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发展语境下民事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权的构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当事人或支持起诉者参与诉讼,检察监督权相应地便有不同性质的权利定位.反思检察监督权的不同定位,认为督促起诉权是检察监督权的题中之义与理性选择,并论述检察机关督促起诉权配置的现实需要、法律定位和范围.  相似文献   

2.
当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关系发生争议时,法律规定了当事人有向司法机关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这项权利究竟是"诉权"还是"起诉权"?本文从理论界和实务界中的普遍现象——对"诉权"的研究脱离不了"起诉权"这个问题入手,具体阐述诉权和起诉权的基本内涵及性质,进而分析二者的位阶。  相似文献   

3.
杨实 《法学研究》1990,(5):37-42
如何划分自诉案件的范围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它不仅涉及自诉案件概念,而且涉及当事人的起诉权以及司法机关的管辖分工.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是当事人,但目前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不尽完善,需要在附带民事诉讼起诉权、庭审权利.直接上诉权等方面完善被害人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实质意义上讲,民事诉讼始于管辖。任何当事人提起的民事诉讼,均应当向某一个具体的法院提出,当事人起诉权和其他诉讼权利的实现在确定由某一具体法院审理之前,都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合理运用不起诉权,设置不起诉决定前的听证制度,可以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
不起诉听证程序的提起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行不起诉案件听证会是检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听证会应由侦查机关提起或当事人申请而启动,不应由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听证会应当遵循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公正性原则,以保证不起诉权的正确行使。  相似文献   

8.
民事中的起诉权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法律赋予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行使的一项权利。审判权是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一项权利,它要通过当事人的起诉才能实现其价值,没有起诉何来审判。  相似文献   

9.
在意思自治的审判模式中,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权,争议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就自己与对方当事人的民事纠纷如何处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有权将其具体主张提请法院进行审判,这就是当事人诉权的行使。因为诉权行使的审级不同、诉权行使的当事人不同,诉权相应地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分别为起诉权、反诉权、上诉权和申请再审权,其中,当事人的起诉权是诉权最重要、最典型的表现形态。从诉与审判的关系角度来看,无诉即无审判,“当事人诉权的行使其意义不仅是引起法院的审判,还在于它对审判有着彼此制约的关系,这种制约不限于诉讼中的某一点,事实上它存在于审判的全过程”。①再审程序虽然不是民事案件的必然程序,但它与一审、二审程序一样,都是法定的诉讼程序,虽然各自所处的完全一致的。因此,从审判权的行使须以当事人行使诉权为前提这个角度来看,再审程序启动权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其在本质上与起诉权、上诉权并无二致。纠纷发生后,利割关系人不诉至法院请求国家公权力介入解决纠纷,则法院不主动依职权启动一审程序;一审裁判作出后,当事人不依法上诉的,二审程序也就无从系属;同理,在裁判生效之后,若是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依法申请再审,则其享有的再审启动权应视为被其放弃,此时其他主体无权启动再审程序(除非案件涉及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诉讼权利.体现出当事人自治和诉讼民主的立法精神。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公民的诉讼权利被妨害。被剥夺的现象,却比较普遍。对公民民事诉讼权利进行保护,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剥夺、妨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种种现象1、妨害当事人行使起诉权、上诉权。某些审判人员出于种种动机和目的,对前来法庭起诉的公民不理不照或者进行刁难,妨碍当事人顺利地行使起诉权。一是对多头管辖的案件踢皮球,推卸自己的审判义务,甚至对应当由自己管辖的案件,也采取推的办法;强制起诉人使用法院制作的诉状级,向…  相似文献   

