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新投资热点的形成越南吸引外国投资的第一次尝试要追溯到1977年。当时,越南政府颁布了《外国投资条例》。因受到当时在国际上处境孤立等因素的制约,此条例形同一纸空文。至1987年12月29日国会通过《外国在越南投资法》以前,外国在越南的投资数目很少。零星的几个项目绝大多数都属援助性质。但是,进入1988年以后,外资法的实施,使得大批外国投资者纷纷到越南去淘金,逐渐形成了投资越南的热潮。1988年越南国家合作与投资委员会就批准外国投资38项。投资金额为3.526亿美元;1989年增加为70项,金额5.18亿美元;1990年进一步增为110…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多元民族与多元宗教的岛屿国家,印度尼西亚民族分离运动问题十分突出。本文阐述1999年以来印尼马鲁古地区民族分离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随着印尼地区自治的逐步实施以及全国地方直接选举的逐步实行,在民主化改革的背景之下,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分离运动问题将面临一个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1958年印尼内战的干涉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关系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美苏两极对抗的角度认知和处理美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将美国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附属于美国对苏冷战战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策思维,美国对印尼内战采取了干涉政策。干涉行动的失败,迫使美国决策当局重新检视对印尼政策的基本构架,并着手制定一项更为可行、更能反映印尼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1988年以来的缅甸:发展、稳定和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8年夏秋之交缅甸发生的政治动荡 ,曾经震惊了世界。由于 196 2年起长达 2 6年的封闭 ,世人对缅甸所知甚少 ,对那场长达几个月的动荡也众说纷纭。在我看来 ,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 1988年夏秋之交是当代缅甸发展的一个分界线 ,从此缅甸告别了“缅甸式社会主义” ,开始了新的发展 ,尽管在这一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当代缅甸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什么是当代缅甸社会的主要特点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 ,缅甸还处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色彩相当浓厚的发展阶段。 1999年缅甸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  相似文献   

5.
1988年以来缅甸的对外经济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对缅甸经济以及内政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政治-经济及其互动的角度分析缅甸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成效和特点以及对缅甸所具有的意义。文章认为,缅甸的对外经济关系对缅甸军政府的维系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西方国家制裁的严重制约,对缅甸国内经济的支持有限。  相似文献   

6.
1948年以来韩国政府的北方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的“北方政策”是韩国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及朝鲜关系等国际关系的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政策 ,并为世人所瞩目。韩国的“北方政策”的对象、范围与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韩国的北方政策大致经历了 3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从19世纪中叶的蒙固王改革,到1957年沙立·他纳勒全面推行现代化,泰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1960年泰国的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为84%①;农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40%,高于同时期的中国(23%)、菲律宾(26%)、缅甸(33%)②.  相似文献   

8.
缅甸与东盟关系:1988年以来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8年9月18日军人接管国家政权以来,以1994年3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缅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标志,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缅甸与东盟各国关系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东盟各国对缅态度不一。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东盟战略的调整,东盟各国顶住西方国家的压力,积极发展与缅甸的关系,并最终于1997年7月23日接纳缅甸为东盟正式成员国。然而,几乎在缅甸加入东盟的同时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缅甸与东盟的政治、外交、经济关系并未按原来的轨道继续加速发展,反而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时期…  相似文献   

9.
大地产制是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历史问题,也是造成当代拉美社会极端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阿根廷作为西班牙殖民地的边缘地区也不例外,也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土地被西班牙王室视为军事、政治和工具。独立后,特别是代表中央统一派的里瓦达维亚执政后,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使阿根廷走上现代化之路,颁布了《租地法》。然而,里瓦达维亚的土地政策并未获得预期效果,反而招致各种势力的反对。罗萨斯上台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阿根廷的土地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逐步削弱了出租国有土地的制度,使之最终名存实亡,而且导致土地价格的迅速暴涨,恶化了阿根廷自西班牙殖民时期以来形成的土地集中现象,使大地产制得以巩固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成为阻碍阿根廷现代化发展的痼疾。  相似文献   

10.
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调整了对印尼政策,在促成西伊利安争端和平解决之后,在印尼发起了新的一轮外交攻势,试图抓住当前美印(尼)关系的转机,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印尼与西方联系的纽带,把印尼注意力由国际事务转向解决国内问题,以促进改造印尼民族主义,影响印尼政治构成和国内外政策的长远目标。这一时期,美国改造印尼民族主义的政策,英国维持在东南亚的势力与影响的目标,以及苏加诺在地区内部消除一切殖民主义残余的努力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难以调和的矛盾。印尼苏加诺政权对于来自美国的压力也不会轻易就范。肯尼迪政府的对印尼政策不免于以失望告终。  相似文献   

11.
马骏 《国际观察》2007,(4):74-79
从1958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尼内战的干涉,到1967年约翰逊政府恢复对印尼的大规模经济援助,美国对印尼政策构成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时间单位.单纯从研究角度看,这一时期美国对两次涉及印尼的国际争端(西伊利安争端、马来西亚危机)和印尼一次政权变更之政策立场的变化,作为对影响美印(尼)关系和美国对印尼政策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事件,为比较、分析美国政策演变的动力和机制,特别是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美国与第三世界激进民族主义政权及第三世界军人集团和军人政权的关系提供了便利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印尼政策历来缺乏一个稳定的基础。如何判断苏加诺政权的性质并据此制订美国的政策,始终是困扰美国决策者的一大难题。进入1960年代后,高度紧张的地区局势与苏加诺激进政策更是构成了对约翰逊政府政治与决策资源的挑战。美国对苏加诺政权性质和对外政策意图判断的演变,是促成约翰逊政府改变对印尼政策的重要环节。这一认知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苏加诺间接挑战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苏加诺蓄意采取了与美国为敌的政策;苏加诺与共产党国家结成了针对美国的政治联盟。美国的政策也相应由促成印尼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转向削弱苏加诺政权政治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人群体在近30年来经历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经济力量的迅速增长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华人新移民数量的增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态度和政策也发生根本的变化,根据国内外侨情变化的特点,制定出有利于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又能促进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务实侨务政策,从而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华资,并与他们在各个领域里密切交流。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这四个东盟国家面向出口的战略和产业升级换代加速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促进了华侨华人的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过渡,华人经济实力开始快速增长,尤其在工业、金融和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了一些华人大企业集团和金融财阀,如印尼籍华人林绍良的沙林集团、谢建隆兄弟的阿斯特拉集团、陈雄基的金轮集团;菲律宾华人吕希宗的“行裕行”;马来西亚的马联工业集团,森那美集团、李莱生的吉隆坡甲洞集团;泰国华人陈守民的黉利企业集团、谢国民的正大集团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