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领导与公民政治参与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的领导活动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一方面,公民政治参与为政党活动提供丰富 的政治资源,党的领导的实现需要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需要党的领导,扩 大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支持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是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
胡曾胜 《唯实》2010,(8):109-112
公民有效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现实目标。政治文明程度、公民满意程度和社会政治稳定程度是判断公民政治参与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公民有效政治参与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加速器”作用,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发挥“减压阀”作用,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制衡”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协调、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志平 《学习月刊》2010,(22):86-87
网络政治参与是传统政治参与在互联网络的延伸.公民以网民的身份,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bbs、博客和微博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参与政治活动,以达到影响或改变某一政治力量的决策制定或执行目的的一种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4.
陈伟扬  陈秀招 《理论研究》2012,(3):35-37,4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府决策过程的活动。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政治权力的行使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但不良的网络政治参与会影响真实民意的表达以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有效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和有序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政治参与方式和模式的视角,比较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政治参与思想的异同。毛泽东和邓小平都重视政治选举、政治表达、政治结社等参与方式,但具体观点又有一定差别。相比之下.毛泽东在政治参与方式的认识上充满着矛盾和不确定性,邓小平的认识更一贯和鲜明。在公民政治参与模式上,毛泽东喜欢动员参与,特别是大规模的群众动员。而邓小平则反对群众动员参与,主张理性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人在民主观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天津支部生活》2008,(2):62-62
曹泽华在《江西日报》撰文指出,理解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这种政治参与,第一要符合合法性,第二要符合有序性,第三要符合亲自性。这三条能在确保国家政治稳定、政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二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有程度性的。这个程度性要随着实际情况,特别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提高而适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随着现代化推进和民主化的演进进程逐步扩展和深化的。总体看,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可分为选举参与、人民团体与群众自治组织的参与和接触式参与等类型,此外还有庞大的不参与群体存在。在不同时期,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具有不同的特点,基本上处于低水平,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的特征。虽然俄罗斯公民政治参与活动处于较低水平,但不能就其参与前景感到悲观,其潜力能否顺利发展需要政治体系的内部和外部政治诸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8.
在参与政治成为政治潮流的背景下,“参与、民主”成为政党政治的主题。随着民主参与理论的发展,政党也在不断探索动员公民参与政党活动的途径。本文探讨了外国政党动员公民政治参与的四种途径,即政党纲领、传媒与网络、社会团体动员作用以及选举投票活动,以期对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及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分析,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理性的、成熟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而良性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器。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公民社会的构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构建公民社会可以改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公民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构建公民社会,在构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1.
行政生态学作为一门以生态学来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学分支学科,阐释了经济、社会、沟通网络、符号系统、政治架构五种行政生态要素对政治体系以及政治行为的影响。该理论的五种要素以及棱柱形社会的解释和分析对于研究当前的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从行政生态学视角解读公民政治参与,在研究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将其与相关生态要素结合起来.以期深化公民政治参与建设.进而推动整个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普及,也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网络政治参与热”已然兴起,并对现实的政治参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新兴的政治现象背后参杂着如政治主体利益表达需求旺盛、现实政治表达渠道不顺、网络作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等纷繁复杂的动机和原因。“网络政治参与热”给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带来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为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循环、为提高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而进行的各种有秩序的活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体现了政治参与的理性与和谐,体现了正义.当前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存在着制度供给短缺、公民主体性条件不足、多维度利益表达机制缺乏等不足.政府在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的主体性条件、建立科学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09,(5):31-31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所谓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事旨在影响政府决策或其他与政治有关的活动的行为。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容: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平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地影响政治的过程。第二,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第三,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参与方式,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与发展潜力。政府缺乏现代理论支撑和完善的制度设计以及公民缺乏厚实的公民文化基础和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是影响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实现网络政治参与规范化发展主要在于形成政府与公民参与的双向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荣伟 《世纪桥》2009,(7):54-55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与核心,是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条件,也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较低,且存在着不平衡性、被动性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育各类社会团体和各种群众组织、培养公民意识等途径逐步提高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有序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任何现代政党都不能回避民主。但从中国政党政治的视角看,绝不能机械照搬西方多党制的民主模式,而是要探索一条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相适应的民主道路。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形式,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佳路径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必须根据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定位执政理念,健全执政体制,完善执政机制,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8.
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着参与主体非均衡、参与制度不完备、参与途径有限、参与信息非对称性和参与目的不一致等诸多不足.究其根源,是由于体制、参与机制和传统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制约因素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遵循以下路径不断完善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转变思想观念,营造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进程;改革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以实现参与形式的多样化;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加大对社会的信息开放程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的机制,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团体和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经历了动员与革命相结合、自主参与及有序参与三个发展阶段。在由无序向有序的演进中,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了重大的进步与飞跃,呈现出参与行为理性化、参与渠道多元化、参与领域扩大化的特征。充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加快公民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平等,才能使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扩大当代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重大课题,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大学生公民参与的主体性条件欠缺、参与渠道比较狭窄、参与存在无序现象等,扩大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可以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入手: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供给及政策引导;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作用;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优化大学生的主体性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