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书房     
陈统奎 《南风窗》2011,(10):104-104
《"气"与抗争政治》应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版90年代以后,维护社会稳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中心性问题,本书通过几个案例的深入比较分析,以中国文化中"气"这个概念为视角,研究了中国乡村农民群体抗争行动的目标、动力和机制所发生的变化,分析了各级政府在维稳技术和策略上的转变,并探讨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复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社会救助理论创新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社会救助理论有新的发展.在贫困成因的认识上,党由坚持社会结构论转为认同社会转型论;在社会救助途径上,经历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再到社会政策为中心的变化;在社会救助主客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经历了“人民利益现”到兼有“权利观”与“人民利益观”的转变.与以往相比,党的社会救助理论创新体现在救助途径的积极性、救...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18)
正当保管业务转变为存款业务、全额准备转变为部分准备、保管凭证转变为支付手段时,近代银行也就产生了。谈中国的金融体系,必然离不开中国的银行。绝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每个月都会关注工资卡的上班族,更会经常和银行发生各种关系。更重要的是,银行业集中了中国90%左右的金融资产,它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对大多数重大的改革而言,银行业改革都可能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胜利后,伴随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意识领域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各种社会思潮泛起,在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苏维埃俄国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发展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多种声音,“无产阶级文化派”“历史灾难论”以及资产阶级复辟思潮在一个时期内影响甚广,成为苏维埃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列宁高度重视形形色色的社会文...  相似文献   

5.
德国社会民主党自诞生以来,随着自身政治需求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其国家观念与社会政策在争议中几经转变.在此过程中,社民党从最初对资产阶级国家及其制度持怀疑甚至对立的态度转变为认同在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框架内寻求社会改良,并将国家看作是一个在社会改革中发挥作用的中立工具.社民党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转变为一个以执政为目的的全民党后,它对国家的论述转变到对国家责任的认识上来,并在两次执政期间主导了影响深远的德国社会改革."2010年议程"改革后,德国社民党失去了其作为左翼力量的形象和信誉,为重塑自身形象,社民党需要凸显其独特的国家观念并提出可行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6.
赵义 《南风窗》2010,(6):18-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改革成为全国"两会"的双重奏,也构成了不同阶层代表、委员之间议政交锋的隐含的分界线。从"两会"前社会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来看,还有3年任期的本届中央政府的紧迫感十分强烈。可以说,本次"两会"将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一个发展是第一要务下的社会改革为重心的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兴大国的崛起,传统上由西方世界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开始受到来自世界多极化的挑战。以减贫领域为例,中国国内贫困治理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中国减贫治理强调主权国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导性作用,国内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运用,通过发展解决贫困问题,立足国情、有效利用国际援助及对外援助的去意识形态化。中国开始将这些来自国内实践的有效经验合理整合到全球减贫议程中,促进相关治理机制改革及内容调整,进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贫困治理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执政党维新     
《南风窗》2007,(20):42-42
15年的市场经济,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执政党本身。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成为执政党的自觉意识。和革命不同,执政地位的巩固已经不完全取决于如何将体制力量凝聚到领袖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政治浮现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风窗》2005,(4)
“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出现在中国。”2005年春天,一位科学家如是危言。“在水电问题上,媒体报道出现多元化视角,无形中敦促着多方参与公共事务的新决策机制。”2005年春天,一位电台记者如是断言。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与政治经济制度衰变和社会矛盾凸显相伴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众社会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执政当局宣传和社会现实之间出现认知失调;将困难遭遇"错误归因"于移民问题等外部性因素,排外情绪滋长;蔓延的失衡心理和群际威胁感引发社会冲突和攻击行为;西方自信加速消解导致"自尊滑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众社会心理的不断嬗变发展,影响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其强大的反作用机制将逐渐产生作用,为制度变革提供心理动力和精神准备,亦为我们分析判断发达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了新视角、新维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美宣传和游说运动,试图通过外交交涉、营造民间反美情绪、加强对美国政客和社会团体的公关等手段来引导和塑造美国对华舆论,防止美国对华政策的可能转变。虽然台湾当局在美的宣传与游说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设置了一些障碍,但由于美国援蒋集团势力的衰微,加上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是其内政外交各种因素带来的必然结果,其终究无法阻止中美关系从对峙向缓和转变的大潮流。  相似文献   

12.
我是从1989年开始任专职工会主席的,对如何开展工会工作感触颇深。工会是群众团体,其特点是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组织、宣传、教育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改革、锐意进取,在党委的领导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发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战略机遇期进入新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出现缓慢复苏,但不确性因素增多;国际上对华疑虑和戒备的声音增多;中美关系经历波折后,美国对华政策正在进行积极调整。未来五年,中国的外部环境如何,尤其是战略机遇期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内"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和实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关乎地球系统健康稳定运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重视.围绕全球环境治理转型而伴随的改革、协调、合作与竞争也在同步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演进,以南北格局为特征的全球环境治理主体也出现了新的复杂变化,多个利益攸关方在环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秉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全球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角色.在全球治理体系转型的背景下,中国需进一步提高在全球环境合作中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经济制度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较早可以追溯至二战结束之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此后70余年来,在贸易、金融与投资等不同经济领域,以及在全球与区域等多个层次上的国际经济制度不断新建、改革与进化,形成了当前国际经济制度林立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在国际经济制度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渐进式变化,总体上经历了从旁观者、融入者、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中国角色的演进既是促成国际经济制度变迁的原因,反过来也是国际经济制度变迁的结果,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密切关联。在国际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角色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这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企业是社会的一个部分,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员工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矛盾相继凸现,给和谐企业建设带来诸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如何面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协调的环境,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阳敏 《南风窗》2007,(24):30-33
郑永年,浙江人,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季刊主编,著有《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转型》等。在本刊专访中,郑永年教授着重阐述了2007年改革模式的变化。在他看来,中国需要确立面向国际社会的改革"话语"。这一改革话语的变化正在慢慢成型,目前已经包括人本社会主义、民生经济、社会民主、社会赋权、选择集权、社会改革、服务型政府等诸多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时代历史方位的转变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阶段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阐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立场、本质要求和价值旨归,揭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指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归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现实路径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这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勇 《南风窗》2013,(2):36-38
中国社保正处于把"双轨制"并轨,实现基本保障制度的统一等改革的前夜。社保制度的并轨改革,是一次从制度上对人们的社会整合。它能走多远,将折射出中国的深化改革能走多远。一个国家如果说开始变得富强了,至少得有两个指标:对外能保护自己;对内,能给社会、国民建立一道生活安全线。这道安全线,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中国社保制度的各种不公平,养老金"亏空"的风险,以及人们对养老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开始了一系列有可能显著影响其政治发展的改革。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改革之一是社区的发展。作为社区前身的居民委员会是地方政府附属物 ,而不是代表其居民的组织。随着经济改革引发的国有企业重组和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组织来接管传统上由单位履行的社会福利功能。因此 ,经过挑选的全国实验社区在健康、教育和再就业服务方面被赋予了新的职责。社区建设还处于实验阶段 ,但是 ,如果这种结构在全国推广 ,将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目前社区受到地方政府控制 ,但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将有助于它与社区居民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发展下去 ,将会促进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