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年初一"做起 1949年4月到6月,是父亲最苦闷的时期.这一段,周伯伯常来劝导,他对父亲说:"你还是封建道德!""你为什么只对某些人存有幻想,而不为全中国人民着想?你为什么不为革命事业着想?"周伯伯的话使父亲认识到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林丽琴 《慈善》2016,(2):37-38
我曾看过一个家教短片:一天,爸爸感觉有些头痛,吃完晚饭就回卧室休息去了。4岁的女儿在客厅里看电视,妈妈嘱咐女儿:"你去看看爸爸,关心他一下,可以吗?"女儿跑进卧室,不到2分钟就回到客厅继续看电视。妈妈问她:"你有关心过爸爸吗?"女儿头也不回,一边看电视,一边应付地说道:"有啊,我有看看爸爸的。"女儿聚精会神的样子让妈...  相似文献   

3.
正1984年4月的一天下午,我放学去父亲单位,看他在办公室里忙着。办公桌上凌乱地摆放着"作业单"和一些工作资料,我不知道父亲在干什么,也看不懂他在忙什么。"我饿了,啥时候带我去吃饭啊?"父亲一边整理资料文稿,一边从更衣柜里拿出了面包和香肠,"你先吃吧,挺好吃的,我要去一趟站台,看看卸车的情况……"我看到他拿着一沓"作业单"急匆匆走出办公室。等父亲带我走出办公楼,路灯都亮了,星星静静地眨着眼睛。后来,从学校阅报栏里工厂自办的《松陵报》上得知,中国第一架多用途高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歼8Ⅱ飞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7,(11)
正妈妈走了,整整一年了。就在去年的1月9日上午,我接到母亲所在的社区主任打来的电话:"你母亲出事了,快过来看看吧!"我急忙开车来到位于沈阳市兴隆堡的美国郡……只见妈妈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周围围着很多邻居。邻居对我说,你母亲走了三四天了,可能是心梗。因为平日里你母亲没有什么爱好,也不愿意跟谁接触,只是每天到广场上跳跳舞,邻居们发现有三四天没见到你妈妈了,而且你妈妈屋内的小狗每天叫个不停,大家都觉得奇怪,就到  相似文献   

5.
1966年底、1967年初,"打倒刘少奇"的活动已蔓延全国,批判、斗争我父亲的趋势愈演愈烈,舆论已经形成,中央文革小组的阴谋策划也步步加紧.1月13日,毛主席派秘书徐业夫接我父亲到人民大会堂谈话. 一见面,毛泽东就问我父亲:"平平的腿好了吗?"这显然是指1月6日设圈套抓光美妈妈开头的那个情节.从此也可以得知,毛泽东对这件事或真或假也是知道的.我父亲如实回答道:"根本没有这回事,是个骗局."  相似文献   

6.
<正>●"父亲第一次见到奶奶写给他的遗书,是在1954年东北烈士纪念馆里。父亲看完大哭一场,手抄了一份留作纪念,多年后,又将他手抄的这封遗书交给我。回到家后,父亲用钢针蘸着蓝墨水在自己手臂上刺下三个字‘赵一曼',也刻在了心里。"●"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要过平民百姓的生活,不要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以后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给国家添麻烦,记住,奶奶是奶奶,你是你!否则,就是对不起你奶奶。"  相似文献   

7.
任忆 《瞭望》2003,(Z1)
初次采访陈佩斯,就感觉这是一个守信、随和、容易接近的人。当时,他正在紧张地排练新作音乐剧《日出》,记者只找到了他的夫人,约好晚上再通电话。当天晚上七时左右,陈佩斯主动打来电话,欣然接受采访。 陈佩斯用话剧《托儿》,创造了舞台演出市场的一个“神话”,尝到甜头的他在去年底又排演了大型音乐剧《日出》。目前,这部新剧正在全国举行首轮巡演。 多少年过去了,陈佩斯依然是老样子,光溜溜的大秃头成了他不变的标志性形象。谈起新作《日出》,陈佩斯立刻神彩飞扬。身兼主演和出品人——戏里戏外两个角  相似文献   

8.
一个农夫和一个准备远行的水手在交谈。农夫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海上了。""那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你为什么还要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沉默片刻,他反问农夫:"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  相似文献   

9.
1993年底的一天,西藏日喀则的一座寺庙里,香烟缭绕,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西藏自治区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到寺里参观,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也在拜佛,好奇地问道:“小弟弟,你求什么?妈妈病了?”他知道,人们来拜佛,一般是求神保佑家人今生平安健康、来世不坠地狱.男孩摇摇头.“爸爸病了?”男孩又摇摇头.“你究竟求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正(1976年3月15日)点儿:你现在情况怎么样?身体好吗?妈妈爸爸常常都在想念自己的小女儿!你们那里现在是不是还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总之,我们要做"大鹏鸟",决不做"蓬间雀"。妈妈爸爸应该这样,儿女们也应当这样。你入团后政治生活过得如何?没有入团以前,一切都要像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样子,入团以后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就是说  相似文献   

11.
正邓小平1973年返京后,第一个来看望的是邓颖超《党的文献》2014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增刊中发表电视文献片《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的故事》片段,其中邓榕回忆说,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返京后,"第一个到我们家来看望父亲的就是邓颖超邓妈妈。我记得那天邓妈妈到了我们家,我们都非常地激动。"从1969年邓小平离开北京,到1973年在北京与周恩来、邓颖超重逢,这是一次跨越了若干个动荡春秋的见面。"当时的情景我历历在目,父亲母亲在屋子外面等着邓妈妈,邓妈妈的车到了以后,他们两个扶着邓妈妈下来,  相似文献   

