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鹤  白鹭 《学理论》2015,(5):257-258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环境与实现路径如下:强化教师主力军的素质;打造活力课堂,疏通马克思主义教育主渠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功能。  相似文献   

2.
沈莉娟 《学理论》2012,(16):187-188
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党中央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普及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阳倩倩  罗法洋 《学理论》2012,(19):222-224
校园文化是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文化载体创新要始终坚持主导性、群众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创设主流的舆论环境、开发各类亲近性的文化活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而切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目的所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接受规律,从"授者"、"受者"、中介三个维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裴桂清  符潇潇 《学理论》2013,(3):171-17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高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高校学生由接受认同到掌握运用的过程。在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中,显性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高校课堂的显性教育来完成。但是,只有显性教育是不完整的,因为显性教育存在其固有的缺陷,所以隐性教育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为推进新世纪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手机的越来越普及,手机已经正式成为了第五媒体。借助手机这个载体,在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充分的利用手机载体,发挥其自媒体性、实时性、收发多样性、移动性等传播特性,规避手机运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弊端,占领手机载体这个传播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4)
话语转换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实现话语转换,即把学术话语转换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富有亲和力的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生中实现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重点是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的主渠道建设,对于新型舆论场所更要注重监管和引导,营造出高校浓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深入推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要抓住"六个着力点":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保证;实事求是,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之源;求真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关注民生,落实党的中心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怀芳 《学理论》2012,(25):26-27
党的十七大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战略部署,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载体功能.实践操作中,应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建理论社团互动机制等方面切实提高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张洪春 《学理论》2012,(9):104-1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弱化的困难和挑战,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实现。文章通过以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基础"课教学调查为切入点分析,认为构建问题主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破解现存课程的实效性弱化问题,从而有效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生敏  葛振国 《理论探索》2011,(6):30-31,66
高校理论社团是学习、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校学生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二课堂"和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竞技场",理论社团要利用自身优势,调动大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4.
韦志清 《学理论》2012,(29):27-28
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既是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和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助推器。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具有深重的理论依据。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反映;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体现;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基本要求。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大众化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党建都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表现为一是广大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二是有利于提高高校党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理论建设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马克思主义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和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大学生群体具有突出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大众化效果对实现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大众化的主要渠道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高校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当代中国高校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源于其担负的三大现实性功能:精英再生产、理论创新、理论服务。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是塑造认同、自觉信仰和外化为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诚。面对全球化、世俗化、功利化、多元化的多重挑战和考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观念、话语、机制、方式等方面进行转换和创新,需要正确处理政治信仰和个人成才、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研究与普及、传承与创新这四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中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红艳 《学理论》2009,(32):144-146
本文立足于高校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多角度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中的实现路径: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增强理论内容的实效性及语言的通俗性;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和载体;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凸现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裴桂清  符潇潇 《学理论》2013,(6):185-186
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认知方式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将受到传播者与接受者认知方式转变的深刻影响,其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为了避免消极影响的扩散,针对消极影响提出对策才能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宁 《学理论》2010,(13):15-16
在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科学分析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积极探索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和道德价值判断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面临新的挑战。通过提高传播者信息技术素质、关注大学生主体性提高媒介素养、优化传播内容、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管理、开展传播效果评估,变挑战为机遇,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