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随着以人事聘用制度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推进,高校的用工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原来的单一用工方式发展为多种用工制度并存的多元用工制度,这对高校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求知》2012,(3):47-47
陈剩勇、曾秋荷在2012年《学术界》第1期撰文认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用工到市场用工、从固定工制向劳动合同制的转变。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当下国企普遍实行“双轨制”用工制度,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劳动派遣工等多样化的用工形式.造成了“体制内”劳动和“体制外”劳动二元分割的劳动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化的用工制度。这种用工制度造成了体制性的歧视和严重的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3.
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它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教育、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带来新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给基层工矿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利弊得失以及对消除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的对策.有利方面是:(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为新一代工人阶级的成长提供制度保证,有利于培养三个面向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进程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用工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用工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劳动用工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频繁  相似文献   

5.
正在推进中的企业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和工资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如阵阵冲击波,在中国国营企业中激起了强烈反响。据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到今年2月底,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企业达到3.9万余户,职工173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7.3%。 三项制度改革涉及上千万职工的  相似文献   

6.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始终贯穿着对用工自主权的呼唤.企业用工自主权是企业自主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工制度,长期以来富余人员过多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负担过重,因而"减员增效"便成为国企改革的口号之一.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这就必然要求在取得用工自主权后,对劳动力的使用采取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原则,否则就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本文对我国当前就业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联系企业用人机制的市场化,采取择优录用、竞争再就业的用工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刊今年第三十七期以“合同制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为题,发表了用工制度改革起步较早的广东省的专题报道。 但是,文章并没有结束。记者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回到编辑部之后所接触到的其他省市的一些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以实行劳动合同制为重点的用工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突破性行动,它的实行,牵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济南衡器厂是一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国营中型企业。从1987年起,我们从干部制度、劳动制度、用工制度的改革入手,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三项制度”不改革,企业难活我厂过去的主导产品是机械磅秤。80年代中期引进了世界一流的电子秤生产技术和设备,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此情况下,全厂的生产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瞭望》2002,(35)
宁波市把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企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工程,注重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前瞻性兼容性,初步形成以职工基本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保险配套衔接的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触及职工的切身利益 ,必将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问题、新任务。笔者对武鸣县属国有企业调查发现 ,目前部分职工对“三项制度”改革的心理承受力脆弱 ,已成为制约改革进程和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因此 ,增强企业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任务。一、加大宣传力度武鸣县有关部门日前抽样调查了1000多名职工对“三项制度”改革的看法。其中 ,有21%的职工对用工制度改革持消极态度 ,有9%的职工对改革有压抑感 ,25%的职工对“三项制度”改革有疑虑或认识不清 ,部分职工认为“三项制度…  相似文献   

11.
劳动制度改革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在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不断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建立起一种“国家宏观指导,企业自主用工,多种形式并存,全员劳动合同”的劳动制度。为此,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借鉴国外用工制度方面某些合理因素,设计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体现安全感与危机感相统一的新型劳动用工制度。一、职业安全感有利于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需要理论认为,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从内容上分析,经…  相似文献   

12.
广东积极营造和谐人文用工和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努力为广大农民工在广东的工作生活和成长成才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13.
劳动制度改革,包括就业制度、用工制度和调节社会劳动力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全国各地对劳动制度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试点,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随着劳动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级工会应积极参加,努力探索就业工作新机制,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一、劳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现行的以固定工为主体的劳动制度,是在50年代废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的同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国家对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用行政办法把劳动者统一分配到企业,以固定工的形式,使劳动者和企业保持  相似文献   

14.
资阳机车厂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机车制造基地。这个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有着万名职工的工厂,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了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面对工厂历史上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改革,党委始终站在改革一线,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着眼于改革全局,加强政治领导,充分显示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多数企业正围绕着转换经营机制,深入进行干部、工资、用工制度的改革。但是,由于一些职工把“三铁”误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对改革持怀疑态度,有的提出三项制度的改革有否法律依据?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特别是1982年颁布的《宪法》作出了“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都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活动”的明确规定后,依法办事巳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进行三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事用工制度的逐步改革,从一九八四年起,广州市开始在企业中试行合同制用工办法;此外,不少工业企业为了弥补严重缺员的情况,还从各地及至省外招收了大批农民临时工,从而形成了我市现行的国家固定工、国家计划内合同工、国家计划外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等四种用工形式。团市委研究室在各有关单位和团组织的支持帮助下,最近,分别在广州地区国营工业企业、区街企业、乡镇企业和商业服务业四个类别的十八个单位中对青年合同工(临时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召开了十八个座谈会。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02,(35)
阳光操作 群众监督 用工制度改革是对国民资源的一次再分配,而公开、公正、透明,是在再分配过程中获得百姓支持的最起码要求。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宁波市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层层设卡道道把关,其关键点是“阳光操作、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口流动家庭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农村人口流动家庭化现象,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弊端,需要根据农村人口流动新形势探寻新的办法和措施。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创新农地制度,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赋予进城农民以平等的竞争机会,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9.
孙丽 《民主》2007,(8):19-21
一、从有关劳动事件谈起近些年来,有关劳动纠纷的问题可谓层出不穷,比较典型的有洋快餐违规用工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今年,在我国一些地方陆续爆出麦当劳、肯德基涉嫌违规用工的问题。年初,在广东曝光的麦当劳、  相似文献   

20.
上海劳动力走向市场的改革位于全国城市改革的前列,早在1986年2月,上海就以不定期劳动就业“招聘洽谈会”的形式,通过用工单位招聘与应聘职工双方的洽谈协商达成协议,初步尝试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这种劳动力市场化雏形当时曾引起过有关方面的争论和关注。有人还以市场化方式解决就业问题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为由提出责难。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就业市场化的方式已为大多数人接受,“要工作,不找局长找市场”,其发展趋势已无庸置疑。目前,上海的劳动力市场正朝着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