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崔裔楠 《世纪桥》2009,(11):65-66
本文以哈耶克自由理论的理论背景中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为切入点,通过对知识论上的康德主义、理性不及的无知观和自生自发秩序中文化进化观三方面的阐述作为探讨哈耶克自由理论的理论基础;既而在理论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宏观框架下,论述哈耶克对自由的涵义的解读以及与其他理解意义上的自由做出辨析,并试图概括自由的价值和目的观。文末对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体系重要地位和作用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2.
哈耶克的“自由与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耶克遵循“无知”和“分立”的知识观,提出了“理性有限”观与“自生自发秩序”观两大政治哲学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哈耶克不仅关注自由概念的界定,还注重法治真义的阐释。他从“法治下的自由”及“自由的法律”两大视角出发,探索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与把握他的自由主义理论提供了一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眼底,"自由劳动"作为人的"应然本质",建构了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历史的"三重文化主体关系".因此,它理所当然成为人类值得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在当下的时代运行逻辑中,真正意义的"自由劳动"尚不具备实现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具体国情,选择既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对通向共产主义"自由劳动"有所助益的实践模式.具体而言,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选择最接近"自由劳动"性质的"必要劳动"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最接近"自由劳动"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混合经济体制";在人与历史的关系上,选择"试错型实践方法",探索由"必要劳动"通向"自由劳动"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分别站在不同的逻辑起点上,设计了递进式人的发展目标.毛泽东将拯救人、解放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首要目标;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中国人民的生存需求放在首位;江泽民在巩固温饱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命题;胡锦涛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和追求目标,从执政理念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将人的发展作为明确的价值目标落实到社会运行机制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进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徐瑾 《唯实》2004,42(10):8-11
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自由不是西方自由观所主张的抽象的、脱离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自由,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自由.将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混为一谈是站不住脚的,把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化",将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6.
迁徙自由及其在中国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徙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是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必不可少的权利之一.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对我国宪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尽管没有明文确立迁徙自由,但从修改的内容和立法的趋势分析,迁徙自由重归宪法为期不远.迁徙自由并不是天赋之权,其产生与市场经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渊源,我国改革开放至今,重新确立迁徙自由的社会政治条件已经成熟.本文从迁徙自由的经济、法律渊源入手,结合迁徙自由在中国存在、发展的历史,探讨了在中国确立迁徙自由的思路,以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主体活动的制度环境和完整的社会主义人权体系.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自由作出了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他从感知者反思前的存在获得的"本体论证明"出发,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为的存在".这种自由决定了"我"与"他人"的基本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我"与各种"决定论"之间处于紧张状态.这种自由观对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哲学指导意义,就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介入,对现实政治关系残酷性的揭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政府主义取向."自为的存在"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纯粹意识,只存在于个体"自为"结构中,不能对社会生活中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道德"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哈耶克与新老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相互作用的语境中探讨了哈耶克自由理论的独特性及其与新老自由主义的关联,并着重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内部试图综合自由和平等的理论趋向。  相似文献   

9.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具有四种特性。首先,自由具有现实性。我们所追求的自由不是虚幻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价值追求。其次,自由具有阶段性。我们既不能用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念来衡量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也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同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观。再次,自由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自由不是一小撮人的自由,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最后,自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要看到自由在各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又要把握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自由的普遍性。同时,要认清西方国家提出的"普世价值"观的真面目,不能将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0.
姬朝远 《理论学刊》2007,5(4):87-89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为我国公民行使表达自由之权利提供了法律的根据和保障。民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政治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在采取得力措施,完善各项制度,依法保障人民行使表达自由权利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积极发现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冲突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起着巨大的破坏作用。文章从社会公正和自由的角度出发,用制度经济学和经典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社会冲突问题,探讨消解社会冲突的有效力量,希冀对促进社会和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正义问题上,西方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学说,尽管其间颇多分歧,但平等与自由普遍被看作是正义的基本原则。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在各种观点之间的对立、冲突和融合中,西方正义理论不断发展。罗尔斯、诺齐克、麦金泰尔、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均有相当大的影响,他们观点之间的明暗交锋更是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正义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3.
选择的实质是自我自由的表现,选择体现着自我的自由,而自我存在则支托着自我自由的选择.因此,客观存在以及自我的责任、信念、诚实、互助表征着自我选择的实存.然而,这种自我选择中的自由并不是无任何阈限的,选择总会受到自我自由度的限制.但是,作为自我的自由权利只能受到限制而从根本上是无法剥夺的,否则,自我存在就成为虚无.自我选择无非就是自我存在的不断充实,它体现了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当代中国的宗教,要看到当代中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的统一面、在社会主义中国新环境下的积极变化以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当代中国其它多方面问题的密切联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5.
孟德斯鸠对自由的言说,是近代西方整个革命时代和启蒙时代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的,他使自由价值的追求走向实践的诉求.孟德斯鸠虽然没有赋予自由以新的价值和意义,却以现实关怀为旨趣,具体限定了政治自由的范围和向度.自由在孟德斯鸠那里主要是作为工具理性而存在的,自由的歧路指向奴隶制、专制主义或极端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6.
李武装 《理论学刊》2022,(1):123-132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是一种融新的理论张力、现实的运动、朝向理想化预设的历史感、新的哲学表达方式等于一炉的彻底而全新的哲学革命。它缘起于对现存世界的“非正义”政治批判和“伪正义”资本批判,其基本范式约略有三:资本、实践和自由。资本范式的介入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既坐实着过程的牢靠根基,又不乏分析规定的内置,所以最终全面胜出;实践范式的抽离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不仅超越了单纯“书斋里的革命”和抽象的“美学解放”,而且条分缕析出能真正“改变世界”的哲学方法论原则进而制定出全景式人类解放方案;自由范式的规制则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深蕴着融“历史的深处”与“现实的历史”、社会革命与人类解放等于一体的更高位阶、更深情怀的价值禀赋与意义域值。  相似文献   

17.
徐崇温 《学习论坛》2010,26(7):76-80
自由、平等、人权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一是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自由、平等、人权的状况是各不相同的;二是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人群,对自由、平等、人权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三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人权的"共同标准",并不是"普世价值"的表现,而是差别的统一、对立的统一的体现,正因为这样,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解释和履行它们时,才会出现各有侧重乃至各持己见、各取所需等现象.而把自由、平等、人权说成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这种说法实际上只是反映西方资产阶级的幻想和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哲学发展至近代,对自由的探索与界定贯穿其中,但在"解释世界"的认识论框架内遮蔽了人的现实存在。马克思在解构思辨形而上学基础上,将哲学视角转向现实世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的自由观。自由即人的现实存在与本质在历史性实践过程中的统一。自由的实现是人摆脱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全面发展的整体社会阶段的到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应加强马克思自由观的引领,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整体性思维,明确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时期对自由的认识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说,只有人民获得了充分的自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韩冬雪 《新视野》2001,3(4):46-48
马克思主义是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宗旨的革命学说,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理论都是围绕这一价值线索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方式就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的绝对运动,使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体系中,人类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基本上是两个具有相同含义的范畴。本文正是从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以及它们与人类政治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来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一、劳动与自由“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