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仲丽,1915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是周南中学创始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革命教育家朱剑凡的爱女,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王稼祥的夫人。她担任过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为白求恩大夫做过助手,建国后,曾担任中苏友谊医院第一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医学光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2014年2月8日朱仲丽在北京逝世。今年2月是朱仲丽诞辰100周年,也是她逝  相似文献   

2.
正1954年,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跟随周恩来去参加日内瓦会议。到了日内瓦,中国代表团下榻在一座大花园。一天饭后,周恩来拿起一只两头尖尖的意大利橘子,递给朱仲丽:"这橘子很好吃!"朱仲丽伸手接过,又放回盘子。周恩来奇怪地问:"为什么不吃?""我的胃口和他一样,饭后不能吃凉。"朱仲丽指了指王稼祥。"啊,你们配成一对了。"周恩来说道。  相似文献   

3.
正朱仲丽是我党早期领导人王稼祥的夫人,她曾担任过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在医疗战线工作了50余年,她为白求恩大夫做过助手。在旧上海的白色恐怖中,在延安的窑洞里,无不挥洒有她的青春岁月……2014年2月8日朱仲丽在北京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先辈,使我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身手不凡的师长。她的离去勾起了我无限的追思……  相似文献   

4.
正朱仲丽,湖南宁乡人,萧劲光的妻妹。其父朱剑凡在五四运动前后和大革命期间,和毛泽东以及蔡和森、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李富春、李维汉、王震等许多党的领导人,共同从事过革命工作,因而朱仲丽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毛泽东。1938年,朱仲丽从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来到延安,被安排在红军最大的医院边区医院工作,先后在边区医院当外科大夫、门诊部主任、王家坪和杨家岭医务所所长。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期间,一  相似文献   

5.
江丽波 《奋斗》2014,(3):60-61
正2014年春节过后,惊悉我们尊敬的老院长朱仲丽以100岁高龄逝世,心情无比沉重,久久难以平复。虽然跟老院长朱仲丽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她那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历史上留下的坚实步履,促使笔者写下了这篇纪念文字。北京西城区的三座桥胡同24号,是一个独门小院,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王稼祥同志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为迎接2013年9月28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百年华诞的到来,2012年月的一个冬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的  相似文献   

6.
井人 《党史文汇》2007,(2):42-43
中共中央于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期间,陕甘宁边区医院的年轻女医生朱仲丽被调到大会服务处做代表们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作为有大学学历的医师,23岁的朱仲丽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而且长相秀丽,在延安是个受很多年轻人关注的“明星”。  相似文献   

7.
2004年夏天,24岁的方雯欣从四川省乐山市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广州找工作,借住在大姐家里。可她奔波了一个月也没找到工作。那时外甥陈果12岁,马上就要升中学了。可由于贪玩,加上大姐和姐夫总是忙于工作,没时间管教,成绩一  相似文献   

8.
刘明钢 《湘潮》2016,(4):224-227
2014年2月8日,老一辈革命家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朱仲丽曾担任过白求恩大夫的助手,也曾是毛泽东的邻居和保健医生,建国后担任北京中苏友谊院院长和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等职,是我国医疗战线上一个活跃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位人们熟知的"朱大夫"、"朱院长",忽然意气风发地走出了医学院室;拿起笔,爬格子,写起文学作品来,成为一位著作颇丰的纪实文学作家。俗语讲,隔行如隔山,从医生转为作家并不容  相似文献   

9.
夏航 《党史文汇》2008,(8):4-13
24岁:“莎菲女士”破茧而出 丁玲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曾留学日本,因体弱多病,32岁时早逝。母亲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母亲的教育下,丁玲自幼萌发反封建的思想意识。在桃源第二女校、长沙周南女校、岳云中学读书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周南女校国文教员、新民学会会员陈启民给学生讲都德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阳光底下最灿烂的职业是教师,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从事近30年的女性,她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带领女教师爱岗敬业,她关爱职工家庭视同家人,她就是农八师一三六团第一中学被称为"园丁"大姐的工会主席余维君。一三六团第一中学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女性99人。作为学校工会主席、女工主任,现年47岁的余维君负责工会、妇女、计生工作。工作中余维君结合实际,以创新务实的工作作  相似文献   

