘作为好意施惠的一种类型,在机动车数量日渐增多的今天,引发了各类侵权案件,但相关法律却未做出明文规定,因此对好意同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好意同乘的概念入手,分析好意同乘的特征,明确好意同乘的归责原则和案件处理规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