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姗 《人民论坛》2010,(6):276-277
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杜少卿怀疑、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对于封建礼教,杜少卿携妻游园、支持逃婚抗婚、反对纳妾、挑战朱熹,冲破旧礼教的束缚;杜少卿受魏晋士风影响,蔑视礼法,愤慨封建家族。以上三个方面成就了杜少卿"封建贰臣"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过去,人们常常把它看作是封建文化的同义语,单纯把它视为消极的东西而加以否定,这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传统文化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所需要的意识形态;二是作为各阶层的政治、经济的反跌物——不同的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三是长期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封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要是否定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问责官员"复出,民众并不是反对他们的再次任职,而是反对他们"悄悄地"复出  相似文献   

4.
<正> 传统文化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所需要的意识形态;二是作为各阶层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物——不同的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三是长期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封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要是否定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纲常名教、文言八股、愚昧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决不是全盘反传统运动。 (摘自《思想战线》1989年第5期)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科学”作为一个口号,曾经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响彻云霄,在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深入人心。它是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简明地概括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要求:在法国,这个口号意味着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理想,思想上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批判封建神学和宗教迷误;在中国,这个口号曾被尊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同样意味着反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优秀民歌,具有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优良传统,在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这些优秀民歌曾起到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战胜敌人的重要作用。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空前尖锐的时代。这个时期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民歌,是刺向封建黑暗统治心脏的匕首,很有代表性。它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积极作用,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然而“四人帮”却竭力贬低、扼杀优秀民歌,叛徒江青就曾疯狂地咒骂民歌是“黄色”小调,是“下流的东西”,这是极大的诬蔑,恶毒的诽谤!为了彻底粉碎“四人帮”的无耻谰言,我们仅以明代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部分优秀民歌为例,对“四人帮”的恶毒攻击进行坚决回击。  相似文献   

7.
封建迷信,分别是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两个概念的省略。毛泽东曾经提出反封建反迷信的概念,是指提倡民主,反对封建;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著作中,在有关宗教工作的文件中,从未使用封建迷信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8.
穆楣 《中国妇运》2010,(3):41-42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发起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发展资主义经济和掌握国家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以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为代表的启蒙大师高举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主张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旗帜,确立了“天赋人权”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西周"封建"以及西欧"封建"和五方式论的"封建"之外,还有第四种"封建"的概念,即中国秦至清的"封建",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与前三种封建不同,这种中国式"封建"是中国人用为政治批判的武器,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制造出来的;它是被"污名化"、泛滥化的"封建",是一切腐朽、落后及反动事物的代名词。中国人误解和滥用"封建"的根源,也就是由此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民族化”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民族化"问题的论述总结为三个方面:一、他们反对那种将其理论当成教义的错误倾向,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二、对于那种扭曲了原本理论精神的理论"民族化"现象进行了直率的批评;三、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特殊经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对江 《传承》2009,(8):15-17
大革命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是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团结信教群众,反对封建宗法和帝国主义宗教活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原则、对宗教的反对与限制;抗战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是充分发挥宗教对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仍服从于反帝反封建的基本原则,并制定民族宗教政策,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2.
谭斌  胡波年 《求索》2010,(8):247-249
民初婚姻家庭观念变化较大,表现为反对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反对繁琐婚俗,提倡新式婚礼;反对休妻纳妾,提倡一夫一妻;反对封建贞操,提倡女性自由;甚至提倡废婚毁家。婚姻等级制度开始打破,婚姻礼仪呈现多样性和并存性;礼仪趋于简化,花费趋于俭朴;扬弃传统,趋向西化。家庭规模也由大变小,传统家庭关系开始松动,传统家庭功能削弱。这一时期的婚姻家庭变革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理论的先行性与实际的滞后性,并表现为新旧杂陈。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是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团结信教群众,反对封建宗法和帝国主义宗教活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原则、对宗教的反对与限制;抗战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是充分发挥宗教对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仍服从于反帝反封建的基本原则,并制定民族宗教政策,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14.
1951年12月开始至1952年10月结束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反对贪污腐败的初战。毛泽东作为运动的发起者和指导者,其嫉贪如仇的态度和决心、科学的工作方法对运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重温毛泽东对"三反"运动的指导对于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去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在几次重要会议上都大声疾呼: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是封建旧官场遗留的恶习,其要害是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或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或不谙实际,胡乱指挥;或敷衍应付,不负责任;或昏昏噩噩,无所用心;或空话连篇,不干实事等。周恩来总理早在1963年就历数官僚主义的20条罪状,其激愤之言,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鼓吹“德先生”和“赛先生”,人为“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从而竖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针对当时封建军阀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妄图复辟帝制和提倡尊孔读经的逆流,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大旗,明确提出打倒孔家店、反对专制的战斗口号,向代表封建文化的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为了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主权利,就必须提倡科学精神,破除迷信,反对盲从和武断。  相似文献   

17.
清新从政就是要倡导勤学善思,反对坐而论道;倡导令行禁止,反对阳奉阴违;倡导创新实干,反对慵懒散软;倡导团结共事,反对拉帮结派;倡导秉公办事,反对吃拿卡要。重庆市合川区在实施"德润合川"战略以来,不断加强清新从政文化、平实为民文化、健康经商文化的建设。区机关党建通过"五抓五解决"寓清新从政文化于整个工作中,要求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自身实际,将清新从政贯穿于本职工作中,做清新从政的坚定执行者。一、抓理论武装,解决"学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封建"概念的差异看对"封建"的误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封建”概念的混乱在中国造成了对“封建”的误解和滥用。为清除这种混乱,不少学者致力于区分“封建”一词的古义和今义,即西周“封建”与现代人理解的“封建”之不同;但是较少辨析中古“封建”之中义与西义。只有从中西中古历史的具体内容出发,分析中西“封建”概念的诸多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克服对于“封建”的误解和滥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坚决反对立宪政治的封建顽固势力,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继续封建专制统治,以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先后扯起立宪的大旗,中国政治似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们渴望立宪能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中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然而,立宪不过是封建顽固势力欺骗人民维护皇权复辟帝制的工具。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政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制定几布宪法,而是人民政治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15,(22)
<正>近两年,关于农民工组建"临时夫妻"的报道不断见诸各类媒体,引发了很多讨论。有的人表示认可,有的人坚决反对并大加指责。还有一些社会学家也做了深入调查研究。这个略显陈旧的"新生事物"已经没了博人眼球的传播效应,重提只是想提醒,这个事必须正视。笔者认为,对于农民工组建"临时夫妻"的现象,必须历史地、理性地看待,没有理性思考,简单的肯定和反对都会跌入苍白。一切社会制度,皆以经济状况为其根本原因。婚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