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向以“尊重民意”自诩,并反复标榜以民意作为“施政明灯”的李登辉,而今面对两项民意调查的结果,竟向来访的美国人喊冤叫屈起来.在他看来,是因为有部分人士“昧于他历次的谈话”,“执意抹黑”,甚至一再质疑他“反对台湾独立的立场”.究竟是民众冤枉了李登辉?还是他的“台独”之心昭示于天下了呢?据台湾媒体报道,在11月6日同时公布的两项民意调查都显示:认为李登辉追求独立的比率逐步升高.在台湾颇有影响的盖洛普公司  相似文献   

2.
林宏 《瞭望》1993,(43)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我的老家在台湾。他在给我香蕉、桔子吃的时候,我总听到他唠叨着一句话:“台湾的香蕉、桔子比这大多了甜多了。”爷爷还曾说,在台湾有我们许多的亲人,象爷爷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小弟小妹……,他们很早就生活在那里。  相似文献   

3.
世家同志在陕时,曾与我打过“笔仗”.捧读他寄赠的《近期台湾哲学》,感慨良多.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是历史的大势,无可阻档.当此炎黄子孙终将聚首于一处的历史时刻,《近期台湾哲学》的可贵,就在于它使大陆的读者能够对近期台湾学者的哲学研究动态和趋势有所了解,至少对祖国统一的学术基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蒋 介石兵败大陆退台后 ,始终不忘“反攻大陆”。作为实施“反攻大陆”计划的一个步骤 ,台湾当局派遣了很多特务潜入大陆偷情报 ,搞破坏。今年已80高龄的张志鹏就曾是台湾“军事情报局”派往大陆的资深特工。据报道 ,他的代号是“001”。1996年 ,时任台湾“总统”的李登辉为了竞选连任的需要 ,张开他的“大嘴” ,在竞选集会上口无遮拦地泄露机密 ,间接导致了张志鹏多年“苦心经营”的情报网被我安全部门一网打尽。而张志鹏本人侥幸成了漏网之鱼 ,仓皇逃回台湾。张志鹏对李登辉的”泄密”行为恨之入骨。逃回台湾后 ,—边奔走呼号 ,…  相似文献   

5.
振如 《瞭望》1990,(23)
打着“民主”旗号到处招摇撞骗的在逃通缉犯严家其,最近到台湾跑了一趟。他在台湾干了些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曰:破坏祖国统一。 严家其一到台湾,就放出“两个中国”的论调。据台湾《中央日报》五月十一日报道,五月十日严家其在台湾的记者会上说,他经过长期思考后,认为在台湾当政的政权,既不是“台湾”或“中国”,  相似文献   

6.
《瞭望》1999,(34)
李登辉又在大放厥词了。8月10日他在台湾的一个场合讲话时说,他提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引起世界哗然“非常好,愈闹愈大,念闹愈好。”在这里,李登辉是越说越明白了。已被国际社会认定为“麻烦制造者”、“不可预测的政客”。“搅局者”的李登辉,再一次赤裸裸地暴露他蓄意搞分裂的真面目。他就是要在两岸关系上做文章,利用破坏两岸关系制造区域紧张,不但要以台湾人民的利益为赌注,甚至还企图以世界的和平与安定为赌注。这样一个政治狂人的所作所为到底说明了什么呢?据台湾媒体报道,李登辉的说词是这样的:“我提出两岸关系是…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是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左”的错误,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和平统一祖国的一项崭新的重大战略决策.1978年底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在制定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决策时就形成了这个思想.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在向美国参、众两院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立场时,第一次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最初构想,他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制度”.  相似文献   

8.
张天维 《侨园》2012,(4):18-19
刚闭幕不久的达沃斯会议的“亮点”就是对资本主义的大反思.这个反思并非才开始,去年夏天,种种怀疑就掀开了序幕.2011年8月下旬我随团来到台湾.在台北内湖科学园,对绿营的台独论点我进行了痛斥;在高雄朋友聚会上,看到台湾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保存,我给予了盛赞.与此同时,在台湾也有几个人发表了言论,他们的言论对台湾学界产生了巨大震撼.对此,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杨浦区的一幢公寓楼,我拜访了两年前回国定居的陈兼善教授。八十六岁高龄的陈教授,背靠在沙发上,笑吟吟地与我交谈。“陈老先生,上海的冬天很冷,习惯吗?”“习惯,我在上海住过好多年,‘老土地’啦。”老人操着浓重的浙江口音回答说。陈教授是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大陆去台湾参加接收的。他是我国鱼类学的老前辈,撰写过《中国鳗鱼》等六十余本专著。到台湾后,他曾任台湾省立博物馆馆长,并先后  相似文献   

10.
一、李登辉的全部“政绩”:为“台独”分子上台铺路回顾李登辉12年来在台湾执政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自一开始从政他就以推动“台独”为己任。在政治体制方面,以推动所谓民主为掩护,自上而下地贯彻其“假统真独”的“台独”路线。他通过四次“修宪”、强行“冻省”,按照“台独”分子的“建国蓝图”一步步改造台湾的政治体制,为“台独”分子夺取台湾领导权铺平了道路;他纵容、扶持“台独”势力,暗引海内外“台独”分  相似文献   

