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远理 《各界》2011,(12):1-1
1919年夏,在北京大学学习了6年的傅斯年,带着百感交集的心情回到了故乡聊城休整。在北大的这6年,他太累了。虽然他有着山岳一般的身材——高大肥胖,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是“萨哈夫的新闻发布会”——假的。1913年,傅斯年刚入北大时进的是预科甲班,凭借天才般的头脑与刻苦钻研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和傅斯年有过一段不算泛泛的来往。1946年在南京时经常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去读书。在二楼他宽敞爽亮的书房里无拘束的活动,还听他发反共谬论。“苏联”两个字他从不肯出口,硬是要  相似文献   

3.
冯国 《瞭望》2001,(46)
文官俑尘埃未散尽,青铜仙鹤又翩然临世,屡有奇迹出现的秦始皇陵在近八千秦兵马俑“军团”的浩浩声势下,其形象似乎有些迷离了。然而,经过40年科学的考古与研究工作,秦始皇陵的基本布局已经清楚,并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秦文化研究中心。陵园布局基本清楚 在1962年对秦陵园进行第一次全面考古勘探的基础上,自兵马俑发现以来的20多年里,考古工作者在陵园内外陆续勘探发掘了数百万  相似文献   

4.
这是在新疆罗布泊考古队。当用放射性碳14为他们所发掘的古尸测定出年代来的时候,考古队员们惊喜得发呆了:“六千四百年前……‘世界之最’……太意外了!”  相似文献   

5.
晓张 《各界》2014,(2):1-1
历史学家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他也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天性仁慈,极夏情感,传说上世纪20年代,当时的昆明人力车夫喜欢把车拉得飞快,有次,他乘坐人力车,由于速度过快导致车翻人倾。只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车夫不但不向傅斯年道歉,反过来却责怪他身体太胖,竟然要求他赔偿车子。  相似文献   

6.
《各界》2012,(4)
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盘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1945年7月,当他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访问延安时,毛泽东曾和他有过一席长谈,并当面推许评他在”五四”运动中的贡献。他却回答:“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临行时,毛泽东手书北宋诗人钱惟演的诗句相赠:“不将寸土分诸子,刘项原来是匹夫。”  相似文献   

7.
崔鹤同 《各界》2014,(9):1-1
傅斯年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日本侵占东北后,太太生了个儿子,他取名“仁轨”。因为中国第一个在朝鲜对日本打歼灭战的是唐朝的刘仁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消息传到重庆,那天晚上他欣喜若狂,从家里拎了一瓶酒,到街上大喝,还拿了一根手杖,挑了一项帽子,到街上乱舞。他见人就拥抱,就亲吻,又蹦又跳。见到熟人,就上去砸一拳。  相似文献   

8.
远江 《各界》2014,(4):37-38
1948年11月,当平津渐为孤城时,蒋介石已然看到了北平失陷的结局。在搜罗故宫的古董字画和国库的金银珠宝的同时,也开始了争取知名文化人士的“抢救学人”计划。当时负责这项计划的是傅斯年与朱家骅,具体执行人则是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只是,位列“抢救计划”“第一人”的到底是谁呢?  相似文献   

9.
杨振声,字金甫,后改为今甫,山东蓬莱人.他早年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他与傅斯年等人组织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主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经过3年多的整理研究,新疆考古工作者最近宣布,他们于1995年底发掘清理的营盘墓地,是迄今为止罗布泊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发掘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基地。考古专家指出,这次发掘清理揭开了罗布泊地区考古的新篇章,它不仅为汉晋时期西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而且由于墓地出土文物中土著文化因素与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存,这对于研究当时丝绸之路贸易、交通、中西文化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揭开营盘遗址的神秘面纱位于今罗布泊西侧塔里木河下游大  相似文献   

11.
陈铁健 《各界》2014,(8):23-24
“酒旗风暖少年狂”,石钟扬用于陈独秀与近代学人一书命名的这句诗。准确而形象地烘托出陈独秀那种断头流血都不辞避的悍劲,狂飙式精神领袖的气质。《酒旗风暖少年狂——陈独秀与近代学人》(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一书所写苏曼殊、蔡元培、胡适、鲁迅、章士钊、傅斯年、台静农及《新青年》群体,与陈独秀之间的关爱、合作、争论与分化,皆从细节着力,发掘内在精神,读后深感其孕含的刻骨铭心的情谊。  相似文献   

12.
冯国  边江 《瞭望》2004,(28)
今年5月,陕西周原考古发现大型西周墓地,被考古界称为“堪与发现殷墟相比肩的重大考古成果”。 周原考古历来为世所关注,2004年初夏周公庙遗址考古获得重大发现,一处由两墓道、三墓道与四墓道等形制的墓葬组成的大型墓葬群、1500余米长的大型夯土城墙、760余片甲骨和六处大型建筑基址的“集体出世”,使人们对此地的关注程度再次升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以  相似文献   

