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面人     
王伟没有被押上被告席前,包括他的五名妻子谁都不知道他到底还有多少个身份多少张脸谱,谁都猜不透他到底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2.
王健根 《江淮法治》2011,(10):32-33
在单位下属眼里,他是一位好领导;在妻儿眼里,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在朋友眼里,他是“仗义”哥儿们。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是个十恶不赦的采花大盗。  相似文献   

3.
全说袁庭长清正廉洁,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从袁庭长家出来,我想,这年头,谁不知道钱是好东西,何况,袁庭长的宝贝儿子在上大学,正缺钱花呢!在这小镇上,我也算有脸有面的人,可这回竟被二和尚告了,为啥?为一颗树。二和尚父母早逝,无人管教,他不学好,整天二流子似的,还偷人家东西,被抓进大牢。出来,又偷,又进去蹲监狱。都32岁了,还光棍一条,连我这做邻居的都难为情。去年,我新建个饭店,他房旁的树枝影响我的建筑,我便将树砍了。那时他在劳改农场,当然没法打招呼。今年5月,他一回来,就告我,要我赔偿损失,说什么那棵…  相似文献   

4.
李玉 《政府法制》2012,(26):25-25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就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天堂;如果你痛恨一个人,也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地狱。 这两句话听起来很荒唐,但痛恨谁就提拔谁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  相似文献   

5.
一冰 《政府法制》2013,(2):23-23
在南美洲有一个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却一直名不见经传。镇长切希斯很是犯愁,因为他一心想把镇上丰富的资源推向全国,甚至让小镇享誉全球,使镇上的民众更加富有,可他请了很多策划公司和策划大师,均无法提高小镇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6.
李晓珍 《中国监察》2011,(22):58-60
有人说,他是屡破大案的“高原神探”;有人说,他是守护百姓安宁的“高原雄鹰”;还有人说,他是一个为警察事业而生的人。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他会在41岁,正值人生壮年的时候突然离去。  相似文献   

7.
大师的心锁     
著名的逃脱大师应邀到一个小镇表演,演出非常成功.所有的观众都被他的精彩表演吸引住了. 演出结束,小镇的居民意犹未尽,要他再出一个节目,但道具由他们准备.大师欣然答应了.  相似文献   

8.
毛宽桥在2007年11月23日的《今晚报》上撰文说,2006年夏天,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在莱茵河畔的一座小镇投宿时,被警察找到,在警局,杨立接到克里斯托镇镇长打来的电话,要他回镇领取500欧元的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这是小镇历来对拾金不昧者的奖励。原来,两天前杨立路过克里斯托时,将捡到的一个装有几千欧元现金和几张信用卡的皮夹送到了市政厅,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悄悄离开了。镇长告诉他,在他离开后,镇上的人们立即开始打探他的下落。由于杨立在镇上只是稍作停留,小镇警察只好把对杨立相貌的拼图电传给莱茵河上下游两岸的十多个城镇的警局,警局发动了百余名警力.这才把他找到。  相似文献   

9.
说法     
《政府法制》2013,(21):63-63
怕仆人不怕主人.就是因为他的命运在领导手里,吃谁的饭,当谁的官,拿谁的钱。——李瑞环谈,为什么有些干部怕领导不怕群众,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在群众面前什么离谱的话都敢说,什么离谱的事都敢做  相似文献   

10.
艾约 《公民与法治》2010,(14):44-45
一个大学同学,毕业后五年在二十八岁时就任近十万人口县属小镇镇长。三年后升任为该县宣传部部长,尔后任副县长,配有专车和专门的司机。他的政治野心不小,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有一年回闲我去看他,他开口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不回国?中国应该有更适合你的专业的位置和机会。  相似文献   