11.
行政起诉制度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起诉权是现代宪政国家公民和组织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现行行政起诉制度忽视起诉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混淆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起诉证据规定不明确,当事人缺少最低限度的程序参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保障国民行政起诉权的需要。应遵循诉权保护、程序正当、司法最终三大理念,走出"庭审中心主义"的误区,完善我国行政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一、代位人的诉权 诉权包含两方面含义,即程序意义上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前者指程序上的起诉权和应诉权,后者则指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或称胜诉权)。因此,对于具体案件中的具体当事人能否切实地拥有并行使诉权,又是有条件的,即只有民事实体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或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时,才能真正以原告人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在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争议时,便可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起诉,但无权以该债权债务关系之外的第三人为被告提起诉讼。由于诉权与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之间密不可…  相似文献   

13.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确认标志着实体被害人向程序被害人的转化.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虽是法定的当事人之一,但却并不享有起诉权.这就导致了实务中被害人身份确认的困难和混乱,并导致被害人诉讼地位的证人化.构建专门的被害人确认程序,才能从立法和形式层面给予被害人与其他当事人同等的程序保护,确保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落实,并促进被害人民事权益的实现.这一程序构想涉及确认被害人的主体、时间、方式和证据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诉的利益属于程序意义上的范畴,它源于民事诉讼,是当事人行使起诉权的核心,也是确定法院审理范围的基础.如今,诉的利益这一理论已移植到行政诉讼中,对行政诉讼程序的启动、原告资格的确定及行政诉讼类型的划分等诸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是有联系的,两者都是人民法院作出的否定当事人的诉权的司法行为,没有起诉权是绝对没有要求法院满足其诉讼请求的权利的。但两者又是有区别的,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和适用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以正确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中的起诉权所体现的价值之一,就是为民,为百姓提供接近司法救济的机会,使权力受到权利的制约而不至于肆意行事。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百姓要行使起诉权,而那里的法院行政审判活动没有或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有一种说法是那里法院或法官存在这样的担心:行政审判容易得罪有关领导和行政机关,影响法院的外部工作环境。由此,法官知难而止,以各种理由拒绝受理行政审判案件,造成当事人实际行使权利不应有的堵塞。所谓得罪者,就是叫掌握权力的人好大不舒服,多有冒犯之意。在行政审判中,法官产生这种心理,确实叫实施行政行为者存有几分舒服,因…  相似文献   

17.
<正> 根据我国宪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精神,我认为民事诉讼中的诉权是起诉权和应诉权的总称,是当事人要求法院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的权利,应该为原告、被告双方当事人所享有。这是因为: 首先,起诉和应诉是当事人行使诉权的表现形式。从理论上来说,诉权与诉是有密切联系的。诉是一种请求。这种请求是谁提出的呢?是当事人。既是当事人,那就应该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相对应的方  相似文献   

18.
王琦 《法学杂志》2016,(11):98-105
网上立案作为一个“互联网+司法”产品,具有促进法院及时高效行使立案权和保障当事人及时高效行使起诉权的双重价值.但实践表明,网上立案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不少法院推行的名为“网上立案”,其实大多是网上预约立案,没有获得当事人的积极响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事人对网上立案的认识存在偏差,网上立案软件系统未能满足现实需要,法院主导推进忽视了当事人的权利主体地位,网上立案未能体现其应有的诉讼效益.因此,应纠正对网上立案的认识偏差,着力建立统一完备的网上立案系统及其相关辅助系统,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整合人力资源网络,从而发挥网上立案的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19.
检家机关的起诉权不同于公民、法人的起诉权,不能没有限制。否则,就会因为检察机关过多地介入民事、行政案件而影响公民自主行使权利,破坏行政权或审判权的有效性。检察机关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发动什么样的检察程序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检察机关的起诉权主要应当针对那些损害国家利  相似文献   

20.
张坤世 《法治研究》2009,(10):65-73
行政“起诉难”是当前我国行政诉讼困境的一个重要表征。当事人行使起诉权遇到的障碍主要源于《行政诉讼法》起诉制度规定及相关程序的缺失。以权利有效且无漏洞的保障为理念,以程序正义为广角,确立“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区分程序当事人与正当当事人、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正确认识和处理起诉请求的有效性与正当性、起诉证据与定案证据、诉权保障与司法谦抑的关系,乃是完善我国行政起诉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