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岳麓山的小月亮坪,矗立着一座用花岗岩石砌成的气势磅礴的烈士墓,紫铜色墓碑巍巍然地直插云霄。这就是中国20世纪初名扬中外的革命伟人、与孙中山并称“开国二杰”的黄兴之墓。该墓1917年4月建成,为一大型墓,占地面积19136平方米,地势之高为岳麓山上烈士墓之最。中间的花岗岩石墓塔为四菱形,总高达8米,墓碑上刻有“黄公克强之墓”,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黄兴,原名轸,字廑午,后改名兴,字克强,1874年生于长沙。5岁时随父读书,…  相似文献   

2.
《天津支部生活》2013,(10):40-40
1921年12月,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第二次来到安源煤矿。在专为工人子弟办的一所学校里,毛泽东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工”字。他解释说,上边的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代表工人阶级自己,工人是站在地上,顶天立地,整个世界都是工人们的。在这期间,毛泽东还在给湖南长沙人力车夫上的夜校课堂上,打了个比方。他在黑板上先写了一个“工”字,又在旁边写了一个“人”字,然后,他微笑着告诉车夫,如果把“人”字放在“工”的下边构成了“天”字,如果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着革命先驱李大钊的灵柩,陪伴李大钊长眠地下的是他的夫人赵纫兰。1983年,李大钊烈士陵园在万安公墓的园林中修建时,赵纫兰的灵柩随同李大钊的灵柩迁葬至陵园单辟的墓地上,墓碑上的镌字由原来的“李夫人墓”改刻成“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  相似文献   

4.
让人非我弱     
赵亚兴 《奋斗》2009,(12):60-60
沈从文先生的墓,在他的故里湘西凤凰县听清山的五彩石下。墓碑的后面有张允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二姐)撰写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简短的十六个字.概括了这位著名作家、学者一生的为人。每句后一字,组成的:“从文让人”,也可以说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忍让,让他享年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铸就大事业,而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5.
言富有亦当贵“清贫”王尧几经踟蹰,写下这个题目,心中似乎总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顾忌。记得去年曾带着一点寻“知音”的心情,请一位同事看我的一篇杂文,他一看标题上有“清贫”二字,便不屑一顾他说:不看这个,现在都讲致富,还谈什么清贫!我竟一时语塞。他并...  相似文献   

6.
在湘潭县马家河村(今属株洲县)一片绿树葱茏的山坡上,有一座不大显眼的墓冢。这墓冢是当年毛泽东为了表示对他的一位战友的怀念之情而汇款修建的。墓碑上六个苍劲有力的嵌金字:“罗哲烈士之墓”,是毛泽东的亲笔题字。罗哲,湘潭人,1902年6月生。是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战友。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长沙的毛泽东、彭璜等人,立即发起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举行全市性的罢课。当时,罗哲正在长沙高工读书,闻讯后首起响应,并担任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他在高工组织“爱国十人团”,创办《岳麓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在长沙创办的《大众报》,版面设计和插图标新立异,别开生面,令人喜闻乐见。担任该项工作的便是钱君先生。钱君是中国新式书刊装帧的开拓者之一.他擅长绘画、书法和篆刻,30年代在上海滩为鲁迅、茅盾、巴金、夏衍、丁玲、叶圣陶、郁达夫、郑振锋等著名作家的书刊搞装帧,被誉为“钱封面”。有一次,他给一本刊物的封面题了四个字,获得稿酬5块银元,“雨巷诗人”戴望舒见了即说:“君,你这钱太好赚了,我写一千字才得稿费三块大洋,你写一个字就得一块多大洋,真不简单。”由此可见,这位在上海开明书店担任美术编辑的“钱封面…  相似文献   

8.
原长沙港务处的船长,今年75岁的童安荣在1955年、1957年、1959年,三次为毛泽东畅游湘江驾船护航保安。1955年6月20日上午10时,毛泽东主席在省市领导陪同下从长沙市城北七码头,乘坐当时很年轻的童安荣船长驾驶的蒸汽机轮“华山”号上驶至猴子石下水,横渡湘江至河西牌楼口登岸。毛泽东穿着灰布衣服,戴着草帽,看望了有100多人的“荣誉军人疗养院”的荣誉军人,并亲切握手。话别后,又乘车至岳麓山,游览白鹤泉、云麓宫等处,并在望湘亭午餐。其后,他赋诗纪事:“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12,(4):33-33
1974年12月下旬,毛泽东在长沙与前来汇报工作情况的周恩来谈话,在谈话中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几个月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金日成率领的朝鲜党政代表团时,向客人介绍并称赞邓小平:“此人叫邓小平,他会打仗,会做政治思想工作。”毛泽东像这样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的还有好多次。  相似文献   

10.
我的文学梦     
复‘房考”第二年的一天,我在长沙市青少年宫,偶然碰见长沙市中学生歌舞团的陈玲老师,寒暄几句后,他对我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中央戏剧学院今年在长沙没考区,你不妨一试。”我不置可否地嘿嘿了几句,对他的关·。表示由衷感激。当时,我在长沙一所小学附中教书。“一石击起千层浪’,一个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再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灵。加之听说,77级的大学生录取,不再搞“唯成分论”了,即使“社会关系”复杂,只要本人表现好,就“唯才是举”。初试看榜前夜,我彻夜未眠,起了个大早,当在初试录取名单中发现我的考号排…  相似文献   

