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等众多领域都颇有建树,曾主编多部教材和辞书,出版了8本文集,被多部辞书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家"、"政治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又被海外人士誉为"中国大陆杰出思想家",其研究成果常受到理论界众多人士关注.最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放学术思想评论集>是第一本对高放教授学术思想进行评论的文集,也是首本对马克思主义领域内大师级人物的学术思想进行评论的文集,因此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2.
"人际关系"一词由于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贬义性的演变,这里且不论其变化.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必须要生活在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所有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如果是一个人离群索居或是清高孤傲,那么人际关系或许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3.
古人对人与物、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一些合理的认识,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见解.在古人对他们理想社会的描述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协调一致的.在对待百姓的问题上,古代思想家大量地表述了"爱民"、"恤民"的思想.传统人本思想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主社全主义是当代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所奉行的思想体系,但近一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却接连改名为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打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人对民主社会主义认识的困惑和不解,一些人认为"民主"加上"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好,甚至有些人误以为民主社会主义也是通向共产主义的一条道路.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实  相似文献   

5.
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得到发展.费尔巴哈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以人为出发点,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宗教的秘密.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人道主义,即人对人的拳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之后,一些西方学者对"以人为本"问题继续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当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话语理论倡导"一些人的对话",鼓励多元利益主体在"公共能量场"中展开平等而开放的对话.当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与话语理论的核心理念有着内在契合性,是基层民主决策的崭新模式.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在具体制度设计和操作中遭遇到一些现实困境.对此,应积极探求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一事一议"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傍大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丑恶现象,一些既贪恋荣华又不愿吃苦的年轻女子争相效尤.不过让人瞠目的倒是,一些领导干部也跟着凑热闹,傍上了大款.  相似文献   

8.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2004年提出"五年在国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目标后,不到4年,已有200多所孔子学院在数十个国家挂牌.有数据显示:全球3000万人热学汉语,欧美学汉语的人数每年增四成,更有欧美国家一些家长鼓励孩子"必须"学汉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掌握英语是20世纪领先一步的关键,掌握汉语则将在21世纪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要善于读书,就是要充分认识知识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性,自觉读书.要说中国人不爱读书,实在冤枉, "十年寒窗苦",许多人在走向仕途之前都是很爱读书的,但相当一些人是把读书作为"当官"的敲门砖,一旦当了领导后则以为读书目的已达到,从而很少读书甚至不读书.  相似文献   

11.
正人是无法选择时代的,正如种子无法选择土地与季节。青春大抵是青·春——这么来理解"青春",来理解人在"青春"阶段与时代的关系,有利于人在"青春"路途上走得清醒一些,更清醒一些。依我看来,古今中外,只有"青春"的时代烙印不同,  相似文献   

12.
承包中能"安插"人吗?答案本来非常明白,但在一些同志那里却搞得很模糊. 凭条子或凭"长官意志"插手承包,直接伤害了承包招标,伤害了承包中的竞争机制,这样对待承包,势必是承包名存实亡.我们讲过,竞争是承包的生命线,有竞争才可以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才可以使最优秀的管理人才管理领导企业.现在,一些地区的领导同志反其道而行之,竟要把招标竞争中的"失败者"塞入获胜者的行列,这是对承包的一种"不识时务".他们究竟对承包是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有人刚及"不惑",就自叹一事无成.对镜自怜,银丝滋生,事业未就,却感精力不济,友人相觑,都称"我们老了".有人才近"天命",但已硕果累累,在自己的工作实践领域中独树一帜,颇有一些"知名"度了,同仁亲朋都不会感到他已"半身入土"了,他本人也会时常沉浸在"成功"的慰籍之中. 其实,人是否"老化",除了自然尺度以外,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其中,"事业成功"是帖十分灵验的抗衰剂.于是,有的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实已未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是能够解决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多一些对自身的节制,多一些对自然的尊重。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类1.哲学层面的思想观念矛盾当从哲学角度分析现今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时,主要有两种观念的对立:第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涉及到是否要肯定人的主体性,特别是当具体讨论到如果人和老虎对峙,人应该维护自己的生命杀死老虎还是自愿被老虎吃掉时,非人类中心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处于较特殊的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的,其中也暴露出国有企业在应对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一些问题.而"人"作为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本文就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不少地方人民群众向组织举报揭发腐败的积极性不高.据某地新近的一则调查,在问到"您发现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怎么办?"时,被问者中回答"通过正当渠道批评检举"的仅占39.2%,而60.8%的人表示"保持沉默"、"发牢骚或跟同志议论"、"消极怠工".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对此,我们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20多个,接触干部群众500余人.调查结果表明:心理上的障碍是影响群众举报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一是无关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主要是一些一般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其中的事业心不强、不关心国家大事、混日子的人,他们认为:执政者,"官老爷";腐败者,"官老  相似文献   

17.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人"假设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公共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对于我们正确地审视传统政府管理理论的缺陷,构建既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理性人"假设及以其为核心的公共选择理论也逐渐暴露一些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需要以对政府管理或一般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性的多角度审视来超越"理性人"假设,并形成对以其为依据的政府管理模式的有效限制.  相似文献   

18.
人才的合理流动与相对稳定,符合现代化大生产和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现阶段阻碍人才合理流动与相对稳定的因素从单位部门的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心理:一是"鸡肋"思想.人才闲置在那里长期不用,而真正要"流"走,又甚觉可惜.二是怕背"黑锅".一些单位明知有闲置人才可以调出,但怕背上一个不尊重人才,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黑锅".三是怕"多米诺"效应.一人调走会影响一批人.四是"嫉贤妒能",既不用你,又不放你.阻碍流动与稳定统一的客观方面大致有:制度不合理(即固定制、终身制);管理水平低(即  相似文献   

19.
苏联学术界近来加强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原因是: 一、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提高了人的因素的作用.1、与几十年前相比,劳动技术装备率大大提高.2、专业化的劳动使得对劳动者的监督变得困难,往往只能靠个人的自觉工作和自我监督.3、在科技革命时代,提高了对人的素质包括文化、技能等的要求. 二、苏联现状急待解决"人的因素"问题.近一、二十年来,苏联社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纪律松懈,消极情绪有些蔓延等. 三、当前改革的需求.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的种种设想,至今落实缓慢.原因很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钱"、"权"都是人的某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神本"、"物本"、"官本"都是人以人的某种片面性的本质为本.以人为本不能归约为以民为本和以人民为本.在全球视域中,人作为同一性和同质性的类,人为本意指人是人的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根源和根基,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是以人为本的.在社会和阶级视野中,人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则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展现出它的完整的形态.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依赖一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安排,依赖于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客观社会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