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四平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党组织全面覆盖合作社。合作社里党旗飘起来了,党组织活动开展起来了。富裕起来的农民说:合作社里有支部,农民群众齐致富。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在全国农村兴起的“支部+合作社”(或支部+协会)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个精神,把党的领导方式转变与农村经济发展生动活泼的实践高度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7):F0003-F0003
<正>近年来,上海浦东大团镇党委积极探索实践"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新模式,以帮助农民创业、增收、致富作为农村党建的主要目标,切实加强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引导和服务、实现了农村党建、合作社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农村后进党支部不仅影响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而且延缓了这些地方奔小康的进程。因此,必须把抓后进支部的工作落实到基层。  相似文献   

5.
农村新型基层党建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甚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进入新世纪,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基层党建模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地方大胆探索农村基层党建新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探讨以下4个方面的新型党建模式:一是“支部加协会”模式;二是“支部加合作社”模式;三是“支部建在屯上”模式;四是“三级联创”模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团镇自主经营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总体经营规模较小、带头人引领作用不明显、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大团镇党委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好地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积极探索实践"支部+合作社+农户"党建新模式。通过"插管式"组建、"双向式"运作、"扇面式"服务,合作社党建不仅增强了合作社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充分利用政策、资金帮扶等有利资源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健全管理、完善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解决农户实际困难,实现了农村党建、合作社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共赢。  相似文献   

7.
洪峰 《实践》2011,(7):35-35
赤峰市林西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提升村级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前沿的主导作用,创新“1+3”(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村级发展模式,引导、服务、推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8.
《奋斗》2015,(6)
<正>近年来,肇东市委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核心,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探索、总结和推广了"支部+合作社"特色党建新模式,使党建工作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金字招牌",推动了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健康开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全市依托村党支部,以农村党员和各类能人为主体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512个,建立党支部327个,党小组816个,共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大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新型基层党建模式。本文以“支部加协会”模式、“支部加合作社”模式、“支部建在屯上”模式以及“三级联创”模式为例,分析了其主要特点和发挥的良好作用,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0.
安通 《当代贵州》2020,(12):24-25
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是符合贵州实际、行之有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既发挥了龙头企业连接大市场的作用,又发挥了合作社组织农民、管理农民的优势,同时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调动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有力推进了全省脱贫攻坚进程。  相似文献   

11.
日月藏族乡是湟源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属纯脑山地区,全乡有23个行政村,95个生产合作社,3075户,13662人;有23个农村党支部,一类支部14个,二类支部8个,三类支部1个,519名党员。  相似文献   

12.
净安村有村民410户1408人,耕地面积1800多亩。该村既无资源又无企业,更无区位优势,过去经济发展一直较缓慢,1999年,还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仅有2600元的相对贫困村。当时,村民种植食用菌的规模小、数量少,销路不好,农民们即使增产也不增收。菇农张春华种植了5000多袋金针菇.卖不出去,一个人在种菇基地哭了起来,恳求支部联  相似文献   

13.
刘勇 《党的建设》2011,(9):44-44
近年来,泾川县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构建起了“一主三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一是着眼产业开发,建立“产业型”党组织。弪川县采取支部七专业经济协会、支部+农村专业合作社、支部+产业基地等模式,建立以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营销为主要类型的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17个,以建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家禽饲养为主要...  相似文献   

14.
正水城县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积极探索产业链上建支部、合作社中建支部的有效措施,形成了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镶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的良好局面。按照"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产业是支撑、富民是关键、小康是目标"的思路,以"产业富实、经济富余、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为载体,深入推进"富民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积极探索产业链上建支部、合作社中建支部的有效措施,织牢"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章丘市紧紧围绕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一核心,以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为切入点,探索实施以"多种经营体系、为农服务体系、综合保障体系"为整体架构,以"支部+合作社、支部+服务队、支部+便民点(超市)"为运作模式的支部"一加三"工作,实现了"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走出了一条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推行的“支部加协会”的经验,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实现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而且可以更好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而取得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效果。本刊特摘发中央组织部组织局、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联合调研组撰写的《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关于四川省“支部加协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供各地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7.
潍坊:产业建支部 党员带头富 农民增收入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潍坊市围绕强化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在实践中成功探索的产业建支部的做法,列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广“产业建支部、党员带头富、农比增收入”工作模式,初步构建起以产业为纽带、以产业链党组织为主体、以镇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党组织设置运行新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党支部+合作社”作为农村合作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党建理论工作者和基层党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由于事实上存在不同类型的相融互动关系,因而,“党支部+合作社”在工作推进上也存在不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人》2005,(12):6-9
近年来,原利通区委(现利通区党工委)努力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以支部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致富能手、产业大户为骨干,以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支部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型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效对接、合拍共振,使农民切切实实地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  相似文献   

20.
建设新农村,我省已做出了很多探索.我省农村党支部推出的"支部加协会",曾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支部加协会"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实现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而且可以更好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而取得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