11.
少奇同志原名刘渭璜,诞生于1898年。1913年至1916年在湖南省宁乡县玉潭小学就读。其间他不但学业日益长进,爱国情操也在熏陶中得到了升华,毕业时学业成绩再次名列第一。当同学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时,他站起来郑重地告诉学友:“我不再叫刘渭璜了,要改名卫黄,要做捍卫炎黄子孙幸福的有志青年。”他的豪情壮志受到大家一致的赞许。 如果上面称之为第一次改名的话,“少奇”则是他第二次改名的结果。小学毕业后,他先后考取了长邵中学、长沙一中,后进入长沙望麓园宁乡驻省中学读书。二年级时,他目睹军阀割据、内乱频频的现状,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扭转局  相似文献   

12.
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毛泽东,字润之。后来又取字润芝。他曾对自己名字作过有趣的解释。1951年11月,毛泽东巡视古都安阳,当知道陪同的地区专员叫程耀吾时,他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名字不如我的名字好。”“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中国人传统名字从来是互补的,因此取名“泽东”,取字为“润之”。而毛泽东对自取的“润芝”来源,又作了另种说明。那就是在他青年时期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时,老师杨怀中推荐《胡文忠公全集》。毛泽东说:“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  相似文献   

13.
“虎”出深山徐君虎,字筠甫,1906年出生在湖南新宁县三渡江村一个退役军人家庭。他从小天资聪慧,胆略过人,有时背着家人独自一人深入猛兽出没的深山丛林打猎,兴趣浓时,夜深不归。闹得家里很不安宁。1921年,徐君虎离开家乡到长沙育才中学读书。育才学校教务...  相似文献   

14.
唐天际小名文发,字时雍。南昌起义失败后,他辗转上海、武汉、长沙回到安仁,为发动农民武装暴动作准备。那时,安仁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为避免敌人注意,他将唐时雍这个名字改为唐天济,寓“济世救人”的意思。1928年4月,唐天济率领安仁党政机关部分工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在长沙的挚友便是蔡和森。从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员,他的家庭也成为党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等人都作为党的第一代开拓者,用热血和青春在史册上写下了姓名。 蔡和森,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1895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幼时读私塾,13岁时因家中困难到堂兄开的店中当学徒,未受照顾而长期遭欺压,从而葫发了反抗意识。16岁时他才入初等小学读书,因年龄大被周围嘲笑称为“太学生”。经他刻苦攻读,一个学期后便跳级…  相似文献   

16.
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到新中国成立间,湖南涌现出一大批以教育为终身职业的有识之士,他们争相办学。如胡子靖办明德,朱剑凡办周南.何炳麟办岳云,彭国钧办长郡……这些私立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建设人才和革命骨干。这些人当中,有一人独具慧眼,别树一帜,在信奉教育救国的同时,又着眼于工业救国,并在长沙创办了第一所高级工业学校。这便是著名教育家陈润霖。陈润霖,字夙荒,号立园,1879年10月24日出生于新化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在废科举的前夕  相似文献   

17.
夏远生 《新湘评论》2008,(12):55-57
长沙决策 1974年10月13日凌晨,毛泽东乘专列抵长沙,住省委九所六号楼,在湘休养了114天。曾观看湖南电视节目,五次到省游泳馆游泳,六次接见外宾,会见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批评“四人帮”,支持邓小平,与周恩来一起研究商量作出了重大的“长沙决策”。  相似文献   

18.
夏远生 《学习导报》2008,(12):55-57
长沙决策 1974年10月13日凌晨,毛泽东乘专列抵长沙,住省委九所六号楼,在湘休养了114天。曾观看湖南电视节目,五次到省游泳馆游泳,六次接见外宾,会见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批评“四人帮”,支持邓小平,与周恩来一起研究商量作出了重大的“长沙决策”。  相似文献   

19.
林彪、“四人帮”为了打倒刘少奇同志,在他头上罗织了不少莫须有的罪名,其中一条就是刘少奇1925年在长沙“投降了敌人,背叛了革命”。事情的真相如何?请看刘少奇长沙蒙难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主任兼上海总工会总务部主任的刘少奇,因在上海连续几个月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操劳过度,肺病复发。在身体实在无法坚持工作的情况下;他接受党组织安排;于当年11月上旬;由夫人何宝珍陪同回湖南,在湘雅医院进行治疗。湘雅医院距长沙文化书社仅2华里。中共湖南区委为照顾刘少奇治病,安排他任…  相似文献   

20.
刘笑春 《新湘评论》2006,(12):37-39
周宏灏,1939年5月出生于长沙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常常凭着“小聪明”演绎着诸多“出奇制胜”的故事。上初中时,一次物理考试一反常规书本知识性命题,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当时全班同学中只有周宏灏一人及格,得了98分,老师特别在试卷上连写了3个“好”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