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的爱情     
<正>我的母亲是兵团军垦第一代女性,她陪伴父亲50多年,快快乐乐、和和睦睦、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地一路走去。她的确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没有卿卿我我相拥相亲,可是她对我父亲的爱却像地壳下的岩浆那般炽烈,那般深沉。1952年,母亲在山东烟台参军,坐火车带着理想穿越漫漫西北,坐汽车唱着《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歌来到新疆。那年她18岁,正是花开多梦  相似文献   

2.
<正>1925年,父亲出生在江苏一个小商贩家庭里,由于孩子多,日子过得很艰辛。父亲十几岁就离开江苏,外出打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的生活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他是别人眼里的倔老头,却是我心里的好父亲。1949年,父亲随王震将军的部队从酒泉来到乌鲁木齐,在天山南北轰轰烈烈地开展大生产运动。1957年,父亲从乌鲁木齐到了农一师十场支农,也就是现在的农一师六团。一有空,父亲总会和我聊起他以前的"光  相似文献   

3.
正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人;在年迈的母亲眼里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敢于担当、勤劳的丈夫;在孩子眼里他又是一个慈祥可敬的父亲。他就是现年已53岁的军垦第二代,二师二十二团林管分站职工,共产党员张金平。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张金平从事养蜂工作已有34年了。他总如一只小蜜蜂般辛勤奔忙,酿  相似文献   

4.
<正>张自立今年已经46岁了,是二师二十一团五连职工,也是一名光荣的军垦二代。他1991年参加工作,现为五连保管员。说起这20多年的工作经历,他有过泪水,有过欢乐,也曾有过迷茫和退缩,但更多的却是收获后的喜悦。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脚落下残疾,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自强自立,因此给他取名"自立"。他是个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人,做事执着认真。上学时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5.
正父亲今年80岁了,他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留在了农场的土地上。父亲属牛,他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埋头于脚下的这片军垦大地。我父亲孙广俊,河南省杞县人,1962年从河南百泉农大毕业,支边到新疆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四分场三连,担任农业技术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夏天,父亲的气管炎犯了,每天咳嗽不止。这时候,也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他仍一如既往地忙碌在每一块棉田。每天中午回到家,父亲浑身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来自边远贫困团场的职工,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军垦,1965年因公去世时我才2岁,是团场把我们6兄妹抚养成人。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我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过上了好日子。作为军垦人的后代,我对兵团、对团场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报答  相似文献   

7.
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二十二兵团的几支部队分头开入石河子总场垦区垦荒生产。转眼50春过去了,昔日荒滩草泽如今已变成准噶尔盆地的一颗明珠。最近笔者走访了部分老军垦,他们谈起当年富有生活情趣的一些屯垦轶事,充分反映了50年代初期建场创业的艰辛和军垦战士的智勇、善良与朴实。  相似文献   

8.
正每次,走过石河子市游憩广场的军垦雕像前,我总会停下脚步。望着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军垦雕像。思绪像穿透了那些尘封的岁月,耳畔也响起父亲爱唱的那首《送你一束沙枣花》,伴着熟悉的旋律,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风沙中父亲和战友们开荒造田的身影。上世纪50年代,石河子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来一队队兵团的军垦战士,他们唱着歌跟随王震将军来到这里,其中就有我的父亲。当时的石河子,只有20多户人家,散  相似文献   

9.
<正>1989年,年仅19岁的张伟走上了屯垦戍边工作岗位,成为农二师二十二团十五连一名普通的农垦女职工。身为军垦后代的她自幼受军垦文化熏陶,以讲奉献、不畏艰难的信念将自己最美的  相似文献   

10.
强者张晓     
林曦 《党的建设》2007,(7):22-22
他4岁时,父亲被一场车祸夺去了生命,母亲因悲伤过度患重病瘫痪在床。一时间,年幼的他不仅失去了父母的呵护,而且还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14年来,他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却从没向命运屈服;他遭受了生活中风雨的摧袭,却用自己稚嫩的  相似文献   

11.
1959年3月,不满16岁的王秀荣随母亲从河南省扶沟县乘火车、汽车一路风尘地来到农六师一○三团一连看望父亲,当时王秀荣初中毕业后考到县水利专科学校,学习水产养殖,母亲当时是让王秀荣把她送到新疆,但来了以后,母亲决定留在新疆,过了不久,王秀荣就把自己融入到火热的军垦事业当中。  相似文献   

