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沙英 《各界》2009,18(7)
文章通过对服装效果图教学,阐述了这门课程在服装职业技术教育中不仅仅是一门实用性的技能课,更是一个接触艺术、扩大审美视野、提升审美思维的切入点;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开设可以为现在的学生--未来的工人--培养审美思维,提升个人素养,对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段小平 《学理论》2010,(20):268-269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当今全国高校开设的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公共政治理论选修课。但由于其多学科、综合性、时效性和政策性强的特点,在高校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教师要把这门课上好并不简单,容易进入一些教学误区。从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分析了教学进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完善课程教学,从而实现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贾婷婷  何钢 《学理论》2011,(10):270-271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公选课,其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反思公选课的组织安排是否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以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为例,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学案例》这门公选课出发,阐述其在课程组织安排上的一些改革实践,并分析其效果,找出改革的难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了<机械制图>与两门课程传统教学上的弊端以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探究将两门课程有机整合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实践证明,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熟读和绘图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数据分析、组织、处理和编程能力有着极深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对这门课的教学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化史》是我院开设的一门自修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实践,认为讲好本门课的第一堂课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入视频,增加授课趣味性、增加事例讲解,增强授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相似文献   

7.
在辽宁省政协八届一次大会上,件着热烈的掌声,一个精神矍铄、学者风度的人,面带谦和的微笑站起来向人们致谢,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新当选的辽宁省政协副主席郭燕杰。 1960年,风华正茂、品学兼优的郭燕杰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走入东北大学校园,开始了他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他很快以教风严谨、教法灵活而闻名校园。为使自己具奋更扎实的理论功底,他利用业余时间听完了研究生五年的全部课程,并坚持每学期都到其他专业听两门课程,同时也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他认为一个大学教师不从事科研工作,就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更难以提高教学水平。从那时起,他就牢牢树立起为祖国的科研与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9,(26)
从1998年秋季开始的新学年里,广州等城市高中课程配合1999年“3+X”高考科目改革作出重大调整。高中一、二年级仍按现行谭程安排。高一文理不分科。除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各门必修谭要开足开好外,高一每周可开设三节选修课,必选课程可开设3门或更多,供学生限制性选学。高二每周开设3-4节选修课,课程可开设6门或9门,由学生自由选学其中二三门或若干门。高二的必修课为全体学生开设,以保证学生顺利通过高中毕业会考,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有利于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同时有利于向“3+X”高考过渡。高三上学期,必须课为政、语、数、体,限…  相似文献   

9.
王晓忠 《学理论》2009,(14):172-172
中学化学教法是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化学教师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开设好这门课是广大教法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史艳芳 《学理论》2014,(5):208-209
"概论"课是高校思政课里一门核心课程,但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都不尽人意,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时俱进;注意意识形态性;理论必须回归实践。  相似文献   

11.
倪昕 《学理论》2011,(16):271-27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公开表示学习这门课程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课堂上一些学生"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也经常是屡禁不止。学生的这种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的漠视。对自己个人前途的关心、对国家发展的观望和对某些社会不良现象的麻木,这些现象都说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程青 《瞭望》1999,(26)
从通第一次电话,我就感觉出马啸老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他说他给下岗的朋友开心理调适课,只是为了能给他们一点帮助,自己并不愿意被宣传。最终他没有拒绝我的采访,恐怕只能说是他被另一种热情打动。但他跟我说好,发表时不登照片,也不用他的本名。我理解一个质朴的人希望过一份质朴的生活的心情。而通过对他的访谈,我也理解了一个质朴的人希望别人也能过上跟他一样质朴美好的生活的心情。马啸是成人教育的老师,1996年以来他利用许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下岗职工的心理状态,在崇文区成人中等职业学校中为下岗职工开设的免费培训班上讲。…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5)
正近日,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正式进入学校公共选修课的上课阶段,其中,一门名为"先秦穿越手册"的课程成为学生追捧的对象,有近300位同学报名听课。"先秦穿越生存技能"课,实际就是以穿越为噱头,以特定的历史故事为情景进行先秦衣食住行诸方面社会风俗史的讲解。但是,当知识货真价实,语言贴合学生使用习惯,一门原本冷门的历史课竟然引得无数学生追捧。那么,谁最该听听"先秦穿越生存技能"课呢?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8)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在分析高校公选课三个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公选课的开设、质量监控、学生选课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公选课改革的可行性措施如下:规范公选课的开设管理,建设优秀课程;加强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建立多维度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学生公选课的指导;严格考核环节,鼓励多种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文化产业专题研究》课程是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产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它以文化产业为依托,结合内蒙古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高的课程.《内蒙古文化产业专题研究》这门课程目前还处于不断的探索完善阶段,针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这门课程的需要进行改进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对内蒙古文化产业研究提出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菊 《学理论》2013,(20):245-246
在高等民族院校中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向学生讲授国内汉族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之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针对各民族的文学传统,有必要讲授一些国内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甚至国内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让这门课程走向不同民族身份的学生,便于让他们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地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更利于他们学习和接受知识。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这门学科在我国确立已多年了。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学生欢迎这门课程的开设,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实际,很有指导意义,一方面觉得这门课程讲授比较枯燥,其中内容似曾相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进行再探讨,作出一个比较准确,清晰、全面的理论概括,并按照这个研究对象,找出这门学科的核心,建立学科的体系,达到改善科学社会主义这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目的。本着上述精神,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共党史是党员干部必修的一门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干部学习党史的空气逐渐浓厚起来,这是令人高兴的。但是,当前对学习党史也有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譬如有人说党校要开《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党史课要取消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在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讨论党校教育正规化和课程设置问题时,胡乔木同志明确提出:“中共党史是一门学科,要单独进行。”因此,我们党校系统就确定把中共党史作为一门主课来开。党史课是一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作为一个中共党员,不学习自己的党的历史是不行的,作为党的培养干部的党校不重视党史教学也是不行的。因此,我想针对党史课一些认识问题讲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他,知识广博 1937年12月,王明、康生、陈云同机从苏联飞回延安.康生在苏联中共代表团中是近似于王明的一个人,政治局委员,地位很高.1938年五六月在马列学院教过我们的课,党的理论这部分是他讲的.他会讲,有一句是一句,条理清楚,没有一个字重复,很有感情.  相似文献   

20.
徐文虎 《学理论》2011,(2):327-3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这门课属于历史学科,更是一门政治理论课。开设它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了解这门课的性质和功能,教学中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它的目的和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