11.
李诚 《党政论坛》2010,(14):26-26
在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12.
“中央研究院”(下称“中研院”)迁到台湾后,胡适有时由美访台,多数时候是为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史语所”)读书借书.一次他从美国写信给史语所所长李济,拜托找一小块位于傅斯年图书馆附近的地,他想买下盖几间小房潜心读书,但绝不要所里补贴.以胡适的地位和影响,李济感到此事不得擅作主张,遂报告“中研院”总办事处.院长朱家骅感觉亦复如此,即呈报台湾最高当局.以蒋的性格未必会喜欢胡适,但以其“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宏图,早就有心笼络这位士林领袖,遂下令拨一块地盖一幢小房赠与胡适,经费由蒋自己的稿费中列支.李济未料到事情会弄到这个地步,但也只得听之任之.“瓜田不纳靴,李下不整冠”,以胡适的清望,这件事最先的考虑似欠周详.  相似文献   

13.
镜头回放到2004年5月20日的台北, 大雨滂沱。陈水扁在“总统府”的府前广场上举行连任就职典礼。他在大雨中发表的题为《为永续台湾奠基》的演说,以近半篇幅谈论台湾的“族群”问题。他说“当前的台湾社会确实存在认同与族群的严肃课题,我们不需要掩饰,更不能够漠视”。他认为“没有一个族群应该背负莫须有的历史包袱。在今日的台湾, 不管你出生在广东或者台东,不管我们的母亲来自越南或者台南,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地位和尊严”。陈水扁认为,“不管  相似文献   

14.
杨澜 《党政论坛》2013,(22):50-51
我前后三次采访台湾“云门舞集”现代舞团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第一次是在1993年,《正大综艺》是第一个把台湾从北到南“走透透”,系统介绍台湾风土人情的节目。我在台北郊区长满荒革的山上采访林怀民时,  相似文献   

15.
黄翰清 《侨园》2002,(2):6-7
千百惠:全职太太无怨无悔 10多年前,唱着《走过咖啡屋》和《当我想你的时候》的台湾歌手千百惠,正是在海峡两岸大红大紫,艺术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悄然淡出娱乐圈,在北京披上婚纱。 1992年千百惠离开台湾,并与大陆知名作曲家高大林喜结连理,并定居北京,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对此,千百惠从未对自己的选择后悔过。“一旦选择,我从不后悔。大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他的才华、智慧,以及一举一动都吸引着我。结婚十年,从他那里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很幸运能被他影响和同化。”已是一个8岁男孩的母亲的千百惠,觉得自己是个“贤妻良母”,“家庭对我很重要,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享受生活,平时做饭、看书、听音乐、种花……这一切对我来说太美妙了!”和大多数传统的台湾女人一样,以夫为贵的千百惠,希  相似文献   

16.
妻的三叔住在台北,是位矍铄、爽朗的老军人。他已经三次到北京了,游兴极高,登长城、爬西山,春来踏青,秋至赏菊,那精气神儿比我还足。每次同他告别,他都依依地说:“这里更象家!”然后热情地邀我们“到台湾去看看!”  相似文献   

17.
田长霖“回家”了! 他以教育家的风采,矗立在石门峰名人公园,向人们展示其人格魅力!他以科学家的视角,凝望着银河系中的“田长霖星”! 不久前,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大学校长田长霖的塑像揭幕仪式,在石门峰名人公园隆重举行。美国渡音公司“设计巨匠”、美华航太工程师协会发起人兼会长田长焯先生来了,台湾“亚太科技协会”理事长、“中央大学”前校长余传韬先生来了,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国际研究学院院长、台湾社会科  相似文献   

18.
“4·6”劫机犯何许人也? 大陆的劫机犯为什么总往台湾跑? 飞机到台湾,机长未反抗,他会不会受处分? 今天的台湾,是不是还欢迎“反共起义”的劫机“英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台湾政局风云变幻的年代里,民意成了各方政治势力角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王牌。李登辉在“民意”问题上更是费尽心机,竭尽耍弄之能事。他常把他自己的私货,强加到台湾民众身上,然后美其曰为“民意”。  相似文献   

20.
乐东  王玉 《瞭望》1996,(17)
最近,台湾方面在两岸“三通”的议题上又传出一些新的信息。3月25日,台湾“交通部长”刘兆玄明确表示,两岸通航的规划是“先货后客”、“先海后空”。但时隔两天,“经济部长”江丙坤又提出两岸“三通”是有条件的,包括岛内达成共识、中共有善意回应、两岸协商等三项。他说,在气候未形成前,台湾不宜贸然谈“三通”。很显然,台湾当局仍把“三通”作为政治筹码。 近一年来,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出现动摇,使两岸关系陷入一定的紧张状态,但台湾岛内谈论两岸“三通”的呼声不减反升。台湾各界认为,唯有台湾开放“三通”,才是打开两岸僵局的一把钥匙。台湾舆论界指出,“三通”不仅是台湾冲破经济发展“瓶颈” 的需要,更是缓和两岸关系的需要。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