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我想这是对于记者这一职业的颇为精准的写照。11月8日是第16个全国记者节,我这个超编外"记者"由衷地想向所有从事这一职业的记者们,致以问候和敬意。成为一名记者,曾经是我的梦想,尽管我并不是。上学那会儿,我就对同学说,我喜欢新闻,喜欢到各地采访,喜欢站在镜头前手拿话筒的感觉。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的我,在电厂上班,从事的日常工作与记者真是八竿子打不着。但我从未改变过对于记者  相似文献   

2.
5月12日,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之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唐山大地震影响到了14个省,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场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应当是休息,而我也的确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5,(3)
<正>2003年,脱去戎装,我成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一名摄影记者,端起相机,干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在过去的10年里,不管是寒风暴雪还是骄阳烈日,只要有新闻,我都勇往直前。2006年4月的一天,哈尔滨市松北区一炼油厂发生爆炸,我急忙赶往事故现场。由于通往现场道路已经封锁,只好背上相机绕开警戒线,从旁边进入。跑着跑着,却被一名警察抓住:"你干啥的?"我说:"哈报的记者着急采访。""不行,你不要命啦。"他连拖带拽把我拉到警戒线外。这  相似文献   

4.
<正>我几次出国过境的时候,竟然有人能认出我来,说"你是格力的老总"。我觉得这个价值是无限的。如果格力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董明珠的意义。我在格力是从销售员做起的。有很多记者问我,你当时有没有想过以后当老总?我说没有。如果当时我就有野心,或者我的目标锁定在当老总,我可能就会左右逢源,察言观色,要拍领导马屁,就不会走到今天。最初,我认定这一辈子就是好好卖空调。1992  相似文献   

5.
王涛 《实践》2013,(9):37
"一口一口吃馍,一步一步干活"这是一个基层矿工心中的梦,在被央视记者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满脸黝黑的年轻人,一字一顿坚定地说出了上面这句话。在这个春天,"中国梦"这个名词在亿万中国人中掀起了一股浪潮。每天早上在新闻里听大家说着自己的梦想,或立志高远、心存伟大;或平凡质朴、温馨恬淡。每一个梦想都承载着一份希望,每一个梦想都让人心存敬畏。但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一句"一口一口吃馍,一步一步干  相似文献   

6.
高艳津子:舞者无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丹 《当代贵州》2005,(6):62-63
"我在所有看得见我的地方舞蹈。我的声音就是音乐,我的哭泣就 是旋律,我的心跳就是节奏。"舞蹈是天赋人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每个人都可以舞蹈。我想做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跳起来。我的目的就是想 告诉你们,你们都能跳。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体还有这种快乐,因为舞蹈 是一种快乐。你不用它,你不要它的时候,你就失去了一种快乐,失去 了一种倾诉方式……"  相似文献   

7.
做记者前,我一直把记者这个职业看的很神秘,就像社会上很多人把记者比作"无冕之王",走到哪里别人都会敬三分。做了记者后,我才明白事实并非如此,身在其中才真正体味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酸甜苦辣难。几年的职业经历和人生感悟,使我对记者这一光荣称谓有了重新认识。如果你真的具备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对世事敏锐的洞察与解读,不论年岁高低、所处何种位  相似文献   

8.
长寿的秘诀     
《新长征》2007,(10)
一位老人在150岁生日的时候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一位记者问他:"先生,你是如何活到150岁的呢?"老人回答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从不与人争论。"那个记者说:"那不可能,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食物啦、情  相似文献   

9.
沈阳 《共产党人》2013,(16):46-47
"陪伴大家、倾听大家内心世界的温暖港湾,当你孤单寂寞,无处诉说时,安琪都会透过电波倾听倾诉,轻抚你最柔软的内心世界。"这是宁夏广播电视总台经济广播《安琪夜话》栏目主持人周红在节目开始经常说的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同时我就在想,或许因为一个人,一个节目,就可以改变我们对一座城市的忧伤看法!走出杂志社,我打上了一辆出租车并告诉司机":去宁夏广电总台!"热情的司机看我背着相机追问道":你是记者吧?这是要去采访谁呢?"我随口说道":安琪,您知道吗?"本是无心的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见报率高,作品高产是他们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人觉得这个愿望可望而不可及。其实这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如果你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做,你会发现,要成为一名高产记者并不难。首先要广交友。记者这个职业比较特殊,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记者应该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每一天社会上都会发生许多新闻,如果仅靠记者自己实在跑不过来。为了充分占有和及时捕捉新闻信息,记者必须广交朋友,在社会各阶层、各角落、各方面都有“耳目”,通过这些“耳目”,逐渐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这样,哪里发生了新闻,他们都能及时地向你提供信息以及新闻线索。你的朋友多了,“耳目”自然就灵通,线索信息源源不断,自然你就会逐渐成为富有记者和高产记者了。  相似文献   

