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之后.经济秩序也开始陷入混乱。但当时的报刊却把造成这些混乱的原因说成是:“当前.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正在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分子,投机倒把分子。地、富、反、坏、右分子,互相勾结起来,用经济主义来欺骗群众.煽动群众,破坏生产.破坏财政金融.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向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斗争,向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斗争。”全国即掀起了“反对经济主义”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炮打司令部” 19666年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指责自6月上旬派工作组以来的“50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同志”是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扣下去。”这张大字报把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并把他们之间的工作分歧上升为无产阶级司令部与资产阶级司令部之间的分歧。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次排列,由第二位降到第八位。这以后,刘少奇就正式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二、人民大会堂,面见康生进忠育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面夺权的阶段。 夺权,始于上海的“一月风暴”。1月4日,上海《文汇报》社的“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宣告接管了《文汇报》。1月5日《解放日报》社的“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也如法炮制,夺了报社的权。这一天,“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11个造反组织在“新生”的《文汇报》上发表了《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相似文献   

4.
正一上海工厂的"文化大革命"起步较早。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刚刚兴起,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正在进行时,上海工人造反派就跃跃欲试,开始贴出反工厂党委、反工作组的大字报。紧接着就是万炮齐轰陈丕显、曹荻秋。陈丕显,时为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曹荻秋,时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在陈、曹之中,曹是炮轰的重点。因为陈丕显在1966年3月查出鼻咽癌,处于治疗、休养之中,市委日常工作由曹荻秋主持。1966年的10月下旬,上海国棉十七厂的三十二岁的保卫科干事王洪文,成为上海滩"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  相似文献   

5.
秦九凤 《党史天地》2009,(10):32-34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在特定背景下发生的特殊政治事件。这场运动前后历时10年,给全国人民留下恶梦一般的记忆。特别是运动初期的除“四旧”和接着的所谓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修正主义黑线、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以及“抓叛”、“挖特”等极端做法.真正是“触及到了每个人的灵魂”:大批老干部被斗被批,被骂被打,被冤被屈,被关被押。全国政协也不例外。在10年“文革”期间,  相似文献   

6.
造反派骂他是“政治扒手”,康生斥责他“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江青诬他为“右派黑格尔”……在那样的政治压力下,他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惊慌失措,冷静、乐观地对待一切,充分显示出一个哲学家型的领导干部的风范。  相似文献   

7.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今天记得刘少奇这两次“答辩”的人可能不多了,重读当年红卫兵小报上的“反扑文章”,感到刘少奇不惧死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范围扩大和循环,而是有着明显的内涵变化,经历了重提、扩大、重新确定打击重点的过程,从1964年起开始形成一种新的“阶级斗争”论断,认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并构成了“文化大革命”不同于中外历史上任何政治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10.
正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之后,经济秩序也开始陷入混乱。但当时的报刊却把造成这些混乱的原因说成是:"当前,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正在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分子,投机倒把分子,地、富、反、坏、右分子,互相勾结起来,用经济主义来欺骗群众,煽动群众,破坏生产,破坏财政金融,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向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斗争,向我们无  相似文献   

11.
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 “文化大革命”刚爆发时,李先念认为: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在这场革命中,是需要发动群众,对某些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干部进行教育和挽救的;这场运动是分阶段、分步骤、有领导地进行的;有动乱的地方,由中央派工作组去,就会很快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的形态应是“社会运动”刘济生“文化大革命”是以什么形态表现出来的?人们对此问题研究甚少。一般认为其形态是“群众运动”。这一形态的实质是“运动群众”,是“塑造的群众运动”。笔者过去亦持此观点①,近几年感到有些事情用“群众运动”解释不了。客...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在清理历年笔记本中,发现存有一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军区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签发的“出入证”(如图),它见证了“文化大革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展到所谓“夺权”阶段。首先在上海,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导演了“夺权”闹剧。很快,所谓上海“一月风暴”迅速漫延到全国。在武汉, 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朱鸿霞等反革命分子,随即  相似文献   

14.
《党史天地》2009,(6):29-30
1967年1月.以所谓的“上海一月革命风暴”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夺权”运动。造成了全国的全面动荡。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被打倒了。各级人民政府也被夺了权.国家的正常秩序被搞乱了。这些情况反映到中央来,使李先念等一些老革命家十分气愤。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来到杭州,许世友去杭州布置毛泽东的警卫工作。毛泽东对许世友说:“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并假设5种情况问许世友:“中央出了反党集团怎么办?坏人占了广播电台怎么办?有人要刺杀我怎么办?革命走了回头路怎么办?国家改变了颜色怎么办?”许世友霍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带兵北伐,保卫毛主席!” 许世友回到南京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学习了《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市委写作组和北京两校大批判组,是“四人帮”的两支反动笔杆子,臭名远扬。罪恶滔天。正如中共十一大的政治报告所点名定性的:它们“连篇累牍地炮制反动文章,宣扬这个反革命政治纲领,充当‘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7.
去年春夏之交,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发动了一场旨在反对共产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动乱.在动乱中,他们着"民主"的旗号,民主成为他们反对共产党颠覆社会主义的同义词.国际反动势力对此大加赞赏,称这次动乱为"亲民主"的运动.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都为他们的反动行为加上"民主"的光环,这是新时期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讲是一场政治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政治性的矛盾——党内斗争,但是一些复杂激烈的冲突也反映了社会性的矛盾。以往党史学界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多集中于党内思想和政治斗争问题,而对于运动中的社会性矛盾很少涉及。本文试就“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作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探讨。鉴于“文化大革命”中社会性矛盾的充分表现集中于前3年,本文主要考察1966年至1969年的历史事实。一、知识分子问题与社会矛盾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状况的强烈不满。“文化大革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党史天地》2009,(6):28-2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爆发时,李先念是这样认识的: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在这场革命中,是需要发动群众对某些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干部进行教育和挽救的;这场运动是分阶段、分步骤、有领导地进行的;有动乱的地方,由中央派工作组去。就会很快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江泽民是幸运的。虽然经历“反右”运动和“大跃进”,却几次幸免,相对而言安然无恙。在当时遭受“大跃进”破坏的中国,上海算是一个相对繁荣的“孤岛”。江泽民和妻子每天日子虽然过得艰辛,却十分平静。历经风险的他们充满希望,等待那些破坏性的政治运动离去。可他们哪里知道,等来的却是一场声势更大、破坏力更强的“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