11.
近日,按照我们的预约,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旅游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郭冰大姐专程来到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郭冰大姐今年83岁,两鬓斑白,戴着黑边眼镜,衣着朴素整洁,操着上海口音,举止文质彬彬,显得很有生气。她开门见山地对我们说:“我走上革  相似文献   

12.
大姐办公室打来电话说:下雨了,大姐很担心 1978年8月25日下午,我们正在北京万寿路中组部招待所内整理记录,楼层服务员叫我们接电话。我是一行中年纪最小的,跑路的事理所当然归我。我去到位于楼道中间的服务台,拿起电话,一位女同志的声音问“是重庆红岩纪念馆的同志吗?”我回答“是。”对  相似文献   

13.
正1948年6月,使我终生难忘。那时,西柏坡是我们出席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集合的第一站。在那里,我受到了邓颖超大姐、康克清大姐和中央妇委几位大姐的热情接待,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刘少奇副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同志,得到了他们的谆谆教诲。至今虽已时隔四十个春秋,我却记忆犹新。刘澜涛谆谆叮嘱1948年6月,我在献县任县委副书记。一天,冀中区党委接到上级通知,让我去西柏坡  相似文献   

14.
正我钦佩崇敬的大姐吕玉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北省一位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全国最年轻的女省委书记,在党的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与当时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大寨大队党支书记陈永贵、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等,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会见并合影留念。吕玉兰大姐已离开我们23  相似文献   

15.
苏华大姐走完了百年人生,悄悄地离开我们了。生命固有终结的时候。但苏华大姐的离去总让人不舍和痛惜。苏华大姐原住在古田新村。前5年搬来大营里大院。跟我同住一幢楼。因为年龄大了。平时老大姐不太出门。但每逢春节和其他重要的活动,我都上楼去看望她,同她  相似文献   

16.
善待自己     
前两天,偶遇一位已退休多年的大姐,很高兴,急忙上前打招呼,但这位大姐却睁着茫然的眼睛看着我不认识我是谁了。这位大姐曾经是一个非常要强、工作非常努力,也颇受大家尊敬的人,位居某部门领导。理应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但是,这位老大姐却没有朝着人们向往中的美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退休后,我一直赋闲在家,对社区里的事情从来不闻不问。因为在我看来,社区里的事情都是一些大妈大婶们管的,很没意思。一天,我正在家里待着,忽然听到楼下吵吵嚷嚷的,从窗户探头。一看,只见一堆人围着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姐,正在那儿讨论着什么。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姐就是我们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文琴。  相似文献   

18.
索取也是爱     
亿名 《党员文摘》2006,(12):18-18
一家人聚在一起。大姐说,母亲为我们奉献了一辈子,现在该到了我们为她奉献一点什么了。  相似文献   

19.
一个是长郡(中学)才子,一个是周南(女校)女杰,一位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位是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李富春和蔡畅,这对从潇湘大地走出来的革命夫妻,这对同年同月生的终身伴侣,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终生奋斗的人生历程中,用他们的至诚奉献和浪漫情怀,共同见证了中国革命岁月的艰难坎坷,完成了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为后人留下了无尽遐想。国民党元老之一、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就曾赋诗称赞:“记取铁肩担道义,双飞李蔡两名家。”  相似文献   

20.
正小时候的我,受大姐的影响,也很喜欢看书。只可惜父亲早逝,没有固定工作的母亲要养活我们三姐妹和重病在床的奶奶,实在是没有余钱给我买课外书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母亲每天四处打工,不到天黑不进家门。我们三姐妹主动分工,大姐做饭、二姐挑水,才三年级的我喂鸡、喂猪。喜欢读书的我,每天放学后就赶紧去地里打喂鸡、喂猪的草,然后快速地切、拌,然后倒入鸡笼、猪笼给它们吃,之后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