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各界》2011,(7):F0003-F0003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洁,汉族,祖籍山西祁县,诏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洁经》,是维摩洁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相似文献   

2.
《各界》2011,(3):F0003-F0003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人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  相似文献   

3.
李乔 《民主》1997,(12)
陆侃如、冯沅君在研究唐代诗人王维时,有个发现,就是王维在诗中“最爱用‘静’字”。陆、冯二位先生认为这个“静”字是“开发王维的诗的钥匙”。我想,这把钥匙最能开发的,是王维的心态。譬如,由王维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类言及“静”字的诗,可以窥见王维淡然温然、闲适安恬、喜好静穆的心态。由诗文家喜用某字而窥见其心,可说是读书知人的一个妙法。前辈学人偶用此法,即有重要发现;但尚未作为一种方法总结过。我姑名之为“因字见心法”,并试举前辈学人用此法的几个例子,以彰明此法。社会学家潘光旦在读古代女子作品时,发现她们极爱用表现消极情绪的字眼,便对一部收录清代女词人作品的《销魂词》做了个统计,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盛唐是诗歌颇为繁荣的阶段,尤其是王维、李白等一些极富有个性的天才诗人的出现,使诗坛辟开了一个新的时代。当我们在赏析该阶段众多名家诗品时,不由不对其中独辟蹊径抒发情感的王昌龄诗产生浓郁的美感。王昌龄,字少伯。其诗历来研究不多,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盛唐诗坛上的应有地位。王  相似文献   

5.
贬谪诗是王维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维贬谪诗的价值和意义,不但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其贬谪生活的情形和他的心路历程,还在更高层面上反映了人的命运的屈曲微危,以及隐含的人与不公的命运相抗争的精神.这段人生经历对于王维后期思想的形成、生活方式的选择及山水诗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钟这种亦诗亦联的游戏性文字,可以写得十分高雅而有趣。从清朝中叶兴起,很快就传到全国各地。有些很有地位的、文学修养很高的知识分子,也很愿意参加写作。林则徐的诗钟作品林则徐(1758—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史上尽人皆知的爱国民族英雄。他的诗文都有专集,  相似文献   

7.
《各界》2012,(11)
郑燮(1693年--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相似文献   

8.
《各界》2012,(10)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唐代诗人。现存诗六首,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晏建怀 《各界》2014,(4):68-7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范阳(今河北涿县)人。邵雍大致生活在宋真宗、宋仁宗时代,这一时代,恰是宋代倡导读书最力的。段黄金期。宋真宗《劝学诗》日:  相似文献   

10.
《各界》2012,(12):F0003-F000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1.
马一浮(1883—1967年),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绍兴长塘(今属上虞)人。现代著名国学大师、理学大师。他的母亲在临去世前日,为考孩子学业,指庭前菊花命作五律一首。11岁的马一浮应声而就,日:“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其母听后道:“儿将来不患无文,但诗乏烟火味,则少福泽耳。”一茸小诗让母亲看到了命运的玄机。“少福泽”成了马一浮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盛唐之音的代表,被誉为“天下文宗”、“名高希代”的“高人”。“高人”之称谓,与其清廉的道德操行密切相关。其诗文因避讳而不涉“廉”字,故历来对于二者的关联缺乏必要的探讨。实际上王维对“廉”有着深刻的观念认识和丰富的精神感悟,无论是自身行事时所彰显的廉者之风,还是在为人纪功颂德的碑铭中所反映的廉政思想,都表现出“廉”的价值标准。无论源自佛禅之信仰,抑或自然之趣尚,甚而忏悔之愿望,王维都践行着自身对于“廉”的体认。  相似文献   

13.
戴廉 《瞭望》2005,(46)
一个人口爆炸、工业污染加剧的现代社会里,一个现代人如何才能找到王维诗中的感觉?“诗已经完全没有用,可我为什么从中获益最多?”十多年前一位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诗人”,这个80年代曾令无数人景仰的称谓,到了90年代,有时竟被人当作是“精神病”的代名词。及至今天,人们在谈论诗歌  相似文献   

14.
夏晓虹 《各界》2008,(4):87-90
说到秋瑾的婚姻,1896年,她在湖南湘潭和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结婚了,丈夫叫王子芳.王子芳这个名字很长时间都被人弄错,一直都把他的字当作本名,他的字叫延钧.秋瑾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当时她的父亲在湖南做官.秋瑾对这桩婚姻始终都不满意.她在湖南时写了很多诗,这些诗读起来跟那些传统的闺怨诗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那些思亲诗中,特别突出地表达了秋瑾对家人深切的怀念.有些诗写得声泪俱下,比如有一首诗写她刚刚和家人分离:"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相似文献   

15.
音响的魅力     
玉良 《瞭望》1990,(29)
在文艺作品中,自然音响与环境音响是富有魅力的一种表现手段。声音入诗,可谓历代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传统。 诗中之声往往是诗人心理的听觉化。‘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虫鸣之声将王摩诘的秋夜悲情烘托了出来。杜子美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则将诗人思乡恋情寓于戍鼓秋雁之声中。  相似文献   

16.
《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施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精通学问,一个熟读兵书。精通学问的到了齐国,向齐王阐述了一番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道理,齐王很欣赏,让他给公子们做教师;熟读兵书的到了楚国,向楚王大谈了一通用兵之道,楚王觉得很受用,委派他在军队做了一名将军。兄弟二人功成  相似文献   

17.
说“直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诗)中国人是很喜欢“直”字的。古人把直抒己见、直言正谏颂之为“直声”。《宋史》上称好诗为“直言动天下”。对“直言”的评价真是不低啊! 因此,对中央电视台的  相似文献   

18.
萧寒 《各界》2013,(2):11-14
汪逆病死 汪精卫,字季新,名兆铭,号精卫,1883年出生在广东三水,5岁入私塾,9岁学书法,少年时期即表现出聪慧才智。1910年,汪精卫参与暗杀清廷摄政王载沣,后因行动泄密而被捕,在狱中赋有《被逮口占》一诗明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川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9.
舒芜 《瞭望》1992,(12)
六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八引《漫叟诗话》云:“诗中有一字,人以私意窜易,遂失一篇之意,若“相公亲破蔡州来,,今‘亲’字改作‘新’字是也。”胡仔曰:“《酬王十二舍人雪中见寄》云:“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前平满白皑皑。今朝踏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今‘从’字改作‘仙’字,则失诗题‘见寄”之意也。” 舒芜按:二首皆韩诗;杨慎《升庵诗话》卷五亦有论“诗从”不当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1901—),字汉卿,辽宁海城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任第三方面军团总司令。其父张作霖死后,任奉天代理督办,兼奉天保安司令。授陆军上将衔。1936年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同年被蒋介石软禁。后被转至台湾新竹继续软禁。张学良精通明史,工楹联。有挽近代改良运动领袖梁启超联二副,其一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