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权力的本质。但是,社会主义权力运行在内容与形式上还未实现有机的统一。权力行使的具体内容、环节,还未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权力的本质。这种本质与形式的脱节,形成了阻碍人民权力正常运转的离心力,在人民群众——权力实施的顺向运转中出现落差。那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要防止在一般人那里属于健康、文明的情趣,在权力的催化下,演变成不健康、不文明的官趣  相似文献   

3.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执政的基础和前提。在人类政治文明中,政治权力合法性理念经历了从天命论到人民主权的变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基础,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这一基础的体现。因此,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也在根本上促进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妇女参政行为与政治行为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化,政治文明最终通过政治行为文明来体现。迄今为止,人类的政治行为文明主要体现着男性的政治权力,近代妇女参政行为的崛起对政治行为文明起到新的规范作用,即革新政治行为的内容,调节政治行为中男性与女性的力量对比,建立和谐的政治行为环境和氛围,影响和改变政治行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罗万里 《求索》2013,(7):196-198
行政道歉是当代行政文明的标志之一。行政道歉法权关系体现为法律上的权利与权力关系。人民当家做主和党的领导是行政道歉的政治基础,人民主权、责任行政和诚信行政是行政道歉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6.
权力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社会日益走向文明化的根本要求。而社会主义权力文明是在社会主义这个特定的时空和历史条件下展开的一个创新命题,它既相对于中国传统权力文明,也相对于其他的、尤其是西方权力文明。社会主义权力文明的本质是公民拥有主权和权为民所用,它揭示了国家权力的性质:公民是权力的主人,处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权力文明的核心是人民与政权之间的关系,权力的民主化与法治化则代表了此种变迁的方向。而权力民主化、法治化的过程,就是在权力领域排除独断以及垄断的权力,建立和谐权力的过程,就是在社会生活中摒弃暗箱权力、建立开放的、公民广泛参与的对话的权力过程。建立和谐、开放、对话的权力生活,正是现代权力文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刘明录  刘立辉 《前沿》2011,(20):169-173
福柯式的身体是遭受权力侵害的、政治的身体。在哈罗德.品特的戏剧《送行酒》中,暴力戴上面具,粗鄙言语及残忍行为均以文明的面目出现,从而使得暴力对和谐的毁坏、权力对身体的摧残更显触目惊心。主人公尼古拉斯的言语行为与其内心真实意图的分离是权力致其人格二元分裂的结果,他本身即是权力的畸形产物。品特剧作中福柯式身体的背后隐藏着品特的宏观政治权力观,体现出品特对于政治暴力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8.
韩淑香 《传承》2014,(8):40-41
众所周知,腐败产生的根源就是公共权力的被滥用,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今学者们的共识。毋庸置疑,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就是要着力规范权力的行使,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反腐败的根本之路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权力文明"。追求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权力文明"的根本途径,阳光—透明—公平—公正则应是中国特色"权力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上海人大月刊》2005,(9):33-33
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种文明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由于权力触角的无处不在及其重大作用和影响,一切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权力文明。权力文明属于政治范畴。权力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和集中体现。离开权力文明,政治文明就会出现缺失,会殃及政治文明建设的整个进程。权力文明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力文明的本质是权为民所用,权力文明的核心是实现权力的民主化。权力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权力文明必须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为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提供可靠保证。就观念层面而言,构建权力文明要有“破”有“立”。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中存在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刑事强制措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公民权利既需要国家权力的保护,又难免遭受不正当权力的侵害,因此需要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在刑事强制措施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多体现在违法适用刑事强制措施上。文章从刑事强制措施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冲突的表现形式出发,试图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1.
各国在抗疫问题上的不同表现,主要是文明差异所致。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具有无神论、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观念等特征。与此相比,西方文明则具有有神论、规则至上、强调个人主义和斗争哲学等特性。并且这些特征都在各自国家的抗疫过程中得到体现。总体来看,在危机期间,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群体更能接受大政府模式,应对更为高效迅速。与此相比,即使是在危机期间,西方人也更愿意接受有限权力的政府模式,应对往往落后于疫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众媒介与权力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文明是社会公共权力的进步状态,包括权力观、权力制度、权力运行等内容。大众媒介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权力,在推动权力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大众媒介推动权力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报道事实传播权力文化、催生并推动权力制度建设、全程监督权力运行以减少权力偏移。  相似文献   

13.
高校管理中权力关系的失衡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大学出现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不平衡的现状,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泛化、行政任命的制度化、体现学术权力的学术组织虚位化等3个方面。对此应重新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加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更重要的是,建立多种权力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外部监督,使得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哲学和制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论和毛泽东思想的人民论是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最大利益说和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制化道路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最新成就。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文明成果主要不是体现在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法制化方面,而是体现在对人民这个政治联合体各主体性质和功能以及相互关系的制度建设上。人民民主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最根本的制度成果。  相似文献   

15.
微言     
《创造》2014,(2)
正@石述思(媒体人):权力为主导的社会,离权力越近,往往更加重视等级,尊卑分明,具体体现在相关福利待遇、收入水平、受尊重程度存在巨大差异。基层公务员拿着工资条哭穷,多数不是撒娇,而是对这种等级差异的愤懑与无奈。如果不重塑吏治,使公务员变成一种真正依法提供公共服务的正常职业,整体否定整个队伍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6.
警察权力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察权力是国家赋予警察为履行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依法实行的强制力量。警察权力属于国家权力的范畴,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授权,警察权力法定是现代国家逐步走向法治、民主、文明的标志。警察权力是国家的强制之权,是国家强制力的具体体现,是国家管理权力中最严厉的权力。警察权力的核心是刑事侦查权和社会治安管理权。警察权力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其他行政管理职能得以行使的保障。警察权力与人权并不冲突,警察机关依法、正确行使警察权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警察权力与警察权威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正>一、科学与政治科学和政治或者说知识和政治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一直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体系。我们可以用很多标准来区分不同的文明,比如说到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区别,我们通常讲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其实如何看待知识与政治的关系,也应当是区分一种文明的重要特征。知识与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科学和权力,二者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权力,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肯定离不开科学,肯定影响科学。在中国有一句话非常流行,是欧洲来的,  相似文献   

18.
刑事案件的错案防控与纠错机制,体现国家的人权保护状态、刑事司法水平,国家的法治文明状态以及司法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的宪法关系.本文以张高平叔侄案为契机,分析我国刑事错案产生的原因,在阐明转变执法理念的前提下,重点就法官独立司法、行为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平衡和机制的构建上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与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与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政治文明程度越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透明度越高,政治参与机制越完善,妇女参政的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从根本上体现男女平等。政治文明必将推动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不仅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且对于政治文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权力领域的男女平等能够优化政治文明环境,消除社会偏见,促进男女共创政治文明新格局,使人类社会文明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乡镇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拥有公共权力;乡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是执政党执政最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