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韩建交以来,双方之间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发展迅速,相互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入。在纪念中韩建交十周年之际,我们认真回顾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历史上的友好往来,总结过去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关系,对于双方在新的世纪里进一步增进相互认识与理解,消除相互间的隔阂,建立更加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武汉与法国的教育交流十分活跃,起步早、发展快是双方教育交流的特点,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如何进一步加强双方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这一问题提供思路。本文通过梳理、总结武汉-法国高等教育合作现状,重点解读法国对中国的招生政策"2020计划",分析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的新趋势,从而为武汉找到加强与法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新机会。  相似文献   

3.
我国同东南亚各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秦汉以来,这些国家先后同我国开始了友好交往。入宋以后,彼此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更明显和广泛的发展,揭开了双方关系史的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湖北同法国有着特殊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双方在友好交往、文化教育、能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化学、副食品加工、农业、林业等领域有着广泛和实质性的合作,在中法"全面伙伴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鉴于此,经过两国政府批准,1998年10月10日法国在武汉设立了法国在华第四个总领馆,在湖北则是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外国总领事馆.法国驻汉总领馆设立后,湖北与法国及西欧的合作交往得到进一步全面快速发展.前往法国及欧洲国家的因公出国境团组很快超过赴美团组数,占到全部因公出国境团组的18%.经贸、文教、科技等各领域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法国在鄂投资势头更加强劲.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界过去对印度佛教研究较多,对尼泊尔佛教研究不多;对中印、中尼佛教交流研究较多,而对中、印、尼三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的研究则不多。2019年11月25日,由中国友谊促进会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加强佛教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融相通——中印尼佛教文化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印度德里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贝纳勒斯印度教大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加尔各答城市学院和尼泊尔的特里布文大学、莲花学院、蓝毗尼佛教大学以及中国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上海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三个国家18个单位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围绕中、印、尼三国"佛教源流与影响"、"佛教传承与艺术"以及"佛教融合与发展"三个议题展开交流,讨论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三国的友好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三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中、印、尼佛教交流的历史起源、特点、影响、问题和建议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利普哈特的经典威斯敏斯特模式为视角,考察脱欧过程中英国政府、议会和政党三者行为模式和权力关系的变化,分析其原因,探讨其对英国政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文章发现,在脱欧过程中,英国政府试图垄断脱欧主导权,甚至阻止议会行使表决权;而政党难以维护党纪,叛党、弃阁以及跨党合作事件频频发生;议长打破传统中立立场,影响脱欧议程;议员们也正在积极攫取议程的设置权。这些变化一方面是因为脱欧过程是塑造政府与议会未来权力关系的重要窗口期,必然引发两者激烈的争权;另一方面是因为公投民意和代议制民主互相冲突,决意执行公投民意的政府与代表不同选区利益和立场的议员存在矛盾,政府无法通过政党控制议会。短期来看,政府和议会在是否"硬脱欧"的问题上将爆发激烈冲突,甚至引发宪政危机。长期来看,脱欧将恢复议会立法权的完整性,有可能逆转"入欧"带来的政府与议会相对权力的变化,甚至有可能削弱两党制,使权力向议会和小党派倾斜。  相似文献   

7.
中缅关系的转折:1954年——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中缅两国总理互访,不仅确立了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增进了了解,减少了疑虑.1954年的双边往来开启了两国高层直接接触、交流的大门,打破了建交初期双边关系冷淡的局面,两国关系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此后,中缅关系迅速发展,迎来了"胞波"友好时期.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1954年中国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在周边推行睦邻友好外交,而中国政策的这一转变也得到了缅甸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8.
正由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承办,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分论坛"中国浙江地区与韩国友好交流国际学术会议暨崔溥漂海登陆530周年纪念会"2018年5月17~20日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杭州市举行。本次会议以中韩海洋文化与交流为主要议题,以维护中韩两国友好和平环境、促进民间交  相似文献   

