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丕 《当代党员》2006,(10):60-61
今年上半年,重庆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287件363人,其中有67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因涉嫌职务犯罪落马。职务犯罪是对公职人员所实施的和职务有关的一系列犯罪的总称。在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主要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实施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类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相似文献   

2.
李庆锋 《学习论坛》2004,20(4):46-48
当前的职务犯罪现状不容乐观 ,表现为案件数量不断增加 ;犯罪程度加剧 ;犯罪领域不断拓宽 ;群体、高官犯罪现象增加等。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等方面。预防职务犯罪应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坚持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和教育、管理、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近三年时间里,北京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查处不满30岁的犯罪嫌疑人19人,他们中犯罪的最高数额达7100万元……面对一串沉重的数字,我们不能不感到震惊——30岁以下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现象(因其犯罪平均年龄约26岁,我们称之为“26岁现象”)已超过受人关注的“59岁现象”、“39岁现象”,凸现在我们面前,且犯罪特征明显,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4.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而进行的与其职务活动相关的各种犯罪.它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利用职务便利故意进行的犯罪,比如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第二种是故意不正确履行职务进行犯罪,比较典型的是滥用职权,如刑讯逼供罪.第三种是履行职务时因为过失而造成的犯罪,如玩忽职守、重大责任事故罪.这三类职务犯罪都是与公职人员的职务有关,因此,通俗一点讲职务犯罪预防就是预防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上的犯罪.  相似文献   

5.
给权力设防     
据媒体报道,投资 3亿多元的哈尔滨报业大厦,从 1999年 9月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各方面没有接到一件犯罪举报,检察机关没有发现一起职务犯罪,“工程上马,干部下马”一类的“经验总结”失灵了,这在哈尔滨市过去几十年的建筑工程史上是少有的。报道指出,原因很简单,哈尔滨报业集团事先请来检察机关,帮助开展工程的职务犯罪预防。   这则报道,用事实揭示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给权力设防,是反腐败的最好“良方”。   职务犯罪,说到底是权力犯罪。一切腐败都是滥用公共权力的结果。为什么“清水衙门”水不清 ?为什么会出现“ 59岁”现…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是在近代社会职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犯罪类型,是与职务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利用职务之便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职务犯罪遍布于公私领域中,公职犯罪则是存在于公共领域的,是发生在公务活动中的犯罪行为,是公职人员的严重违法或失职行为。一般说来,公职犯罪主要是利用职务之便借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在近代成长起来的管理型政府中,为了解决公职犯罪的问题,建立起了一整套健全的外在性规范体系,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公职犯罪。这说明,仅有外在性的规范体系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实现对公职犯罪的预防.除了外在的规范体系之外,还需要建立起公职人员的道德标准。而这种道德标准的获得,却不能够在管理型政府模式中完成,而是需要在服务型政府的建构中实现。  相似文献   

7.
朝气蓬勃的青年,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带给我们希望和梦想。然而,翻开北京市检察院近五年职务犯罪的卷宗,浏览卷宗中青年人犯罪的一桩桩案例,不禁令人感到沉痛和惋惜。是什么原因令这些正值花样年华的青年人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以下的几个数字会让我们警醒,也会更加关心身边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8.
政法部门利用职务犯罪,不仅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还严重损害了政法机关的形象,影响大,危害深。本文拟就政法机关人员犯罪情况作一些分析。一、利用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政法人员利用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徇私舞弊,执法犯法。这是政法人员职务犯罪的...  相似文献   

9.
《兵团党校学报》2012,(2):77-77
一直以来,职务犯罪多集中在掌握较大权力、处在较高位置的中年人或临近退休人员身上,多数单位把廉政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59岁现象"、"45岁现象"上。然而,北京市一中院的调研显示,当前公职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80后"青年逐渐成为该类犯罪的重要组成群体。我们并不否认此类调研的警示意义,但每每看到以年龄点和出生年代为标准来观察职务犯罪现象,揭示职务犯罪规律,总感觉并未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任何腐败都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权力没有受到严格规范、严厉约束和严密制约。  相似文献   

10.
职务犯罪是腐败行为的一部分。腐败背后有着深刻的“性”背景,“性”在腐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性贿赂犯罪我国刑法中没有相应的罪名对其予以定罪,成为法律漏洞。因此刑法有必要增设“性贿赂罪”内容的条款,加大打击性贿赂犯罪的力度,以消除职务犯罪的性诱因。  相似文献   

11.
熊瑛 《探索》2007,(5):179-182
重庆市职务犯罪具有大案要案多、行业性腐败突出、贪污受贿犯罪严重等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人的贪欲、体制转轨、法网疏漏、监督乏力等原因造成的.因此,遏制职务犯罪,既要坚持德治,又要厉行法治,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新疆医药领域的受贿犯罪问题及其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新疆医药领域的受贿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药品回扣案件增多,一方面造成了患者不堪重负,甚至讳疾忌医。另一方面,也造成医务人员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人群。笔者从医药领域受賄犯罪的特点和受贿犯罪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提出了新疆医药领域的受賄犯罪问题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朱勇 《共产党人》2005,(10):15-16
随着我国税收法治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偷税、漏税、出口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大案要案屡屡披露报端,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仅就税务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长江后浪推前浪”几乎在出现“59岁现象”的同时,也产生了“49岁现象”。少数身居要职的中年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事业有成、如日中天之时走向腐败堕落。如广西贵港市原副市长李乘龙、海南东方市原市委书记戚火贵因捞取不义之财,都在46岁时案发。像李、戚这样年龄在40多岁的贪官在近年所查案件中占了不小的比例。湖北省检察机关在2000年上半年所我们对“49岁现象”如同对“59岁现象”一样,并不陌生。然而,当职务犯罪发展到“39岁现象”时,人们已感不安。近几年,不少地方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30岁到40岁之间的涉嫌犯罪人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廉政风暴揭出了一批贪官,人们在翻阅他们的犯罪记录时,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差不多每一个贪官,都与“美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美女”或者是贪官们享受的工具,或者是把贪官拉下水的诱饵,或者是与贪官沆瀣一气成为贪官鲸吞国家财产的帮凶。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美色伴贪官”现象。产生“美色伴贪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做一点透视。从社会背景来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是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加,“利润效应”…  相似文献   

16.
由于转轨时期的特殊环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是当前犯罪现象中较为突出的一面。本文从当前导致职务犯罪的各种综合因素中,就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7.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在整个犯罪案件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一、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一)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缺陷叠加为某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两种不同体制并行运转,不仅给经济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而且也为职务犯罪及其派生犯罪提供了温床。如有人会在多种所有制之间和多种调控手段之间寻找空隙,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伺机贪污受贿,变相出售手中权力得以自肥。(二)…  相似文献   

18.
反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达到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之一.职务犯罪作为普遍的一种犯罪,也是常见的腐败现象之一.因此,如何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是我国政府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文章试图从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及包括法律层面上的多种因素探析我国职务犯罪多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尝试提出其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去年1-11月,我省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1501件2069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1189件1656人;渎职侵权犯罪312件413人,查办县处级以上干部89人,1名部级干部和3名厅级干部落马。  相似文献   

20.
<正>纳雍县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察院关于"加强涉农检察工作,严查农民群众身边的五类腐败犯罪"的精神,根据贵州省检察院关于"加大查处重点行业、民生领域职务犯罪"的工作部署,在毕节市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打击涉农领域职务犯罪专项行动,截至目前,该院已立案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5件8人。笔者通过对该院所立案查办的案件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有效遏制该类职务犯罪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