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学生来美国求学.如果不走运没有领到全额奖学金的话,免不了要设法在校内或校外打工,用打工挣来的钱交纳学费和维持生计。我就是一个不走运的人。所以,在求学的时期走上了半工半读的道路。我来美国的时候,正赶上美国经济不景气,再加上新来乍到,许多情况不熟悉,环境不适应,找个打工的活儿很不容易。按美国有关规定,外国学生在校内可以合法打工,只是校内活儿太少,粥少僧多,而且被美国学生又抢去了点,报酬也  相似文献   

2.
娄岩 《侨园》2012,(5):26
朋友终于拿到了美国驾照,虽然历经磨难,但总算实现了宿愿.记得去年朋友刚拿到绿卡就匆忙来美,那时美国的一切对他还很陌生,语言不通,各方面都需要适应.我这个朋友有个嗜好,吃的方面很讲究.在国内时就偏爱进口食品,来到美国后,他觉得什么东西都好,什么东西都便宜.比如买一听日本罐装啤酒,在中国起码要花80元人民币,这里却只要区区两美元,而且品种繁多.那天他买了一大块鸭胸脯,才花了1美元,直呼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3.
廖雅慧 《侨园》2013,(11):29-29
<正>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我才39天大。在中国认识了奶奶、爷爷、姑姑、姥姥、大姨、二姨、大伯,好多人。我在中国住了几个月,就回到美国了。现在我去中国非常多,去了差不多九次了。有些年是夏天去,有些年是冬天去。不管什么时候去,每次都会看到新的东西。我妈妈和爸爸是北京人。去中国会住在北京。我现在已经去了15个省。从寒冷的东北到酷热的香港;从上海的高楼大厦到黄色沙漠的新疆,我都去过了。我跟爸爸、妈妈、奶奶、姑姑和爸爸的堂弟一起开车旅游。在中国旅游看到中国的好多好事和坏事。中国城市里有好多人,满街上都是。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14,(20):52-53
大家好!从小到大,就没有人夸过我能干、聪明。也没有人说:"马云,你有一天会做成大事。"从1994年,我就开始做互联网。在北京中关村树起"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这个牌子的时候,我已经创业半年了。那时,在中国做互联网我感到非常孤独,所有人都认为我是骗子,我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说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是因为我完全不懂计算机技术,但是每次演讲,总感觉听众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遐想。  相似文献   

5.
何如平 《侨园》2012,(7):23
刚到美国犹他州盐湖城时我非常拮据,本着节约的原则,我花了3000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车.在美国二手车行购买的车,其实也可能是三四手.美国人换汽车比中国人换手机还要勤,开不了两年就想更新,旧车于是就送进了二手车市场.不过我这人慧眼识珠,买的这辆福特二手车只开了大半年,行程才一万多公里,车况不错,老婆说我捡了个大便宜.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8,(11)
正我在美国洛杉矶居住数载,不敢说自己有多热爱这座城市,但却时常感叹它的神奇,世上的人千万种,都能被它接纳得自然而得体。只要掌握了或多或少的生存技能,就可安逸地活在这个城市。前些日子与几位同学闲聊,想起了刚来美国时候的青涩,回忆也成了一种乐趣。真正步入美国生活应该是在美国白人社区上高中的时候。刚踏进校  相似文献   

7.
李津川 《团结》2012,(3):70-72
全世界有3亿多肝病患者,50%在中国;美国最大器官移植中心匹滋堡大学曾一年做过400多例肝移植,而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一年做600例,历年累计4千余例,其中杜洪印亲自完成肝移植麻醉近2千例,位居全球第一。他也是心、肝、脾、肺、肾、胰和小肠手术中均施行过麻醉术的第一人。"2002—2006年肝脏移植发展最迅速时期,我每年有三分之一夜晚是在手术室通宵达旦度过的。24小时不睡觉的时候也不是偶尔才有。2004年国庆节前因为手术多,曾经连续7天吃住在手术室,就没有换衣服出来过。我带领20个年轻人1天之内为18个肝移植、2个心脏移植、5个肾移植做麻醉术,在全世界是空前的。"杜  相似文献   

8.
告密者沈括     
正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沈括,因为他记录了活字印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至少有一种,跟他的名字相关。后来,又知道他不仅在《梦溪笔谈》里提到过活字印刷,还记录过石油,而且石油这个名词,也是他第一次命名使用的。而且,人家在天文历算方面,也有大把的成就,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科学家。怪不得宋代那么多文人笔记,就他的记录了活字印刷。可惜,这样的完人,也有不  相似文献   

9.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10.
刘素静 《侨园》2004,(6):16-18
曾几何时,宗毓华也是美国新闻界的一颗耀眼的“星”。美国《环球时报》曾报道说,在美国,宗毓华不但成为了身价最高的华裔女主播,而且她与沃尔特斯和索耶一起,被称为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三大“看家花旦”。她也是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新闻政治与政策中心邀请的第一位华裔研究员。宗毓华生于1946年8月20日,父母在她出生3年前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宗毓华是家里五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宗毓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电视,尤其喜欢  相似文献   