12.
1924年.我出生在军阀混战的北京.我的父亲姚继明参加过1926年的北伐战争和1929年的反蒋战争.父亲长年奔波在外.所以六岁之前.我都没有见过父亲.是和母亲一起生活在爷爷家.1929年反蒋战争失败后.父亲回到北平.一家人从北平郊区的姚家坟村搬到了和平门内后细瓦厂的一座二层小楼.从此我们开始了城里人的生活。在绒线胡同小学毕业后.我报考了师大女附中。  相似文献   

13.
正1935年,刘满仓出生在河南确山的一个农户家里,6岁时母亲病逝,5年后父亲也去世了,16岁时继母带着13岁的妹妹再嫁,留下刘满仓独自种地讨生活。1956年兵团去家乡做动员,抱着"看看外面世界"的念头,刘满仓和一个同乡报了名,加入了支援建设新疆兵团的大军。每个报名的人得了枚黄色徽章,上面写着"新疆军垦队员"。胸前戴着这枚徽章,刘满仓登上火车,一路向西来到新疆哈密巴里坤草原。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长征     
父亲李斌是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14岁跟随贺龙长征.我从小就听父亲讲他那些长征故事,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 父亲1921年出生于湖南澧县.他十几岁时,因生活所迫,跑到湖北公安县给地主放牛.1935年初,他跑回家乡参加了红二军团,被分到四师十二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战友们都叫他李伢子.  相似文献   

15.
<正>提起王春萍,在二师铁门关市二十九团一连,大伙没有不夸赞的,尤其是那些当婆婆的老太太们,更是为她翘起大拇指:"谁家要是娶到这样的媳妇,那可真是有福气呀!"王春萍今年48岁,高中毕业后,在家里待业了两年。1988年作为军垦第二代的她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  相似文献   

16.
张小芳 《湘潮》2012,(10):39-42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的军垦活动中,诞生了大量的歌曲。这些军垦歌曲丰富了军垦官兵的生活,鼓舞了军垦官兵的士气,有的甚至传唱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女婿胜亲儿     
<正>"快20年了,我这女婿比儿子还亲,这是我们老寇家修来的福。"说这句话的是农五师八十四团73岁的退休职工寇均吉,老人夸的好女婿就是八十四团医院党支部书记王世超。王世超的父亲长年多病,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好过一些,11岁的他就和弟弟一起打土块贴补家用。疾病缠身的父亲在王世超17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作为长子的他便挑起了家中的重担。  相似文献   

18.
正天气出奇地冷,瑟瑟的秋风夹裹着黄叶落到了庙长发老人身上,他推着轮椅上的老伴高凤琴,往事也一幕幕在眼前浮现……1960年,他们俩都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一对年轻人怀揣着火热的梦想和执着的信念,从甘肃张掖来到了十三师红星二场。建场伊始,他们和军垦战士们一起任凭风吹日晒,抡锤打钎,炸山采石,肩扛手抬,搬运石料修建了五道沟红星二渠渠首工程;他们一起开荒种田,节衣缩食。庙长发老人说,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他们当  相似文献   

19.
王丽萍,今年45岁,是农二师二十九团园九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是团场老军垦的第二代。2002年底,赖以生存的15亩香梨园遭遇了严重的冻害,家庭生活陷入困境。随后,丈夫提出离婚,从此,原有的生活规律全部被打乱。为了维系生活,王丽萍在管理好自家果园的同时,2006年3月,她来到库尔勒铁克其老年公寓做护理员。当时,养老院有12位老人,瘫痪的、耳聋的、眼瞎的,绝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脾气古怪。  相似文献   

20.
正"巴斯"—哈萨克语,意为领导、头人。在十师,职工喜欢将信任亲近的领导干部称为"巴斯",童自建就是这样一位好"巴斯"。可他总自谦"我就是一个放羊娃、挖煤工",这与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他是十师军垦二代,父亲作为"9·25"起义的一名少校,亲历了十师的建立,是十师一八一团畜牧业发展的参与者、奠基者,在父辈的影响下,他从基层一个放羊娃做起,逐步成长为十师的一名优秀干部、优秀党员,历任团场领导、师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