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峰 《人民公安》2010,(5):58-59
科研人员发现气味其实也是人体的一种特殊的“身份证”,它和指纹、DNA一样,作为人体独一无二的信息特征,已被运用到了现代刑侦技术中。  相似文献   

2.
李徐周 《青年论坛》2004,(1):141-143
生物特征识别是一种根据人体自身所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识别身份的技术 ,即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 ,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 (如手形、指纹、面部特征、虹膜、视网膜等 )和行为特征 (如笔迹、声音、步态等 )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新知博览     
《今日浙江》2006,(2):60-61
认识科技人体有多少“身份证”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生物识别技术,各大IT公司的算法正将指纹检测术武装进ATM、蜂窝电话、网络金融交易和防盗门等各个领域。但科学家们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眼纹眼纹是指人眼内视网膜的图纹。因为人的视网膜结构都存在差异,所以眼纹也各不相同。通过电子照相机可取得人的眼纹,用来做身份鉴定,其可靠性可与指纹相媲美。唇纹唇纹就是人的口唇图形。近年一名日本医生在收集研究了数百人的唇纹后发现,人的唇纹各不相同,而且人的唇…  相似文献   

4.
统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在进人身份识别的主市场、目前政府和企事业部门应用最普遍的统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纹。指纹阅读机正在集成到计算机键盘上。然而由于指纹容易使人联想到犯罪,而且指纹读取可能存在失误,这些因素使它在某些应用场合有些不足。统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厂商承认,没有一种统计生物特征适用于所有情况。这取决于统计生物特征的精度、价格和强迫感等特性。 目前正在研究的虹膜识别技术可能是我们寻找的最佳技术,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统计生物特征技术。它通过眼睛的颜色图样来识别人。由于它是一种无侵扰识别过程,几…  相似文献   

5.
身份证件是证明持证人个人身份的有效证明材料,尤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身份证件如公民身份证、驾驶执照等,要求身份证件应具有较强的防伪造变造性能,同时在证件中应有可准确识别持证人身份的可靠信息资料,如持证人的照片、文字资料、签字以及生物特征(指纹、掌纹、虹膜、视网膜)等。用于制作各类证件的塑胶卡类除PVC(聚氯乙烯)卡外,近年来又有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三聚物)卡、PC(聚碳酸酯)卡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卡。其中PVC和PC卡在工厂批量生产时仅能将公共图案、文字信息及底纹印刷在卡片的内层制成成品…  相似文献   

6.
“生物钥匙“——打开现代社会的“门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高效可靠的身份识别系统。传统的个人身份鉴别手段如口令、密码、身份证甚至磁卡、 IC卡等识别卡方式,因其与身份人的可分离、可假冒、可伪造、可盗用、可破译,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安全防范的需要。由于指纹等的不可复制性,利用指纹等人类自身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定的生物识别技术,也许才是最可靠的鉴别手段。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近来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技术和应用上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身份,保证信息安全呢 ?信用卡号…  相似文献   

7.
吕立波 《中国保安》2013,(18):51-53
生物以别技术亦称为模式识别、特征识别或人体自动识别技术(PIA),是指利用人体的某些生理特征以别的技术。例如利用人的指纹、掌形、语音、眼纹和签字等独特的相异性、不变性和再现性来进行以别,由于每个人的这些特征部不相同.因此利用人体的这些独特的生理特征可以准确地以别每个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8.
生物特征的自动识别系统包括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两部分。生理特征是相对稳定的物理特征,如:指纹,手的几何形状、视网膜、虹膜和面貌特征。这些特征基本不变,除非个别损伤。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早在二十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可靠的身份识别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但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发现指纹、掌形、视网膜、声音等具有唯一性和相对稳定性,不容易复制和伪造的特点。目前人体生物特征的自动识别技术已日益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指...  相似文献   

10.
生物特征鉴别技术就是利用人体某些器官和行为具有惟一特征的、人各不同的性质来鉴别人的技术。指纹是统计生物特征鉴定技术中首先使用的一个特征。指纹一个人一个样 ,即使因烧伤损坏了手指上的皮肤 ,长出的新皮指纹仍然和原来完全一模一样 ,这就是指纹的惟一性。经过人们不断研究完善而形成了指纹鉴定学。在19世纪80年代 ,英国的优生学鼻祖弗兰西斯·高尔顿在研究印度孟加拉邦威廉·哈歇尔有关利用指纹辨认人的方法的基础上指出 :不同人的指纹是不同的 ,指纹不遗传 ,即使双胞胎指纹也不一样 ,因此利用指纹辨认人是十分可靠的。他还对指…  相似文献   