11.
狄马 《各界》2009,(12)
前几天回老家陕北玩,返程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帮我买票的朋友报告说,从榆林到西安的火车票半个月前就卖完了,要走的话只能找票贩子.我问,票贩子要加多少钱?他说,每张加30元.我说,那就找票贩子买两张吧!于是朋友通过电话和票贩子约好了时间见面.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四年,我刚来到北平学裱画的时候,就认识了周怀民先生。当时他在京华艺专任教,所画的画常送到我师傅张子华经管的柜上装裱。 因师傅忙,有时就将裱好的画让我给周先生送去。他的夫人见我穿的衣服鞋袜破烂不堪,每到换季的时候,就给我二元钱,叫我去天桥买双鞋穿。有一年冬天,周先生见我穿一件小棉袄,冻得直发抖,他对夫人说:多给他几毛钱,叫他买件绒衣穿在里边就暖和了。  相似文献   

13.
奥运会让人看到了真实的、了不起的中国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早在几年前就在多个场合表示,应该吸取苏联抵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教训,支持中国举办奥运会。这次,他在开幕式前两天就抵达北京,而且一呆就是一个多星期,是历次访华中时间最长的一次。邀请并参与陪同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中国人民对  相似文献   

14.
李龙军 《学理论》2012,(17):67-68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足以自傲.虽然其行制度也出现了诸多弊端,但是也有很多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题中之意.辩证吸取的美国经验,避免美国的教训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某报曾刊登了一位日本留学生谷川弘一的文章,大意为:从总体上看支那人是世界上最低劣的民族。“我们日本人愿意称你们国家为支那,不愿称它为中国,但我们称宋代以前为中国。我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日比谷公园,指着北洋水师的战利品对我说,日本就是打败支那的北洋水师后,才成为世界上主要强国的。我在日本时就轻视支那人,当我来到支那的时候,我发现支那人比我想象的还要低劣。他们对我这个毫无背景的日本留学生点头哈腰,说什么都是日本的好,就是支那的传统文化也是日本继承得比较好。当我问他们支那一个在韩战中为了完成任务而宁愿被…  相似文献   

16.
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了我驻南联盟使馆,造成人员死伤和馆舍毁坏。这种违反国际法起码准则的行径令世人震惊,这副以“人权卫士”自居而肆意践踏人权的无耻嘴脸,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同时也使很多人从“美国梦”中清醒过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进行西化的图谋由来已久、尽人皆知,国内外的民运势力就是他们的应声虫。一些去过美国的或没去过美国的人对美国的印象好像也不讲,人们对西化似乎已不以为意,可谓“好花渐欲达人眼”。恰在此时,美国把五枚导弹投向了我驻南使馆,实际是投在了中国人的心上。这就使中国人不得不思…  相似文献   

17.
资中筠 《各界》2008,(12):75-76
我的印象,廖公大多数时候都是嘻嘻哈哈,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找点题目开玩笑.下级向他汇报工作.他也常常没正经话,而且常给人起绰号,不叫名字.例如有一位姓梁的男同事,他就学着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腔调,叫他"粱兄",从不叫名字.开会时他似乎在笔记本上记录,实际是在画人物漫画,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几笔勾勒,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8.
我读书的地方在美国一个公共交通发达的城市.当时偷懒,我一直没学开车,租住在靠近学校的一栋小公寓里,买张月票就能去一些固定地方,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便,但我开始找工作时问题就来了.我需要先打电话咨询交通路线,查好可搭乘的公交车班次,也要计算一下所需时间,并得多腾出一个小时,以免误车或发生其它突发状况.  相似文献   

19.
陈帆 《党政论坛》2008,(18):10-1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人问我:“如果这场地震发生在美国,也会死很多人吗?” 我说:“不会。在美国,像汶川、北川自然条件这么恶劣的地方,可能压根儿就没几个人住。”而据报道,汶川大地震。中国的直接受灾人口,就达1000多万。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家信     
梁良 《侨园》2001,(2):31
爸爸、妈妈你们好: 来到英国已经快3个月了,一直没给你们写信,真对不起,有的时候,我非常忙,所以没有时间给你们写信,请谅解。刚来英国的时候,觉得很多东西都不适合我,一下飞机,就看见一片一片的三四层楼房,天一直是阴着的。在地铁上遇见一个美国人和他说了几句英语,并且我也听明白了他说的是什么,所以很高兴,觉得我比其他刚来的还是有优势的。到了家里一看,条件还不错,我住在三楼,只是屋子太小了,不过屋子里还是很暖和的,厨房也很大,并且有淋浴。靠近路边走不远的路是一个公园,公园里有篮球场,每到周末我都去那里打篮球。我住的周围都是土耳其人,所以英语的环境并不好,但我有信心学好英语。我到英国的第二天就去了“中国城”。那里在伦敦的中心,很热闹,并且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