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侦查行为是否成立问题就是侦查行为事实评价问题,侦查行为成立必须具备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我国应该建立以宪法为龙头,以刑事诉讼法为基准,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审前相关行为的司法控制体系,根据其刑事诉讼行为性质,建立和完善司法审查和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
法律行为是法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在法学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法律行为理论却是我国法理学中的薄弱环节,我国尤其缺乏对法律行为的性质、特征及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模式的系统研究,不能为各部门法学研究具体法律领域的行为提供一般理论。同时,现有的理论与部门法理论又很不一致,这无疑会影响我国法律调整的效果,影响法治进程。如何使法律行为成为各部门法行为的共同上位概念,实现对部门法的指导,改变法理学与部门法学脱节的状况,为未来我国民法典法律行为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是当前我国法律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石正义 《理论月刊》2006,(6):153-155
大陆法系国家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与我国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法人地位难以周全高等学校法人化的立法意图,应赋予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公务法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WTO与我国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的法律体系几乎包容了所有国际贸易以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活动 ,尤其是为各成员国政府的行政行为提供了规范、透明的法律准则。WTO法律框架中对政府行为司法审查的制度安排无疑会对我国行政法制的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芳 《求索》2010,(10):166-168
提单行为概念的提出立足于提单为有价证券的法律性质界定,正是将提单关系视为独立于其基础海上运输合同关系的证券法律关系,能够导致提单关系产生、变动的法律事实——提单行为才成为提单制度规范的核心。因此,着眼于提单的经济功能,将提单行为作为独立的理论概念,对其内涵、外延、构成要件等诸多方面予以探讨研究,意在应对航运贸易实务乃至海事司法实践活动中提单作用的系列领域对提单行为规则、裁判规则的完善之需。  相似文献   

6.
警察机构属于行政机构,警察工作属于行政工作。我国公安部门是政府部门,不是国家机关。公安部门从事刑事诉讼中的侦查工作是为公诉人的公诉工作做准备,不是从事司法工作。警察工作不应当具有司法性质,今天的警察也不应当再成为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的工具。警察行为的目的是维持公共秩序,保护社会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进人民福利,警察行为的手段是指导、服务、强制等。警察行为的目的是公安,实现公安的手段是警察。警察行为必须按法律的规定施行,警察行为的规范主要就是警察行为的依法行使。  相似文献   

7.
连带使用行为是市场经济中对他人商标合法使用的现象,是商标权限制的一种形式,在国外司法实践中对此类行为进行了相应的法律规制。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且存在着不规范连带使用造成不正当竞争的后果,而我国法律对这类行为尚无明文规定。本文试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建议在法律规定中明确连带使用行为的法律地位,规范商标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8.
具体行政行为模式标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否,是司法审查的对象,具体行政行为模式标准的分析与确立,有益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实践展现与司法审查的把握。文中对现实理论与实践中的具体行政行为模式标准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提出从行政行为的法律功能上确立具体行政行为模式的具体理由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操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对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使用武器行为的处理侧重于内部调查,这种处理方式具有严重的弊端,如处理不当易引发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等.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此种行为的司法审查是必要的.同时,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之下,依照相关的司法审查标准和原则,对警察执行职务中使用武器的这种措施进行司法审查,也有其现实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0.
法学上自由的含义在于:自由是法律上的权利,其边界就是不能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自由和对自由的合理限制是对立统一的。法律对自由的合理限制通常体现为通过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南京副教授换妻案再次引发人们对聚众淫乱罪的追问与反思。聚众淫乱行为究竟属于公民行使性自由行为还是一种犯罪行为?对聚众淫乱行为的性质应当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第一,自由人权的保障力度;第二,追责入罪的合理根据;第三,程序运行的司法成本。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现行法律对遗失物悬赏广告无明确规定,发生纠纷时法院无所适从、处理不一的问题,该文试从对悬赏广告法律性质单独行为说的支持以及遗失物悬赏广告的经济学分析,得出充分肯定遗失物悬赏广告法律效力的结论,并对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陈艳 《前沿》2008,(10):90-92
本文认为,只有情谊行为才能纳入到法律调整的范围。针对情谊行为法律性质,本文认为,尽管情谊行为不是单独的一类法律事实,但是也不是“非法律行为就是事实行为”的问题那么简单,根据影响情谊行为性质的各种因素,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情谊行为分别归入法律行为或者事实行为。在此基础上,对于情谊行为的法律后果和责任承担,可以比照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制度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刑事司法行为存在着混淆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的现象。对于欺骗性取证、引诱性取证等有着"相对之恶"的司法行为,这种混淆容易使人们依据司法实践中对这类行为的现实容许而反推其合法性,从而质疑刑事诉讼法第50条的效力。应当在逻辑上严格区分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同时将程序性制裁只是作为法律处遇可用的手段之一。法律评价与法律处遇两分论有着更强的解释现实的能力,可以为妥当的利益平衡创造理论空间,为刑事诉讼法的合理解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行政的法制化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行政是现代社会国家行政职能扩大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行政法制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国对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法律规定很少,这其中本身有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因素,也有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行政相对人自身的原因。加强高等学校的招生、学位的授予、人事的管理、科研等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完善高等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王建丽 《协商论坛》2006,(11):57-5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至今已经整整16年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完善,某些方面已显得滞后而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要,问题和缺陷在司法实践中逐渐凸显,暴露出了行政程序法体系的不科学性、不合理性。一、按现行法律规定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不得提起诉讼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抽象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和行政机关制定、发布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行为。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并参照国务…  相似文献   

