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20,(4):18-22
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看起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究竟有无规律可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终极之问”,更是“历史之谜”,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随领导对所属单位年终“双评” 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领导同志在查后总结时,提到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他说,参评者要提倡一个“让”字,而不能表现出一个“争”字。如果要争,也要提倡评时不争平时争。意思是说,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工作中,而不要下在评比中。评比的时候不要去争名争利,平时则要努力工作,争创优异成绩。 “评时不争平时争”,这句话很有哲理性。一个人、一个单位,干了一年工作,究竟干得怎么样?其表现究竟该打多少分?实际上平时已经一点一滴地储存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脑海里。如果你留下的是坚实闪光的脚印,事迹、贡献格外引人注目,人家自然会不约而同地亮出高分。你让也罢,推也罢,都无济于事。相反,工作平平,事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看起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究竟有无规律可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终极之问”,更是“历史之谜”,在人类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却得不到正确的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以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相似文献   

4.
党史研究要不要为现实服务?如何为现实服务?这既是党史研究的方向问题,又是党史科学的一个根本理论问题。(一)研究历史密切服务于现实,是我国史家的优良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把研究历史推到“彰善瘅恶,以树风声”、“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的高度,并就流传着“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  相似文献   

5.
何谓“食鱼无反”?反者,翻转之义也;反又与“正”相对,反面也。从字面上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人们吃鱼时不要将鱼身翻转过来再吃鱼的反面。  相似文献   

6.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义和宗旨。但是,这项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民素质过低问题的重大举措似乎又成为“雷声大,雨点小”般的炒点抑或是曲高和寡的供品。人们不禁要问: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没有生长素质教育的土壤?究竟是什么在制约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劝勉与劝阻     
文洁民 《唯实》2005,(7):63-63
社会生活中少不了规范,而规范一般有劝勉式或劝阻式两种,如“要爱护公物”就是劝勉式规范,“不要损坏公物”就是劝阻式规范。不知从何时起,社会生活中的劝勉式规范越来越少,而劝阻式规范却越来越多,也许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的选择趋于多元和宽泛,因此只得用劝阻式的规范来要求人们。  相似文献   

8.
因拒绝受贿而被杀害的原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院务处处长胡训名的事迹,很令人敬佩,而他在工作中坚持“不要讲两遍”的精神尤其值得发扬。 什么叫“不要讲两遍”?胡训名解释说就是“为群众服务没有条件可讲,没有理由可推。工作要特别主动、自觉,无论是领导交办的,还是群众上门请求的,都不要让他们讲两遍,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9.
正《慈善法》开启了依法治“善”时代,是我国慈善事业立法甚至是社会领域立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开门立法、公众参与立法的一次典范之作。该法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构建了更规范更严谨的慈善环境。为了便于读者“更快、更好、更安全”地理解《慈善法》,本刊择选了历年热门慈善相关事件就《慈善法》部分条款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当然,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究竟是什么经济?商品经济是否必然消亡,如何消亡?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是留待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们自己去解决为好。但是,问题既然提出来了,作为学术探讨,有几个问题,还需要向同志们请教。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在什么著作里明确提出过计划经济这个概念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是“计划经济”?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列宁提出过“计划经济”,但他不是作为商品经济形态的对立物提出的新的经济形态,而是作为无政府市场经济制度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再过两年,整个人类社会将跨入21世纪。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人们都在思考,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把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带入21世纪?因为要实现我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人的现代化。21世纪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正确解决哪些关系?本文仅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关贪官“迷信”的话题很是引人关注。据报载,原湖南省娄底市委副书记、纪委副书记罗子光“迷信”数字,他的前任的“坐骑”的车牌号码最后两位数是“17”,而他则强行霸占了单位里尾数为“66”的车牌号码。应该说,很多贪官都有一些个人“癖好”,但我们对于贪官的如上言行,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视之。对于迷信活动的本质,是人们在对自身命运感到无奈时的一种心理要求。贪官的如上举动,有多少人会相信是贪官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另一个被认为是“迷信”的贪官丛福奎,当别人送钱给他时,他总是不要,他要人把钱作为善款捐给女大师,人们说到他时…  相似文献   

13.
黎里 《前线》1989,(10)
别号称为“黑马”的刘晓波,常常以令人吃惊的语言吸引人们的注意,往往拿出走极端的论点使舆论哗然,并杂之“他妈的”、“操蛋”之类脏话令人咋舌。但是,我们切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个不值一驳的精神偏狂症的患者,而放过  相似文献   

14.
“面子”的本意是指附着于“里子”(事物的内质)之上的表皮和外壳。“面子”的引申义主要有两层:一指“情面”,二指“脸面”。情面乃“人情”也。人情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其在现形式多样与实际功能各异自不必细说;脸面与人之尊严有关。尊严,有人视其如同生命而倍加珍重,有人则视其如同草芥而不屑一顾。由此反映到人的脸面上,就有“薄脸皮”与“厚脸皮”、“要脸皮”与“不要脸皮”之分。只是,从“要脸皮”又引申出“假脸皮”,则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在扶贫、救灾、助困、卫生、教育等领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最近几年来,各种慈善排行榜的推出,更把社会公众的目光引向关于中国慈善精神的探讨。在各种对富人的批评和谴责声中,出现了"为富不仁"的字眼。"为富不仁"的结论隐含着一个道德预设:不慈善就是不道德。慈善与道德的关系究竟如何?本文从慈善起源,意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中西慈善意识的差别所带来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就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慈善以及慈善意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一) 修养是什么?修养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我们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一直也没有停止过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一直也没有放弃过自身的修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加强自身修养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的先人对“君子”的要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人看来,要成为“君子”,“修身”是最关键的,是基础,是前提。孔夫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修养过程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还说要“吾日三省吾身”,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相似文献   

17.
如今为官之道又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有些人提出为“官”不倒要做到五慎:慎始,即不要一腐成习惯,尽力保持“贞操”;要慎微,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慎独,即加强自我监督;要慎欲,即清心寡欲,防微杜渐;要慎终,即“信念如初”,防止“三九”或“五九”现象等。 言论在局部范围内总是真理,不  相似文献   

18.
学问之道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什么呢?“道”是指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标、准则及方法。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后要怎样思考才能做到“不罔”?这就是“审问”的功夫。“审问”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学习理论时,首先要看这个理论内部的逻辑是否自洽,不能只满足于新奇的观点。即使一些观点很新,但是,  相似文献   

19.
竺光 《奋斗》2004,(9):47-4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温家宝总理3次亲自赴东北考察,并且将振兴东北与西部大开发相提并论,振兴东北作为一项新的国策,曾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那么振兴东北是要救活几个企业还是救活一个地区?是要先给钱还是先改革?改革的最佳选择是什么?振兴东北究竟靠什么?成为近来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时下流行一个词儿,这就是“潇洒”。常听有些人说“人要活得潇洒些”。究竟何谓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潇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二是指舒畅、轻快,如白居易《兰若寓居》:“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这是古人对潇洒的理解。对许多人来说,潇洒这个词儿的含义就更广泛而丰富了。它主要被用来形容人们的神情举止、生活状态等等,进而主要是被用来表达人们的人生规、价值观,而且有点向反义方面发展。 一位好友最近说:“我前时到某地一游,发现该地许多人的价值观共识四个大字:‘赚钱享受’。他们认为:这就是活得潇洒。”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真的就只是为了享乐,只有享乐才算潇洒吗?答案是因人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