13.
黄豁  陈敏 《瞭望》2002,(13)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2003年开始蓄水,库区水位将上升到135米;工程建成后水位达175米,代表长江文明的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将沉入水中。我国从1997年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庞大的文物抢救和保护系统工程——抢救、发掘和保护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不断的重大发现令海内外惊叹,不久前开始大规模发掘的白帝城宋城遗址更是三峡考古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4.
“中央研究院”(下称“中研院”)迁到台湾后,胡适有时由美访台,多数时候是为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史语所”)读书借书.一次他从美国写信给史语所所长李济,拜托找一小块位于傅斯年图书馆附近的地,他想买下盖几间小房潜心读书,但绝不要所里补贴.以胡适的地位和影响,李济感到此事不得擅作主张,遂报告“中研院”总办事处.院长朱家骅感觉亦复如此,即呈报台湾最高当局.以蒋的性格未必会喜欢胡适,但以其“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宏图,早就有心笼络这位士林领袖,遂下令拨一块地盖一幢小房赠与胡适,经费由蒋自己的稿费中列支.李济未料到事情会弄到这个地步,但也只得听之任之.“瓜田不纳靴,李下不整冠”,以胡适的清望,这件事最先的考虑似欠周详.  相似文献   

15.
欧石 《民主》2011,(11):41-42,57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风景优美的“烈士公园”北侧.占地5万余平方米。自1956年开馆以来。入藏历代文物已有11余万件,一级品763件,其中尤以商周青铜器、楚文物、马王堆汶墓出土文物和湘阴窑、长沙窑瓷器,最为精彩和珍贵。特别是1972年至1974年初相继发掘出土的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轰动中外,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相似文献   

16.
洛阳对文物保护工作很重视,80年代就曾创造了“先考古发掘后建设”的“洛阳工作方式”,并被推广到全国。此次“天子驾六”在城市广场建设中惊现,洛阳市为此修改原设计方案,付出大量精力和财力,使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但是,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洛阳不利,洛阳人觉得被误解,甚至有些委曲。完全可以理解。但人们实在是被当前许多地方以建设发展的名义大肆毁坏文物的现实吓怕了,惟恐稍迟一步,那无法再生的文物便荡然无存,届时就是骂娘也悔之晚矣。看来,围绕“天子驾六”保护的这场争论,洛阳是替有的地方背了黑锅。  相似文献   

17.
雅典专电 在西方考古界,希腊萨洛尼卡大学的马诺利·安德罗尼科斯教授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九七七年十月,他在希腊北部的弗吉纳村成功地发掘了古代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及其妻子的墓葬。这座古墓同我国在七十年代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桶一样被认为是战后世界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内发掘出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历史、雕刻、建筑、绘画和金属加工技术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考古学界的巨大兴趣,也使安德罗尼科斯教授从此闻名遐迩。 记者早想去采访他,但熟悉这位考古学教授的希腊朋友都对我说,他太忙了,忙得简直不可开交。他正在潜心研究腓力二世的古墓,撰写有关书籍,并指导他的助手按照考古研究资料修复这座古墓,以便早  相似文献   

18.
卜束 《瞭望》1991,(46)
鲁迅先生对于文艺界涌现的进步青年,一向采取关怀、爱护、支持的态度。这从他对未名社、莽原社等社团以及三十年代左联中的青年作家无比热情就可以十分了然。早在一九一九年,傅斯年以北京大学学生身分主编《新潮》月刊时,由于刊物编得颇有新意,鲁迅就曾竭诚赞美。当时他在  相似文献   

19.
1994年5月间,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引人注目:湖北省荆门市发现一具战国女尸,它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所发现的第一具外形、骨骼基本保存完整的战国女尸,距今已有2300年,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男尸至少要早100年,对考古、医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堪称“稀世国宝”。 不幸的是,这件国宝不是由文物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出土,而是被一伙罪恶的犯罪分子以野蛮、愚昧的手段从古墓中盗出,经百般作践,惨遭严重破坏,而今已面目全非。 消息传出,世人震惊,群情激愤。  相似文献   

20.
裘真 《学理论》2008,(3):66-67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得知,先秦以前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为肃慎、’7岁貊、东胡三大族系,其中涉貊族人便游牧、定居于包括哈尔滨地区在内的松嫩平原上。在《毛诗》、《周礼》、《逸周书》、《苟子》、《墨子》、《史记》等诸多典籍中,均有关于[氵岁]貊、貊、发人的记载,有的还将其称为“东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貊是由涉族和貊族融合而成,是一“原事畜牧兼渔猎”的民族,后在北迁殷人的影响下逐步转变为农牧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