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姚烨君 《学习月刊》2010,(22):33-34
一、我国古代军事犯罪死刑适用的特殊制度 (一)特殊程序制度 1、战国时在军法中的广泛适用“缘坐从死”制度  相似文献   

2.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条款太多,适用标准模糊等。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完全废除死刑的前提下,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死刑适用制度,如:对死刑罪名进行削减,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加大死缓的适用范围等。  相似文献   

3.
限制和废除死刑是我国当前刑法的发展趋势。对于职务犯罪来说,可以利用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的设置以及量刑、自首与立功、追诉时效、死缓制度、刑罚执行等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4.
赵琳 《求实》2005,(Z1):215-216
死刑是剥夺人的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具有绝对的不可逆转性,它随着人类法制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也必将因法制文明的发展而消亡.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已废除死刑,在保留死刑的国家里,也都对死刑的适用采取了审慎的态度,真正在实践中频繁执行死刑的已经微乎其微.各国对死刑的控制,主要通过实体控制和程序控制两方面实现:实体方面的控制如对适用死刑的罪种、对象和犯罪主体等方面的限制;程序方面的控制则主要体现为提高死刑案件的审判级别、采用强制辩护制度、规定专门的死刑复核程序和对执行程序作特殊规定等.  相似文献   

5.
从限制到废除: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刑法手段。近些年来,国际上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在法律上废除了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已不执行死刑。我国法学界主张减少死刑甚至废除死刑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死刑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目前我国应暂时继续保留死刑,但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趋势,通过限制死刑逐步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6.
陈阳 《求实》2005,(Z2)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认真研究和正确使用死刑复核程序,对于保证死刑的质量,正确的适用死刑,严惩极少数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切实保障公民人身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五十多年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形势和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也相应地进行了立法上的调整和变更,然而这一程序仍然存在立法与实践上的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渊源和现状死刑复核制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规定死刑核…  相似文献   

7.
死刑又称生命刑,其特点是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刑罚,在被人类运用了几千年后,从1764年开始,死刑受到思想家的挑战。文章对死刑限制适用展开理论思考,探讨了死刑的价值、功能及其局限性,并提出改革我国死刑适用的若干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内容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应遵循公正、功利与人道三大原则。死刑是起源最早的刑种,在几千年人类刑罚史上一直占据着刑罚体系的主导地位。死刑制度走向历来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因此,如何评价死刑,保留或是废除,限制或是扩张,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我国作为保留死刑的国家,限制与减少死刑已受到立法和司法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毕胜 《学习月刊》2009,(18):48-48
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事制度。它不是一项独立的刑种,而是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它是惩罚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重要表现。其特点是在判刑同时宣告暂不执行刑罚,但在一定时间内保留执行刑罚的可能性。我国1952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规定,缓刑只适用于贪污犯罪,后逐渐适用于其他犯罪。1979年刑法对缓刑制度予以确认,进一步调整了适用缓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王志亮 《学习论坛》2010,26(5):67-7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的一种刑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死刑的作用和存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我国也不例外。关于死刑存废的问题,我国法学界给予了充分关注,由诸多因素所决定,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我国应完善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制度自1997年刑法典修订后已初具体系。修订后的刑法典明确划分了三个刑事责任年龄段,明确规定已滿14周岁不滿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已滿14周岁不滿16周岁的人犯罪只对8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增添了若干非刑罚保护措施,如刑法17条第4款;对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刑事诉讼法修订后也明确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不公开审理原则、分别执行刑罚原则和必要辩护制度,等等。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这些并没能改变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多的趋势。与国外的法律防控制度相比,我国还有不小的差距。笔者认…  相似文献   

12.
死刑是剥夺生命的刑罚,是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一个刑种。在我国的刑罚体系内,“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都是属于死刑的范畴,为何毒犯被改判死缓之后,其家属竟会喜出望外以至于当庭鼓掌庆祝呢?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刑法就其刑罚基本分类有三类:以死刑、有期徒刑等为代表的生命自由刑,以没收财产、罚金为代表的财产刑,以剥夺政治权利为代表的资格刑。虽然没有使用资格刑这一概念,但存在剥夺犯罪人某些资格的事实。如剥夺公民政治权利等等。资格刑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刑罚制度的重大发展,正确适用资格刑在当前打击经济犯罪、推进反腐败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刑罚思想与中国刑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少华 《理论学刊》2001,2(6):50-52
本文通过分析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刑罚问题的一系列论述 ,阐明了毛泽东的刑罚思想与中国刑罚制度的关系 ,特别是具体指导着死刑制度、以劳动改造为精髓的自由刑体系和管制刑的形成。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刑罚制度 ,不但在过去发挥了独特作用 ,而且在今后仍将保持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杨华 《求实》2006,(Z4):98-99
死刑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从而达到防卫社会的刑罚方法.正因为死刑的严厉性和巨大的威慑作用,历史上各国统治者无不重视死刑的使用,把死刑作为对付危害其统治最严重的犯罪的重要手段.但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在适用死刑的过程中对死刑认识的不断深化,死刑是否正当受到了怀疑,我国学术界对死刑的存废亦争论不一.笔者试从我国现状出发,探讨死刑的法律价值以及死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浅析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刑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刑罚制度,在适用刑法时应明确缓刑的适用条件和对象,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增加缓刑适用形式,设立专门的缓刑考察机关,健全缓刑适用程序,逐渐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死刑又被称为极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也是所有刑罚中最为严厉的一种.从奴隶社会开始,我国便出现了死刑.由于死刑的巨大威慑力,使得各朝统治者对它趋之若鹜,因而死刑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中国几千年来人类刑罚史上的领衔主刑,其名目之繁、行刑方法之残、牵连范围之广、受刑人数之众,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8.
程序正义需以善良制度与时间为实现条件。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对Jones的死刑执行过程反衬出加州死刑执行制度的运作失灵。加州死刑执行与管理系统是否违宪可从重要义务命题、量刑恣意禁止命题、刑罚目的正当化要求命题等三方面展开论证。我国应通过实证统计系统来正当化法官在个案中的量刑决定,不仅应包括系统设置的规范性理据,还应包含量刑因子本身所可能蕴含的意识形态。执行死刑本身不是单纯的让被告伏法而已,而是一连串的决策进行与筛选机制的运作,背后涉及诸多伦理学争议。  相似文献   

19.
程序正义需以善良制度与时间为实现条件。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对Jones的死刑执行过程反衬出加州死刑执行制度的运作失灵。加州死刑执行与管理系统是否违宪可从重要义务命题、量刑恣意禁止命题、刑罚目的正当化要求命题等三方面展开论证。我国应通过实证统计系统来正当化法官在个案中的量刑决定,不仅应包括系统设置的规范性理据,还应包含量刑因子本身所可能蕴含的意识形态。执行死刑本身不是单纯的让被告伏法而已,而是一连串的决策进行与筛选机制的运作,背后涉及诸多伦理学争议。  相似文献   

20.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对Jones的死刑执行过程反衬出加州死刑执行制度的运作失灵。加州死刑执行与管理系统是否违宪可从重要义务命题、量刑恣意禁止命题、刑罚目的正当化要求命题等三方面展开论证。执行死刑本身不是单纯的让被告伏法而已,而是一连串的决策进行与筛选机制的运作,背后涉及诸多伦理学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