11.
正这几日,翻看以前日记时偶然发现,1998年的夏天,我在日记本中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长大后的理想职业,"记者"是其中之一。没想到后来还真实现了梦想。2011年,我进入杂志社成为一名记者,一晃已8年。这些年来,我亲历了杂志社的发展壮大,自己也在摸爬滚打中不断成长。把职业做成事业初入杂志社时,我极不适应这种既全又精的工作模式,说全,是因为它及时报道国内外的热点时政新闻;说精,  相似文献   

12.
妥协的艺术     
<正>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对很多词的理解是单纯和不全面的。比如说认为"妥协"是个糟糕的词,应属于中年人、老年人甚至是背叛者。但是当拥有一定阅历的时候,你会觉得妥协真的是一种艺术。比如跟老板谈判,用拍桌子、吵、不欢而散的方式都不会取得很好的结果。有一天我碰到一位老记者。他说:"小白,你知道什么样的群众是好群众吗?"我说不知道。他说:"能  相似文献   

13.
分手吧!朋友     
有一句难以启齿的话很长时间就想和你说了。“朋友,我们分手吧!” 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也许会因回忆往事而潸然泪下。毕竟我们有过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的记忆。写信的时候我已经痛哭流涕几次了。 ——开始,我们一见如故、相识恨晚。我们情投意合的纽带是文学。我心中的你将是90年代的巴尔扎克,你  相似文献   

14.
金秋十月,记者在北京出席由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时,中国记协主席吴冷西向记者披露了他同穆老向毛泽东状告江青这一珍闻。年逾八旬的吴老慈祥地笑着告诉记者:“这段历史的细节,我今天算是对你首次曝光,你可以公开报道它!”  相似文献   

15.
<正>或许你只是有空儿的时候看了一点儿两会新闻,或许你时间太忙根本没顾上关注两会的内容,但两会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将影响中国这艘"巨轮"的走向,也会改变着身处这艘"巨轮"上的每一位乘客。你想知道两会后哪些将继续影响、改变你的生活吗?住房更多的百姓将搬进新居无论你是面对高房价望"楼"兴叹的年轻人,还是面对老房、危房胆战心惊的低收入阶层,有一套自己房子的梦想,在2015年很可能实现。今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在去年基础上新增40万套,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也新增100余万套户。这就意味着,更多的百姓有望在今年搬进更安全的新房。  相似文献   

16.
正"2011年以来,我们林场的变化之大,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6月29日,贵定县国有甘溪林场护林员彭秋荣对记者说。"你看,这是松树,我上回还在这里看到过一只小松鼠;这片树林下面的野生菌很多,很多来玩的人都喜欢来这里采菌子;这里有一排玉兰树,开花的时候,好看得很……"走  相似文献   

17.
正"咱们是去机关采访,你怎么穿这身衣服?"这是2010年7月底,入职不到一个月,我第一次外出采访时发生的"插曲"。在火车站与当时的杂志社记者潘则福见面时,我穿了一件大学时期的红色T恤,咖啡色短裤,一副学生模样,让对方哭笑不得。这一个月,刚从大学毕业、非新闻专业出身的我进入廉政瞭望,迄今已在采编岗位上度过了9年时光。在这些青春年华奋斗的日子里,我感受着血脉偾张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6,(3)
正2015年12月下旬,我担任"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全国巡回演讲第三路领队,与10位来自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优秀记者赴清华大学和湖北、重庆、云南等地作演讲报告,与当地新闻工作者和高校新闻院系师生面对面交流,共同分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感人故事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9.
正"蜘蛛侠":你好!不知道2119年,驾驶员这个职业会被称作什么。但我想一定和数据织成的"网"有关,所以我先称呼你们为"蜘蛛侠"。而且你应该和我一样,热爱自由,热爱飞驰的感觉。此刻,你在地面还是天空?手中有方向盘吗,还是有其他什么可以控制的仪器?先暂停一下,听我跟你说一个小故事。有一年春天,青藏高原的唐古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参加培训,对我来说有着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和收获。"你的思想和头脑是相机的镜头"这是李春林老师讲的关于《新闻摄影的力量》这堂课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堂课更多的是从思想上改变了我们对新闻摄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