11.
攻策与规定     
《今日上海》2013,(6):62-63
今年7月1日派出所可办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 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今年7月1日起上海所有派出所均可办理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根据规定,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但尚在有效期内的第二代身纷证可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2.
掌纹包括手掌纹和脚掌纹,是犯罪现场中常见的痕迹,是重要的犯罪证据之一。现场提取到的掌纹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模糊和残缺的,鉴定难度很大。因此,提高掌纹检验鉴定水平,增强打击犯罪活动的力度是每个痕迹技术人员的应尽责任。下面,就本人受理检验的三宗凶杀案件的掌纹检验鉴定谈点体会。一、案例(一)1992年11月29日,深圳市宝安县城十一区丽华酒店旁发生一宗劫车杀人案。司机宁华森、男、38岁、广东吴川县人,被杀死在车内。汽车由于发动不了,被抛在现场。刑技人员勘查现场时,在车左侧后门用铝粉显现并提取到一枚掌纹…  相似文献   

13.
鉴于我们往往从犯罪现场提取到的手印残缺不全,因纹线、细节特征少,难以判断手印的部位、区域、纹型等,给检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对从现场提取的残缺手印分析总结了如下经验。一、注意手印遗留的位置现场勘查时,须注意手印遗留的位置,判断是否为罪犯作案时所留,再据此判断左右手、掌、指、何指所留。二、根据特征、分析判断是指纹还是掌纹残缺手印如出现斗型纹的部分中心,可按斗型纹形态来分析,一般手指的斗型纹小,呈圆形,而手掌上的斗形纹大,多呈长圆形或方形;手指上的箕头有的呈尖形或方形,有的似帽盖…  相似文献   

14.
《警察技术》2007,(3):78-78
Databac集团推出一种新型户外生物特征识别终端.适用于门禁控制和考勤机。这种新型Rimax户外手掌扫描仪将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如声音识别、掌纹确认和动作检测,使用的是一个单独的多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影录音底片拍摄提取犯罪现场的微弱反差痕迹北京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傅祖兴拍照提取现场痕迹(包括指纹、掌纹和足迹)是刑事现场勘察中的一种重要提取手段。但是对于犯罪主体上的附着物和分泌物(如鞋上的土或手上的汗液)较少,痕迹客体的表面较光滑和痕迹的颜色...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简介1996年1月11日,梅江区东郊乡东街强劲搬运队租住屋发生一起凶杀案件,租住者黄某,女,34岁,被犯罪分子杀死于一楼楼梯口。现场勘查时,在尸体旁边的地板上发现一把沾满血迹的菜刀。经仔细观察,发现刀柄后端有少许血掌纹线,用彩色照相方法直接拍照提取。侦查中发现曾庆梁有重大作案嫌疑,遂捺取其左右手掌纹一份,送交技术部门鉴定。二、检验我们痕检技术部门受理此案后,对送检血手掌纹进行了认真检验鉴定。检验中发现血手掌纹线较少,较平直,整块掌纹印痕长约2.5厘米,其间无弓、箕、斗纹型及屈肌褶纹和网格…  相似文献   

17.
可用手指代替钥匙并带报警功能的自动锁指纹──以其终身不变、绝对不会与别人相同的两大特征,受到各国研究人体生物特征信息的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因而一种具有指纹识别能力的自动锁应运而生。指纹识别自动锁由电脑鉴别控制器和一个受此控制的自动锁组成。只有事先在电...  相似文献   

18.
正高铁站"刷脸"过安检、网购"刷脸"支付、回家"刷脸"开门……"脸"作为每个人独有的生物特征,已开始逐渐替代驾照、身份证等官方文件,或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成为最直观的新身份象征。回国工作不久的陆双正在试着适应国内充斥着"高科技"的生活。走进一家餐厅,只有零星几个服务员,自助点餐"、刷脸"支付;走进一家银行,不带银行  相似文献   

19.
现代刑侦与“五纹”技术李健初“五纹”指的是指纹、声纹、唇纹、耳纹、掌纹。它们既是“结拜兄弟”,又是协助警察做好刑事案件侦查和安全防范的得力“干将”。(一)“五纹”中指纹很早就被警察派遣到侦破刑案的战场,为侦破许多疑难刑案立了大功。尽管现在有了不少更先...  相似文献   

20.
<正>子弹鉴别器乌克兰一位名叫尤里费多连科的犯罪侦破专家研制成功一种子弹鉴别器,它在侦破枪杀案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子弹鉴别器实际上是一种核辐射扫描仪器,重量只有0.5公斤,使用简单方便,而且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在15-20分钟的时间内,它能在计算机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出展开后的子弹表面三维图像,从而为刑侦人员提供所需的全部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