16.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看政府行为的法律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统一,内在地要求政府行为具有目标的整体性、依据的合法性、方式的主动性等特点。但我国地方政府中存在的行为短期性、责任分散、滥用权力、行为滞后等问题,对和谐社会的形成造成了冲击。因而,需要通过立法调控、公众参与、内部协调和司法监督等法律机制重塑地方政府行为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存在权力失控,引发了大量恶性刑讯逼供等违法犯罪行为。立法上的缺陷是导致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的直接因素。重新考察认识公安机关的法律地位及其性质是确定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可否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的前提条件。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与公安机关行政治安行为具有共同属性,具备了司法审查的基本条件。将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是对公安机关依法行政进行监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了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的犯罪行为,但两岸对协议中涉及的背信罪行为在刑法的罪名形式、内容表达以及行为的刑罚可责性上都有诸多差异。与台湾“刑法”规定的背信罪行为相较,大陆法律在此行为上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规制。为使两岸在该行为上的司法互助得以利益均衡,实现两岸对背信行为司法互助的最佳路径是:以台湾背信罪所指涉的行为为准,比较大陆刑法规范对这些行为的法律处置,形成与台湾背信罪行为相同质的多个罪名进行司法互助;大陆未形成刑事处置之台湾背信罪行为则通过个案协商解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权登记行为的性质与法律效力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坚 《求索》2012,(5):243-245
物权登记行为本质上是申请登记人根据其与他人之间的法律行为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登记机关据此作出登记的行为。在我国现有的登记制度下,登记机构作出的登记行为应为行政行为。不动产登记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体现社会公信,从而能够起到善意保护、权利推定与风险警示的作用。不动产登记具有创设权利的性质,而其他登记行为仅仅只是对行为人所从事的法律事实的确认。探讨物权登记行为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首先要区分登记的性质,设权登记就是创设权利效力的登记,而宣示登记仅仅是对已经成立的物权变动而昭示于人的登记。在设权登记中,如果未进行登记,则会对法律行为的效力造成影响,而在宣示登记的情形,法律行为的效力并不因为登记而受影响,只是在没有登记的情况下,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请求。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司法部门作为重要的实践主体之一,不仅肩负着在司法实践中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根本尊严、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能,而且还承担了对立法、行政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的责任。司法行为本身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司法机关比照人民根本利益宗旨的高标准、严要求,都直接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实践,也构成了当前我国深化司法改革和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任务。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