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弱势群体"心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赵碧波  罗细梅 《探索》2002,(3):99-101
重视"弱势群体"的发展,已成为党和政府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要加强"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紧紧抓住其有相对被剥夺感、有不满情绪、有自卑妥协倾向、有内讧抵触心态等思想心理特点,以社区为龙头,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不断理顺其思想情绪、激活其精神动力,使"弱势群体"在思想上、心理上、精神上尽早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4,(4)
经典社会燃烧理论将社会的无序、失稳同自然界的燃烧现象进行了类比,符合弱势群体公共危机爆发的特征。在分析公共危机生成的"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的基础上,针对财富逆转移对三者均有正向作用,而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的特点,将财富逆转移作为新的介质——催化剂纳入到经典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中,从存量和流量两个角度全面分析财富逆转移的影响因素,认为其可以加深社会矛盾,使弱势群体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发生突发事件引发公共危机。运用改进的社会燃烧理论全面梳理财富逆转移引发城市弱势群体公共危机爆发的演化路径,从而使政府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危机干预,为防范弱势群体公共危机的爆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弱势群体却远离信息社会生活,陷入信息贫困化和"边缘化"的困境,成为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农业信息化"边缘化"的因素,提出走出"边缘化"的桎梏,化危机为机遇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实质是权利弱势,即在权利享有、实现、救济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此,必须强化国家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一整套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国防大学一位女讲师英年早逝,她的领导含泪慨叹"别等中青年干部逝去再谈关爱".近期,此事被许多人发到微信朋友圈里,引发社会对中青年骨干工作压力和健康状况的担忧. 表面上看,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导致过度劳累,是一些干部职工英年倒下的主因.事实上,一些单位工作安排不科学,甚至为片面追求"政绩",无节制地给干部职工加压,要求或变相要求他们长时间加班加点,甚至以"领导都不休假"为由压减休假,更是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唐明燕 《探索》2012,(5):182-186
"弱势感"作为一种对自身境遇的内在情感自觉,它是一个比"弱势群体"更宽泛的概念。怀有"弱势感"的人既可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也可能属于通常标准中的非弱势群体。近年来,"弱势感"在我国社会中有不断蔓延和泛化的趋势,这对社会稳定、人心凝聚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遏制"弱势感"蔓延的势头,儒学的若干价值观经过现代转化后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值得借鉴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充分考虑社会成员的各种心理诉求,建立能够兼顾社会心理平衡的公共政策体系,并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尽量从源头上抑制矛盾与冲突的产生,维护社会心理"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河洛",即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它既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古代儒家传说,谓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二者都是"天授神物".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年近七旬的易惠芳老师从1956年起,已经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坚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在五十载漫长岁月里,易惠芳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风霜,从一位年轻教师到学生心中亲爱的"易妈妈",再到现在慈祥的"易奶奶",她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她说最珍贵的就是赢得了学生们的心,那是用什么都换不来的.……  相似文献   

10.
以贫困农民、下岗再就业困难的职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的弱势群体是产生"不和谐"因素的主要人群.弱势群体的困难,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各项运行机制和体制还存在不和谐的状况;最直接地凸现了社会各阶层间利益关系的不和谐,成为动摇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核心价值信心的重要因素.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应从优化制度安排,发展社会事业,倡导和发扬扶贫济困美德和传统入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当代中国利益表达均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带来了社会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失衡,引发两者关系僵化,矛盾突出,成为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障碍。利益表达均衡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利益综合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保障"最少受益者"的表达权具有重要意义。强势与弱势群体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悬殊,利益表达权利、机会和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利益表达失衡。生成利益表达失衡的具体原因在于强势和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权低度均衡;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程度低;强势群体的非规范利益表达可获得超额利益。要促进利益表达均衡,可通过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加快社会群体的组织化建设;加强利益表达的法律制度规范等主要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纵观年年看涨的"民工潮",潮涨潮落,冬去春来,似如"候鸟式"运动.这一经济、社会现象有什么特点?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因势利导?对此诸多问题,笔者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力度明显加大,涉及促进就业、义务教育、养老保险、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社区服务和业主委员会建设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然而,从社会现实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市居民对"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反映强烈."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需要建设品质更高、能力更强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以保民生之本;制定市民生活基准,提升公共服务水准以安民之生;发展新型社会组织,自主治理公共事务将是城市社会建设领域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4.
拆迁户"小建议"与木兰镇"大手术"   2006年2月,在连接镇领导与居民的《桥梁与纽带》上,因修建石木路集中到木兰镇文化二街居住的村民唐元学写下了一段建议.这段不足100字的"建议",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场镇环境改造.……  相似文献   

15.
"政治势能"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给予了公共政策分析别样的视角,将"政治势能"作为工具分析生态治理中公共政策的执行问题,可以窥探到政治势能在生态治理中如何逐步显露并发挥作用,有助于将制度优势进一步转为治理效能。解析政治势能在生态政策中的作用需要典型的案例作为辅助支撑",河长制"作为中国环境治理中的特色实践,在出现以及发展过程中逐步成型、成熟,且已然成为常设的环境政策库中的组成部分。以"河长制"作为分析的基点,剖析其中政治势能是如何作用并且显现的,这一过程有助于利用政治势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公共政策良性落位与中国真正的"善政",然而政治势能显然更加需要加持一定的机制框架,要从整体推进党领导的能力建设、尊重地方的自主性、完善国家督查体制、营造积极正向的法治德治环境。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高度重视"六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落实"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中,应改变过去所形成的操作习惯和定势思维.县体地讲就是要搞好"六大转变",即转变"轻内涵重外延",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轻创新重引进",加速自主创新;转变"轻三产重二产",助推服务经营;转变"轻农业重工业",狠抓重中之重;转变"轻面上重个点",扩大城市带动;转变"轻社会发展重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7.
农村弱势群体由"弱"到"强"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明贵 《求实》2006,(6):93-9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备受社会关注。他们的弱势凭借自身能力很难改变,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和支持。为此,急需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坚持文化素质与科技结合式扶贫,建立新型的合作组织等政策措施,这是农村弱势群体由“弱”到“强”的必选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城市的"游牧人群"越来越多,他们经常受到当地管理人员"欺压",多项权利得不到保障,仍然是城市中从业不稳定、生活尚处温饱、社会地位低下、社会保障以及子女教育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改革以前的"整体型的社会聚合体"演变为今天的"碎片化"的利益群体.整体型社会聚合体是比较容易引发整体利益冲突的,而"碎片化"的社会群体,将利益分解、分散.使大规模的、整体的冲突失去了社会基础.而中国目前的现实是,由于社会利益结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得社会的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壁垒森严的裂痕型的或断裂型的分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阶层利益的碎片化、社会利益的碎片化减小了社会震动,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列宁主义"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实际上是形成于不同时间、地点,基于不同世情与国情的两个主义.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新贡献在于探索落后国家如何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可以给列宁主义以新的定义,即:列宁主义是列宁探索由俄国革命带头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纵观列宁一生所做的主要大事以及他的思想体系,既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是"与"得",也有照搬甚至违背马克思主义之"非"与"失",总的看来,是多于非,得大于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