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机遇之门轻轻打开 1994年11月的一个晚上,徐思众接到了台湾著名珠算专家蔡景裕先生从马来西亚打来的长途电话:"徐老师,祝贺你啊!你的新书在马来西亚出版了."他听了有点糊涂,说,"我没出书啊."电话早传来笑声:"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你还对我保密吗?那怎么这里到处都是你的<中国心算大全>啊?当地许多珠心算教育机构都在用这本书教学呢."  相似文献   

2.
傅雷的脾气     
刘仰东 《各界》2008,(10):1
傅雷的朋友,不管性情如何,大多难逃和傅雷发生争执.傅雷和刘海粟、钱钟书等人都急过,甚至一度绝交.傅雷的朋友柯灵说:"作为可与倾谈的朋友,我和傅雷交游三十余年.但彼此观点不尽一致,其间还曾发生过剧烈的争执.40年代初,我和傅雷开始交往,冷不防就爆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冲突……50年代中期,由于对某些问题看法有分歧,我和他两次当面争论,争得不可开交,以致他的夫人梅馥在旁边坐立不安."当年和傅雷同船留学法国的洪永川说:"在我们谈话中碰到对某些事物有不同见解时,他几次激动起来,争得面红耳赤……"傅雷早年在大同大学时的同学雷垣(傅聪的钢琴开蒙老师)说:"他与我同室寄宿时,免不了争吵,他可以激动得把课本都扔在地上."……  相似文献   

3.
娄岩 《侨园》2013,(7):33-33
<正>我刚锁好公司的大门,这时从楼道里走出来一个瘦弱的老人,弯曲的身子重心几乎都在一根拐棍。出于礼貌我冲他微笑了一下,正转身准备离去,他却用一种遗憾的口吻对我说:"我想买彩票,又来迟了。"我犹豫了一下,但想到晚上和朋友的约会,就又硬起心肠说:"你真的来晚了,明天吧!""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老人一脸失望地转过身去,蹒跚向楼道里走去。"好,我卖给你。"我动了恻隐之心。"当真?"老人很费力地回过身来,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混浊的眼神向我这边散来。  相似文献   

4.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从印尼回到祖国已37个年头了。每当一些朋友们问我:国外生活那么优裕,你为什么要回国?我都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总感到,我为祖国做的事情太少了。我想,一个人不能总考虑祖国给了自己什么,而应该想如何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 1953年5月,我随同印尼华侨参观团回国观光,我们参观游览了北京、广州、南京、上海等十几个城市。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打动了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心。1954年5月6日,我离开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乘坐客轮底层舱回  相似文献   

5.
杜明 《侨园》2011,(4):16
经常听一些"海归"们"诉苦",说是在人才市场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应聘时屡屡碰壁。早些年,出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内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开阔眼界,接受国外的先进教育,纷纷出国深造。完成学业又在留学国家工作几年再回国就业。由于出国前就具备很高的素质,加之在国外工作几年又增长了才干,回国后必然受到各大企业的青睐。这些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当然不会为找到高薪工作而发愁。但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国外大学入学条件的宽松,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也希望孩子能"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可由于许多孩子自律性、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都不强,造成了"海归"的素质良莠不齐。很多"海归"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缺少真才实学,认为自己拿到了一个"洋文凭",归国后就可以进大企业、拿高薪。当回国时,却发现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企业提供的工资与他们出国花费的巨额费用完全不成正比,因此根本  相似文献   

6.
初涉侨界,记者很幸运"撞见"一位"大人物".通过朋友的引见,9月17日上午,我如约在沈阳铁西区一豪华宾馆的大厅等他.一会儿,他突然出现了,和蔼地向记者招手:"你好,跟我去房间谈吧."  相似文献   

7.
感念与遗忘     
正1月10日晚上,朋友圈被一堂"微信公开课"刷屏。我收到3位朋友发来的截屏图片,他们告诉我,我是他们的第一个微信好友。我们都是要好的朋友或同事,自从加了微信后从没中断联系。你的微信是哪一天注册的、第一个朋友是谁、发出第一条朋友圈的时间,只要打开微信公开课pro版的活动链接,这些"第一次"都会浮出水面。另外,你  相似文献   

8.
1941年6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从新加坡专程回国慰劳国共两党抗日将士.国民党为了让陈嘉庚"感恩图报",拨巨资在重庆安排了十分隆重的接待.不料,陈嘉庚却怒斥国民党是:"此等虚浮乏实,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耳."接着陈嘉庚到了延安,毛泽东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和邻居老大娘奉送的一味鸡汤盛情地招待陈嘉庚.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在重庆蒋介石花800银元宴请他,于是意味深长地对毛泽东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回到新加坡,陈家庚就公开发表言论,赞扬共产党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吃苦耐劳,并下了这样一个结论:"断定国民党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  相似文献   

