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立 《学习月刊》2010,(24):14-15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公众是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主体力量,在这三大主体力量中,公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 《实事求是》2010,(2):13-16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依靠力量不应是任何单一主体,而只能是由政府、企业、环境非政府组织(公众)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所形成的社会合力。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关键作用,保障公众和环境非政府组织合法有序参与,从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合力,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4,(2)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工作部署之一被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国已经进入以制度创新为推动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维度和参与主体维度回答什么是生态文明制度,深刻剖析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公众层面面临的"制度陷阱",并提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红利"的具体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合作治理关系。依赖市场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实现政府与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互补,优势互动,需要加强政府的市场职责,才能有效带动多元建设主体的协同与合作,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优化与平衡。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的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合作治理关系。依赖市场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实现政府与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互补,优势互动,需要加强政府的市场职责,才能有效带动多元建设主体的协同与合作,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优化与平衡。  相似文献   

6.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将之形象地称为"美丽中国梦"。只有在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价值基础上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才能凝聚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的社会合力,顺利实现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态修复的法律责任主体长期处于不明确的状态。我国生态修复存在责任主体单一、责任不明确、公众参与度低、验收标准缺失等问题。要不断完善生态修复法律责任体系,保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曹爱平 《学习月刊》2013,(2):104-104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持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综合,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林业职工群体作为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力量,自然地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林业系统各级工会作为我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广大林业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林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深入分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重点是对公众参与生态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与公众参与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逻辑联系,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参与,而且,只有通过公众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从理论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一种意境崇高的新型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组成部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区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完善和深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必须坚持生态底线思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和主体功能区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切实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与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成都拥有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横向生态补偿、饮用水源地保护、流域生态补偿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成都市应立足于自身实际,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模式,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秦慧杰  王慧杰 《世纪桥》2012,(9):128-130
本文分析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定位,阐释了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从生态文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上探讨了如何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5.
2017年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了《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贵州省多项指数位列前十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满意度更是高居全国第二位。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指示器""风向标"。公众满意度背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成效?相关部门下一步还将有哪些举措?记者专访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黎平,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陈程。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实的人"的现实实践活动,故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主体价值观就极为重要。实践主体价值观主要包括自然价值观、生产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却出现了扭曲和变异,我们需要树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实践主体价值观,以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是福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近年来福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跨越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要达成福建循环经济跨越发展,应该夯实三大基础,抓住一个核心、三大关键环节,优化区域布局,依托三大主体.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顺应环境保护法治潮流、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变环境发展方式,是我国法治发展正式迈向绿色法治的现代化治理之路。构筑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之墙",应完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执法机制、创新生态文明考核机制、提高公众环境法治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抢抓机遇推进水生态文明当代贵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题中之意,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具备哪些优势和机遇?王扬: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化配置,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改善民众生活环境和提升公众水文化意识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以其深刻的实践导向与清晰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理论版图。从根本上讲,人民是生态文明的参与主体、获益主体和评判主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的评判依据。着眼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全局性考量,可将生态文明中的民生观透析为一个涵盖价值导向、理性认识与评判依据的三维结构。其中价值导向是民生观的基本立足点,它为理性认识与评判依据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保证、鲜明的路径指引;理性认识是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