12.
王庄林 《侨园》2012,(10):24-25
一 在木祖克大沙漠北缘的卡美尔部落,卡美尔的英文是“骆驼”,骆驼是卡美尔部落的祖神,酋长卡美隆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第十七个儿子.父亲与卡扎菲的关系甚密,于是我在三年前成了这位总统的卫士.为此,父亲曾非常骄傲.我回到部落后整整睡了三天三夜,父亲骑着他的神驼来看望我.“行了,你也该出去透透风,到我们的木祖克大沙漠去看看,也好将卡扎菲忘了吧.”父亲说: “我把我的坐骑神驼赐给你几天,出去走走.”  相似文献   

13.
儿子站在门口,望着院子里父亲的背影有些诧异,父亲在哼一支歌,熟悉的旋律马上使他想到印尼民歌《星星索》……当我还没来到你的面前, 你千万要把我记在心间, 要等待着我呀,要耐心等着我呀, 姑娘,我心象东方初升的红太阳. ……穿透葡萄架的夕光象红酒浸润着父亲的灰头发,灰衬衫和灰羊毛背心,一股浓郁的醉意荡漾开来.  相似文献   

14.
去医院看病时,医生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告诉你关于某项疾病的完整注意事项。而那些在口头或者处方中遗漏的信息却往往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下精选了美国八大学科资深临床医学专家的悉心提醒,为大家奉上他们的健康绝招。一、来自心血管病医生的建议:1.观察肚脐。纽约大学心脏项目医务主任奈卡.戈德堡表示:"腹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4,(Z1)
##正##澳大利亚墨尔本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墨尔本日报》近日以罕见方式在头版刊岀整版广告,一位中国妈妈以不逼婚为条件,劝儿子回家过年。该广告以"给儿书"为标题,全文仅几句话:"鹏:打了好多次电话你也不接,或许在这里才能让你看到。爸妈再也不逼你结婚了,今年回家过年吧!爱你的妈妈。"这一匪夷所思事件瞬间引发当地热议,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如此另类的家书不免让人笑中带泪。曾几何时,"不是在相亲,就是在云相亲的路上"成为单身男女春节期间的签名档留言。当"每逢佳节被逼婚"成为孩子们惧怕回家过年的"烦恼"时,父辈们的确需要反思操之过急和唠唠叨叨的失当之举。不过,男大当  相似文献   

16.
试想一种如此美好的生活:出生了.父母都在家中全心全意地照顾你,你的母亲在产假里照领全薪。而你的父亲也因妻子生育而享受9个月的“产假”。  相似文献   

17.
偏方     
《侨园》2017,(6)
正小时候,家居偏远的小山村,交通不便,村里又没有医生,看病真难。俗话说"偏方治大病"一点不假。父亲年轻时走南闯北,搜集了一些治病的偏方,在村里可派上了大用场。西院大叔脖子肿了,疼痛难忍。父亲用熟土豆与大蒜一起捣碎,和上从水缸底下取出的泥巴,糊在大叔脖子患处,过了两天居然消了肿不疼了。前街一位小哥哥拉稀不止,肚子痛得厉害,父亲把鸡蛋打了一个小洞,塞了一块白矾用纸贴上放在灶炕里烧熟。小哥哥吃了鸡蛋后,立即止住了拉稀。东街姑姑家刚满周岁的小宝宝,夜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一名医生,病人都叫我"可人医生"。最初听到病人这样喊我,心里挺紧张的,以为自己哪个方面很"娘",患者取笑我。后来有病人笑着向我解释:"你是个好医生,是一个可信赖的人,你又经常自我介绍说‘人可何’,所以大家这才叫你‘可人医生’的。"原来,这个称呼是病人对我工作的认可,后来我一直以此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至今追求着努力做病人满意的"可人医生"。医者仁心,十年筑医魂我1992年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全校唯一一名留校生;更幸运的是,留校后师从全国著名的神经病学专  相似文献   

19.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材料:“清除精神污染”期间,任仲夷来到《广州日报》社,找了五六位部主任、编辑座谈。一位同志反映,现在部队里有些刚入伍的新兵,感情脆弱,一边洗衣服一边流着眼泪哼唱《再见吧,妈妈》,这样会涣散军心。任仲夷同志听了立刻站起来,很动情地说:“同志呀,人是有感情的。解放军也是人呀,十几岁的娃娃刚刚离开家,想妈妈是人之常情。出操当然应该唱‘雄赳赳,气昂昂’,洗衣服时唱唱《再见吧,妈妈》未尝不可。难道你就不希望儿子想你吗?”是啊,战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之神,而是有血有肉之人,他们岂能不想家?无独有偶,最近读到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20.
你是谁的人     
人生中有许多困惑与烦恼.日前,鄙人就遇到一着:那天去某部门办事,碰见某公,聊起机关的人际关系,某公冷不丁闷了我一棍:"你是谁的人?"我心中抽紧,惶惶然不知作何回答,情急之下反问一句:"你说,我应该是谁的人?!"某公哑然. 此语着实让我咀嚼了半天.不知从何时起、何地始,"你是谁的人","我是谁的人","他是谁的人",这些莫名其妙却又并非空穴来风的"鬼话",象瘟疫般在我们生存的时空里漫散开来,给你、我、他这同志式的人际关系,投下缕缕阴影."你是谁的人",说的白一点,无非是:你是哪一帮哪一条线上的人,你是跟随哪个领导受哪个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