9.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韩国言论财团理事长金容述等一行2人于2001年8月29日来访,江蓝生副院长会见了该代表团,并代表我院就共同组织研究项目和学术研讨会、互访与接待、互换资料等问题与该财团签署了双边协议。为了加强相互理解与合作,届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与言论财团在共同组织学术研讨会方面,就有关预算、主题、活动地点以及参与者等方面的具体操作细节,由双方共同组成筹备委员会协商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韩国言论财团将促进双方在职人员的交流,协助双方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2014年7月3日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与韩国总统朴槿惠举行了会谈,确认了韩中两国为"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习主席访问韩国,韩中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尤其双方为共同应对日本歪曲历史问题而进行合作达成了协议,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为了韩中关系更长远的发展,也得考虑朝鲜、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因素。为了韩中两国关系的持久发展,重要的是为朝鲜半岛构建和平与统一的新的蓝图。两国共同领导才是推动南北关系改善、朝鲜半岛统一和东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核心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尽快推进两国政府、两国学者之间的战略合作渠道和有创意性的战略性项目;还必须进行关于韩中历史问题的交流和对话,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沈定昌 《当代韩国》2015,(3):92-105
朴槿惠执政后相继出台"朝鲜半岛信任进程""德累斯顿构想"等对朝政策,对朝鲜采取了"施压·对话"双轨并行的策略,试图通过对话、人道主义支援,与朝鲜重新建立互信。这期间尽管朝韩双方均有改善关系的愿望,恢复了部分交流、经贸合作有所改善,但南北关系时紧时松,基本上处于"紧张状态"。朝鲜半岛问题错综复杂,半岛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南北关系的好坏,必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美国因素、朝核问题、"天安舰事件"与"5·24措施"、人权问题等则是这一时期影响南北关系的主要因素。在朝鲜半岛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影响南北关系的走向。尽管朝鲜半岛涉及众多国家利益,需要多国努力共同解决,但最重要的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要有和解的意愿和改善关系的诚意。也就是说,朝鲜半岛形势变化的关键取决于两个当事国——朝鲜和韩国。2015年是朝鲜半岛光复70周年,也是朝鲜半岛分裂70周年,又恰逢《6·15共同宣言》发表15周年。朝韩双方在纪念《共同宣言》发表15周年的时候,均呼吁对方要履行达成的协议,进行对话、交流,为改善关系创造有利环境。既然朝韩双方均有交流合作的愿望,那么只要有诚意,南北关系就有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日本地方议会一直面临权力有限、效能不彰、民众观感不佳等问题。地方分权改革为地方议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则进一步倒逼议会进行自我革新。议会基本条例是由地方议会制定,对议会基本事务进行规范的地方立法。议会基本条例既是议会改革的重要成果,又为改革擎画出蓝图,提供了法律保障。地方议会依据议会基本条例,不断推动议会改革。  相似文献   

13.
2006年9月7日,以越南外交部杜文白副司长为团长的越南国际关系学院代表团,到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教授以及多位中国社科院专家学者与越方代表就亚太地区安全形势、中越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次区域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双方一致认为,尽管中越之间尚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近年来双边关系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双方强调指出,中越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同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增强互信,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越南国际关系学院代表团访问…  相似文献   

14.
2014年7月3日习近平主席对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通过这次在东北亚安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访韩,韩中两国建立了"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次访韩中,习主席首次提出了韩中关系的"四个坚持"原则。以此为基础,为了在外交和安全领域中实现韩中关系的实质性成熟,双方决定将各种战略对话和高层会谈机制化;在经济领域中决定年内尽早完成韩中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建立包括金融在内的高度经济合作框架。此外,在加强两国未来青年领导人的交流和搞活公共外交合作等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另外,在外交安全领域也给我们留下了韩国和中国为了追求共同利益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互理解的课题。尤其是从韩国和中国的外交均处于发展之中,以及朝鲜半岛问题正在中美关系和东北亚国际关系这个更大的框架内运作这一点出发,两国都需要发展更加灵活、更为积极的韩中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仇朝兵 《美国研究》2015,(2):93-111,7
印尼总统苏西洛在2008年提出的建立美国-印尼"战略伙伴关系"的倡议得到了美方的积极回应。自2009年以来,美国-印尼"全面伙伴关系"在民主与公民社会发展、教育交流、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经贸关系、安全合作、能源合作等领域都取得了具体进展。美国-印尼"全面伙伴关系"的发展有几个特点:重视双方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内容非常广泛、具体,这些具体合作更有助于合作习惯的养成;重视政府层面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层面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重视充分发挥双边合作的战略性影响,等等。美国-印尼全面伙伴关系体现的特点,能够为其他国家处理对外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访韩的意义与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于2006年4月15~19日对韩国进行的正式访问在两国的军事交流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中韩两国军方领导人在本次会谈中讨论了双方共同关心的安全事务,并且就增进两国间的军事交流暨加强合作的方案等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今后两国的军事合作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并将在稳定朝鲜半岛的安全环境及与周边国家开展均衡军事外交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主编前言     
<正>2015年11月举行的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议通过了《苏州纲要》,其明确表示"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同年12月16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暨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揭牌仪式。从此,在"16+1合作"框架下,一个新的智库合作与交流机制和平台建立起来了。在此之前,人们对于"16+1"恐怕也知之甚少。虽然,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可以说是传统友谊深厚,而传统友谊无疑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在长期交往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双方进一步扩大合作的独特优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中韩友好交流事业,推进中韩关系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山东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蓬莱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8月20~23日在蓬莱市共同举办了"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韩国、澳大利亚三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南亚学会、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共同主办的“中巴关系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0月 30日在京举行。中巴友好论坛中方成员 ,中国外交部、中联部、南亚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与会。会议由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二亚部副主任李惠敏主持。中巴友好论坛秘书长、前驻巴大使陆树林介绍了 2 0 0 3年 9月在伊斯兰堡举行的第一次“中巴友好论坛”的情况。他说 ,该论坛的主题是“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巴友谊”。会上中巴双方与会者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如应加强两国在经贸往来、高科技产业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并可以通过学界、政界以及教育…  相似文献   

20.
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以韩国民主自由党第二副秘书长赵富英为团长的韩国民自党工作代表团一行六人于1993年11月9日至14日访问了中国。该团访华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吴学谦会见了代表团,双方就发展两国关系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宾主之间就进一步增进两党、两国友好往来等问题进行了友好交谈。中联部部长李淑铮、副部长朱善卿还分别同民自党工作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