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婷婷 《学习月刊》2010,(22):92-93
一、深思理念 探索复习 近年来,在高考和会考备战中,复习课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复习课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并系统地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的网络,从整体的高度去进一步理解掌握各个知识点,进而有所提高,学会运用。  相似文献   

2.
高红 《世纪桥》2008,(10):136-137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高三政治复习课堂中,怎样贯穿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自身自主的知识建构,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在复习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运用“角色变换”,让学生扮演“老师”,交给他们特定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讲解某一课题或某一框题,让学生主动去看书,精心去备课,站在讲台上接受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检阅,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是一场革新,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利器。微课的应用场所一般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以及社会历史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纲要》微课的设计理念包括:在叙事线索上,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在叙事理念上,叙事模块化与叙事连续性相结合;在表现手段上,视频、图片、声音、动画与讲授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高三政治复习课堂中,怎样贯穿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自身自主的知识建构,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在复习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运用"角色变换",让学生扮演"老师",交给他们特定的有挑战性的任务--讲解某一课题或某一框题,让学生主动去看书,精心去备课,站在讲台上接受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检阅,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强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科学性、实效性及吸引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体化需求,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总体目标。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存在师资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不到位等发展瓶颈。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入"专家讲座制",对于解决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难题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慕课"教学模式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关于"慕课"教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为"慕课"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通过梳理国外"慕课"教学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国内外"慕课"研究的相关要素,分析"慕课"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慕课"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所谓"金课"就是指课程必须具备"两性一度"特征,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不仅可以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还能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为此,要深入掌握"八个相统一"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以"八个相统一"为原则,打造思政课"金课"。具体以"内容创新"为核心,构筑思政课的课程根基;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构建线上线下思政课学习平台;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的,构建多维的思政课评价体系,真正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相似文献   

8.
(一)突出理论的时代感和实践性,是形势政策课的教学特点。形势政策课是以形势为主线进行教学的。有些同志对这门课不太了解,以为形势政策课的内容仅仅就是国内外大事,是报纸、刊物上的新闻材料的汇集。形势政策课的实践性确实很强,这门课的内容常常是在社会上影响力大的、学生关心的问题,充满时代气息。但同时,形势政策课又处在理论阵地的前沿,围绕着一些牵动人心的社会问题、热门话题,各种观点在这里交汇,各种理论在这里交锋,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我们所面对的培养对象是当代青年中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一部分,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却又相对地缺乏广阔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直接体现在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之中,体现在以情感为媒介实现由知识向价值的转化过程之中。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能够丰富"纲要"课的知识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提升"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性。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还存在众多薄弱环节。通过"纲要"课程课堂专题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和课程网络平台等路径将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中,能够有效实现"纲要"课教学中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张国艳 《世纪桥》2007,(11):123-123,125
"纲要"课作为新增加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上好这门课需要任课教师正确处理好很多关系问题,其中包括"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关系、教学重点与史料繁复的关系、"纲要"课与其它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德育功能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整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应有的题中之义,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整体性不仅应体现在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也应体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本文较深入地从整体性的视野探讨了高校两门主干课即“概论”课和“纲要”课的内在联系以及两门课程实现整体性教学衔接优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概论”课和“纲要”课实现整体性教学衔接优化的具体思路,对“概论”课与“纲要”课教学衔接具有理论前引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路径。  相似文献   

13.
巩艳君 《世纪桥》2005,(3):72-73
教师一定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吸收新知识、采用新教法。师德课应尽量少给学生耳朵里灌注些硬邦邦的概念,多引来些“活水”。“幼师人的风采”课题,是为活跃《师德》课而整理的近水资源。  相似文献   

14.
顾娟娟 《世纪桥》2024,(2):51-53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教学,高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法治意识、发展学生政治认同。文章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引入思政课堂入手,尝试在真实情境中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思政课育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用唯物史观解读历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但在传统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足、价值引领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削弱了学生对"纲要"课教学的获得感。新时代在推进"纲要"课教学改革中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解答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回答的问题;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注重思想引导;强化需求导向,激发学习兴趣;注重目标导向,发挥好课程以史育人功能。不断从知识、价值、能力以及素质等层面提升大学生对"纲要"课教学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6.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高校中开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使慕课成为一种教学模式。但仅仅通过慕课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在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开展中,通过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相结合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较为有效的方式[1]。  相似文献   

17.
和春红 《支部生活》2005,(12):25-25
镇康县对科级领导干部任前重点修好四门课,为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备好“远程粮草”。一是基于现实的知识课。授课内容有形势任务课、党建知识课、政策精神释义课、经济知识课、法律知识课等。二是以职为本的经验课。聘请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将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授“渔”于新任科级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正在寻求多元化发展创新,结合互联网信息平台特别是移动平台打造信息化多渠道教学就是一大尝试。2019年伊始",学习强国"APP正式上线,其官方所提供的海量丰富知识信息内容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优化提供了新平台、新契机。文章围绕这款APP深入探讨了其被创造性地引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并具体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现状,深入挖掘"学习强国"APP的各个板块内容,分步骤提出基于不同板块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路径,以期通过该APP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开发利用文献资源的方法课。1984年以来,全国将近一半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先后开设了这门课。国外开设这类课程相当普遍,甚至一些中学也开设了,只是名称不尽相同而已。在苏联,《情报学与目录学基础》列入高等教学计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慕课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逐渐流行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教学改革也随之兴起。经过三个阶段的努力,思政课的慕课体系初步建立,其以信息技术的优势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局限与不足。但是,当前的思政课慕课仍然存在质量不高、互动不强等诸多亟须改进的问题,需要对照教育部"金课"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改进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