11.
郭俊(化名)出生在古南运河畔的一个小镇,这里的人们憨厚善良、勤劳朴实。郭俊虽然生在农村,但由于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对他倍加疼爱,从没让他干过地里的农活。加上郭俊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考虑什么问题都能比别人多转几个弯;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说点什么事都是有声有色,特别有感染力,令人信服。乡亲、邻里都说,这孩子真聪明,是个干大事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者王家范教授曾经说过,有闲情的文人逸士常误读了村野风景,以为村野角落的大泉“总是老实顺从”,却往往忽略中国历史一直领教过的“从山村里走出来的暴怒”.这是他讨论中国历史时发的散议,但对今天社会来说,这评论亦有些适用。山清水秀的某个偏僻小镇。在旅游杂志上,无不和美秀丽,犹如桃花源,但谁能料到,群体性事件一动,举世皆惊。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潘公明的名字,有的人眉头直皱,“那可是个脸黑的主儿,不管你是谁、官多大,事做错了,他都敢说。”接触过他的人老百姓却对他评价颇高,敏锐的思维、精湛的专业素质、仗义执言的品行,让潘公明拥有不少粉丝,在当地召开的多次听证会上,他的发言都令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4.
世间的许多悲剧就发生在人的一念之差上邹定衡写完遗嘱,定了定神。他抽出一把杀猪刀,刀很锋利,晃动时,便发出冷冷的白光。他想:今晚上那几件事要是还谈不拢,这把杀猪刀可就要杀人了。他带上刀,‘C一根,冲出家门。天色已近黄昏,紫色的暮究中,小镇的房屋、街遭都变得晚陵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炊烟气息和浓烈的辣椒味道,不知谁家的孩子竞忘了吃饭,仍在街道上媳戏,没多久,他家的大人便开始唤他回家,那声音亲切而悠长……这座湖南的小镇,简直就像一幅民俗浓郁的水墨画。不过,走在路上的邹定衔可没心思欣赏这幅“画”,更确…  相似文献   

15.
《公民与法治》2014,(2):46-47
“抓得好,早该抓了!格祺伟这些年太嚣张了,什么事都敢炒,什么钱都敢捞,看谁有利可图就炒作谁,很多人对他敢怒不敢言,可以说就是一个恶霸。”近日,犯罪嫌疑人格祺伟等人被湖南衡阳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批捕,消息传开,当地干部群众纷纷打电话、发短信相告,连称大快人心。  相似文献   

16.
齐光瑞 《政府法制》2012,(36):39-39
《水浒传》中最可怜而又最可爱的人是谁?李逵也。 一生只为快活 说他可怜,是因为他大小战斗几百次,每次都是他冲锋陷阵,却连头发丝都没有掉一根。杀人无数的他,也从未做过噩梦。一生只知吃、知喝、知杀人的他,最后却要死在他最亲近、最崇拜、最信奉的人手里,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你说这不可怜吗?  相似文献   

17.
<正>想要全面展现一位成名作家的一生,从来不是说说而已。有太多盖棺定论的说法,始终在干扰我们的视线,阻止我们在探寻真相的路上持续前进。甚至,如果一不小心,我们还会堕入陈词滥调的深渊,在浅尝辄止的阅读之后,将虚构的信息当成作家的经历,进而得出“作品即人”的论断。但事实上,人都是有两面性的。谁都不能用一部虚构的作品来解读一段真实的人生。比如卡夫卡。他是西方文学界永恒的热点。有关他的传说,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有关他的人生,我们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8.
书虫希特勒     
佚名 《政府法制》2011,(3):30-30
1915年11月,在距法国北部前线两英里的佛尼斯小镇附近,一名来自第16巴伐利亚预备役步兵团的德国下士走出了一个被当做兵营的二层农舍。他走进小镇,但是并没有像其他士兵那样去妓院寻欢或是买炯买酒,他花了4马克买了一本关于柏林文化宝藏的小书。他的传令兵战友称他为“艺术家”,他是大伙寻开心的对象,一半是因为只要跟他说仗打败了,他就气得不行,还有一半原因是他在没有任务的时候花上好几个小时埋头在战壕里读书看报。  相似文献   

19.
张秀芝 《政府法制》2013,(32):13-13
上个世纪初的一个冬天,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到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小镇采风。恰巧此时。小镇上的一家剧院正在上演他的一部戏剧,于是高尔基便决定晚上去看一看,想知道观众对自己作品的反响如何。  相似文献   

20.
邻居被骗15万元 家住北京市房山区的冯义飞近半年来一直“很闹心”,他到现在都不愿意相信自己被骗了,而且是被曾经接受过自己帮助的人骗了。“我很不愿意相信他在骗我,因为我曾经帮助过他,谁骗我他都不能骗我!”冯义飞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