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国家体系逐渐形成。全球各个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和路径虽然多样,但最后结果却是殊途同归走向现代国家。在此背景下,走向现代国家需要现代国家治理结构的支撑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现代国家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就是建立现代国家基本制度,促进国家权力的理性化、规范化与功能分殊化,实现现代社会成长和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及良性互动。国家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国家治理能力的协同与均衡,不仅仅强调国家的强制能力和汲取能力,更要注重公民的权利保障和救济,促进国家吸纳能力的提升,实现国家政治制度化和国家能力现代化。由于国家组织内部的结构性力量与社会结构的区隔,现代国家能力不能无限夸大,现代国家只能是有限能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论断,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不是西方治理思想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源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将经历从统一到异化和对立再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过程,与此相对应,国家职能将从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为以社会职能为主。要实现从国家治理走向社会治理,既要站在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想高度,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原则。现阶段要重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破除"官本位"意识,提高治理者水平。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要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改革调整、国家治理能力要随日益复杂的发展要求而不断优化提升,从而不断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过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进步、社会治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为此,应从不断培育现代治理主体、更新治理理念、完善制度体系、创新治理方式等多方面着手,系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原来国家管理模式下执政理政理念的扬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肩负整合社会思想政治意识、规范社会思想政治行为的历史使命。在国家治理理论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需要从注重培养大学生服从政府管理向注重培养服从国家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内涵拓展;从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向注重指导社会实践的内涵拓展;从注重培养政治人向注重培养社会人的内涵拓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原来国家管理模式下执政理政理念的扬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肩负整合社会思想政治意识、规范社会思想政治行为的历史使命。在国家治理理论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需要从注重培养大学生服从政府管理向注重培养服从国家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内涵拓展;从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向注重指导社会实践的内涵拓展;从注重培养政治人向注重培养社会人的内涵拓展。  相似文献   

6.
正近现代中国的建设,是在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持续联动中不断向前的,许多决定现代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制度创新,是以城市为实践空间而形成的。现代城市的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的完善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与现代文明建构的能力与水平[1]。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是与实现现代国家建构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性转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历程.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不断变迁,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主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偏移.公民社会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它的发展提升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夯实了法治的非制度要素,催生了政治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成熟,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政治文化的深层机制及社会根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构架良性互动与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制度正义是良序社会的首要价值。我国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国家治理是实现制度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正义是国家治理的目标和归宿。当前中国在制度正义方面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只有人民共享与人民共治契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契合,才能增强国家治理能力从而实现制度正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两个决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姊妹篇":一个确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个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国家治理能力表现在国家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国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社会各方参与基础上的资源配置结果的公平正义性等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张树平 《探索》2020,(1):50-65
国家、议题与政策的互动是理解转型中国国家能力建构的重要视角。当前中国以"三大攻坚战"为典型代表的政治议题处于中国社会发展多领域相互交叉的节点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国家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议题偏好,共同塑造当代中国独特的议题能力。政策能力是议题能力的延伸,交叉指向的议题设定决定审慎平衡的总体政策取向。中国作为特定现代国家的国家形态赋能于当代中国独特的议题-政策能力,而"交叉指向"的议题塑造与"审慎平衡"的政策过程又影响和改变着当前中国国家形态的现实构造。在议题、政策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发展与治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理论与价值、政策与制度、技术与艺术之间相互规定的政治发展景观。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与现代国家治理高度契合。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以协商民主制度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互动发展,扩大协商民主的主体范围,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5,(11)
国家治理是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国家和社会通过制度化的、持续的互动合作过程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国家治理理论的发展进路来看,存在社会中心主义与国家中心主义两种范式之争。通过比较政府与社会在国家治理不同层面公共事务的作用机制与功能发挥,治理有效性是衡量国家治理系统的运行是否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是否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科学标准。基于治理有效性的现实考量,国家治理结构应该从单一型模式走向复合型模式,在此意义上,精英治理与参与式治理的有机统一、善政与善治的有机统一成为治理有效性视域下国家治理复合结构的合理选择。沿着治理有效性视域下国家治理复合结构的基本理路,国家治理的功能定位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发挥政府"元治理"的角色与功能;另一方面,在基层社会自治上发挥社会自主性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通过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一步强化了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这是对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和反腐工作的总结和继续深化,也是制度层面巩固反腐败实践成果的体现。从严治党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举措,治党与治国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下统一起来,治党成为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党自觉承载历史责任,就是要顺应历史潮流,通过发展现代政党政治来推进国家治理大业发展;另一方面,党在新形势下治理国家,要接受来自我国发展特有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政治治理因素的挑战,在治国的过程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从而发展党的国家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的明确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推动制度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具有人民性、适应性、包容性、开放性、改革性等本质特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突出完成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进政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改革任务。  相似文献   

15.
杨贵彪 《党的建设》2014,(10):27-2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领域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全面、系统部署了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方向、重点和措施,明确提出要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6.
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培植、释放和使用好制度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笔者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充分培植、释放和使用好制度资源,在自觉认识"制度问题更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制度优势,让制度资源成为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一、应当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资源的坚实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不仅仅在于治理与管理的语义差别。理解国家治理是理解社会治理及其发展走向的前提,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取向为社会治理的推进路径奠定了基础。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取向是民主化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安排,需要解决制度、法律、法规之间的合理关系。构建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合理路径,需要解决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行为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弛 《理论学刊》2020,(1):115-122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党遵循着中国社会深层的文化自觉,通过自身的政治属性,充分调动人的主观意志和创造精神,影响群众与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取向。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精神,中国共产党将"改变世界"作为党的价值观和政治道德的评价标准,把握制度的变革与制度的权威间的平衡。党的领导一方面通过适应中国社会的伦理结构获取正当性,同时又在改造社会中塑造新的伦理,通过拟情式的心理活动由党的组织内部向全社会辐射。只有把党的认知带入国家治理研究,运用党的思想、经验、历史和话语把握其中的文化意义,才能弥补制度研究的缺憾。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注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具有强大引领力和强烈感染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支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质的规定性,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证成性和正当性,有助于培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观念环境。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着眼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渗透融合于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20.
高长峰 《世纪桥》2020,(5):86-8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全新把握,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促进国家治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把握其科学内涵、坚持其正确方向、巩固其价值体系基础,形成更加完善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地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让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地运转,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