9.
资中筠 《各界》2008,(4):57-59
1956~1959的三年间我奉派在国外工作,所以鸣放、反右、大跃进都躲过了.只是1959年回国后赶上承受"大跃进"的后果,通常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如今回忆起来最突出的竟是一个"饿"字,与"吃"有关的故事、轶事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香港《文汇报》声称,某报刊出的禹作敏的照片是"'两会'期间唯一的一张禹作敏照片".可是,我认为至少有两张.根据是:我就给他拍过一张.在投票后,开票前,委员休息时,我和刘吉委员闲谈,忽见禹作敏出现在不远外.我急忙跑过去"咔嚓"了一下.因为是在休息室,我怕两会的背景出不来,有意把坐在他旁边似乎并不认识禹的委员也摄入镜头.拍完以后,刘吉说:"你应当付他肖像费."我说"这张照片的题目是:禹作敏在政协的最后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11.
"凿壁偷光"说的是西汉时一个叫匡衡的孩子,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给大户人家打工,但是却从来不收工钱.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匡衡原因,匡衡说:"我知道您家里藏书很多,希望能够借阅您所有的书籍."主人非常感动,就允许匡衡随便借阅自己的藏书.白天匡衡要干活,只有晚上才能看书,但他家实在太穷,连蜡烛也买不起,而邻居家虽然有蜡烛可烛光却透不过来,匡衡就凿穿了墙壁,让烛光照过来,他借着这点微弱的光亮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京咸宜观女道士鱼玄机的这桩杀人案,皇甫枚<三水小牍>一书详细记载了作案现场和作案过程,是最完整的一份案情报道:有一天,鱼玄机外出,嘱咐婢女绿翘:"如果有熟客来,你就告诉他我去了哪儿."鱼玄机被女伴留住,晚上方才回来,绿翘说:"有一位客人来了,听说您不在,没有下马就走了."这个客人是鱼玄机的老情人,一听说他如此匆忙就走了,鱼玄机不由生了疑心.看着眼前明慧可人的绿翘,鱼玄机怀疑她是不是也和那位客人有一腿.于是,张灯闭户,把绿翘带到自己卧室里审讯.  相似文献   

13.
剪报情思     
宜修 《侨园》2012,(6):35
今年回国过年,临返美前收拾行李时,爹爹一直守在我的身边.我知道他多想像以往一样,能帮我紧紧行李带、过过秤……但他,已经力不从心了.我不敢多想,免得酸楚的泪不争气.我劝爹爹去忙他自己的事儿,尽管我知道:和他这样近距离的相伴,已经只剩下几个小时了. 爹爹仿佛想到什么,从书柜里拿来了一只大信封.里面抽出来的,全是国外中文报上发表过的我的陋文.那是我从报纸上剪下后,寄给他的.爹爹语气平缓地告诉我:"你发表过的文章,我收到的,一篇不落地全收在这只大信封里."爹爹没有往下说,我更是答应着看了一眼,便赶紧别过了头.  相似文献   

14.
当朋友问我如何把平常的生活写的如诗如画,如何把平凡的文字演绎的多彩动人,如何……她问了很多"如何",她说她看见的生活就像一池湖水,总是波澜不惊的,所以她握笔多次终究一个字也没写出.  相似文献   

15.
前一阵子,社会上颇为流行的一个口号叫做“宁用有缺点的能人,不用没缺点的庸人”。对此,马胜利很不以为然,他说:“那要看什么缺点。对那些不敬父母、和父母讲价钱的人,我就不信他会爱党、爱人民。对这样的人,有才我也不用。”对马胜利这番看法,笔者深表同意。  相似文献   

16.
每当提起俄罗斯,家人总是充满了归国华侨那种特有的遥远而美好的回忆。我叫李忠,弟弟叫李志,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日子里,或许我和弟弟的名字就包含了我的父母对祖国的思念和向往。我和弟弟出生在俄罗斯的双城子,长到几岁才随父母回到祖国,于是,俄罗斯——我的出生地就成了我心灵中的第二故乡。全家人在俄罗斯生活的8年时间里,对于我的父母,他们肯定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东西,然而,幼年时期的生活痕迹印在我脑海里惊天动地的事情却少得可怜,虽然,在我回国的时候,我只能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电影演员陈道明在一篇短文中写道:"朋友往往会问:你在家里都干吗?我说,什么都没干,发呆呢。我认为,发呆是最放松的事。尝试把自己脑袋放空,哪怕只有几分钟,其实也挺幸福的。"陈道明说  相似文献   

18.
朱东润先生一直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住院之前,仍顽强勤奋,笔耕不辍. 1987年的一天,我到他家,见楼梯旁贴有一张小纸头,大意是:请来访者不要请他写字.我想,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告示了:他正忙于修改回忆录<八十年>,而向他索求墨迹的人太多,招架不了.说到这告示,他问:"我给你写过字吧?"我回答,写过一幅.随后就很放肆地加上一句实话:"只可惜那幅没反映您的书法艺术成就."并无求他再写一幅的意思,只是随便说说.不料,他竟说,等天气好时,我给你再写一幅.如此另眼看待,很出乎我意外.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九年访美时,就曾听人说好莱坞在酝酿着一部关于埃德加和海伦·斯诺的影片。关心中美文化交往的人们都热切地盼望这个片子能早日拍成。那年十月,我去康涅狄格州乡下访问海伦·斯诺时,一进她那间斗室我就问起这件事。她谈了一下经过,但对于能否拍成,显得没有把握。她要我去好莱坞访问这个片子的制片人康塞丁。后来我专程去影城同康谈了一个晚上,了解到不少情况。但是当时从康的谈话看来,前景也还很渺茫。因此,回国后就没有报导。  相似文献   

20.
难忘豆花香     
木林森 《侨园》2015,(4):54
今年春节期间,我从省城回老家看望父母。我的家乡在粤北一个叫豆花村的地方,全村有四五千人,我们村里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集市。大年初一,村子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年味儿浓烈。大人和小孩兴高采烈,见了面都要祝福一声:"过年好啊。"窗外的雪精灵们在空中一群群地跳着欢怏的舞蹈,年迈的父母和我的姐姐出去拜年了,屋内的我打开冰箱,拿出我爱喝的豆浆。在火上煮了一会就热气升腾了。我知道,这是妈妈特意为我从镇里的超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