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卫清 《人民论坛》2010,(11):234-235
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改造和高新技术的崛起推动了软件业的飞速发展,同时对软件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浙江省软件岗位和产业发展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应用行业角度对软件人才的培养进行方向细分,并在培养过程中增加相关行业知识,充实软件人才的培养内涵。  相似文献   

2.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7(6):272-273
最近,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按照环境要素管理重新对内部部门进行划分,新成立了尾气处、大气处、固体废物和噪声处、水和自然生态处并开始运转。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原先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一些环境要素,现在却成了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比如汽车尾气、噪声。在10年前,汽车尾气对北京环境污染的“贡献”很小,而现在,汽车尾气几乎和京城成千上万个工厂的“贡献”一样了。过去,人们对噪声的反映不是特别强烈,而目前环保部门接到的近万件投诉中,有60%都是反映噪声污染的。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尾气、噪声这样的新环境要素,环保部门也就无法保护市民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3.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我国"十一五"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省委书记汪啸风指出,《建议》以及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和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贯彻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条主线,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特此,本刊组织了本期的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以推动我省的学习贯彻活动。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集聚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久和 《桂海论丛》2005,21(4):14-17
产业集聚作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动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也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我国已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西部经济发展要与产业集聚相结合,要有新思路。文章从经济学的视野分析了区域产业集聚效应,结合西部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命脉所在,产业重构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后金融危机时代,上虞市将抓住嘉绍跨江大桥开工、杭甬客运专线建设、杭甬运河通航和新上虞港建成、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区  相似文献   

6.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屏障是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面对活力不足、机制不畅、保障不强等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障碍,应善于利用错位竞争、点面联动、创新保障,破解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困局,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树弘 《重庆行政》2007,(1):104-106
出版产业链群是指经营出版产业的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既包括出版产业机构的集聚,也包括出版产业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性服务行业的集聚。产业链群是提升出版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综观国际出版产业发展规律不难发现,出版产业因链群集聚需要的“整合”态势越来越明显。这种“整合”在美国和欧洲已持续多年,其实践表明,出版业对于创业  相似文献   

8.
叶泽林 《世纪行》2014,(1):21-21
<正>在雾霾成为全民公敌的今天,转型发展也越来越成为日益迫切的社会共识。发展如何转型?突破口在哪里?软件服务业"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发展没有产能极限,必须而且必然会成为我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这是其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也是我省在此方面的独特优势所决定的:一是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明显。武汉高校科研院所云集,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前列,软件人才储备充足。  相似文献   

9.
所谓区域开放是指以一定的区域地带为单位,实现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往来的对外开放。区域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实现区域开放也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过程。区域开放有利于整个国家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开放区域经济的振兴和繁荣,为非开放地区提供有益的经验;有利于国家积累对外开放经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形成;区域开放还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实现不同发展目标的要求。区域经济正是通过对外开放与外部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断与其他地区和国家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增长,其主要动力源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轻型加工产业为支柱、块状经济为支撑"的富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性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1.
吴荻 《学习与实践》2012,(10):28-33
产业生态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实中把生态产业园和区域副产品循环网络的构建作为区域产业生态化的优先选择,使其在载体和模式上都存在着诸多的挑战。由此,本文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拉动区域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并提出通过对其运作中关键问题的识别与分析,促进该模式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发展理论与中部崛起的产业集群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友金 《求索》2006,(1):13-16
随着“沿海率先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相继实施和由此释放出来的巨大政策能量,“中部崛起”战略成为人们又一关注的焦点。但中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及其所处的特殊发展机遇与发展环境,决定了“中部崛起”要有新的战略思路。本文试图从区域发展理论的视角,通过对几种主要区域发展理论的分析和比较,结合中部地区的特点,探索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3.
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在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它是指大量的中小企业或小生产者聚集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内部实行专业化、市场化分工,从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结  相似文献   

14.
孙璐 《江苏政协》2013,(10):37-38
<正>溧阳是著名的丝府茶乡,我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年产优质茶叶1961吨,年产值4亿元。溧阳茶叶产业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天目湖白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级天目湖白茶有机产品示范基地"。通过多年的努力,溧阳茶园生产面积逐步扩大,加工设备设施基本能满足现有投产茶园的加工需求,品牌效应得以初步显现,市场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加大扶持"落实不到位。茶叶生产首次  相似文献   

15.
在各类再生资源中,再生金属品种多、价值高、使用范围广,能有效缓解我国金属矿产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因此,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产业区域转移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也是当前我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难题的重要战略支点。综观产业区域转移的四次全球性浪潮,对国内外产业区域转移研究的源起、发展与趋势进行回顾、梳理,可以说,从产业集聚、跨国公司、梯度理论及价值链等四个视角来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研究是当前的主要趋势,这些理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不同侧面,也在各国的政策实践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然而,产业集聚视角、跨国公司视角、梯度理论视角等更主要的是从产业转移的方式、载体、模式等方面来进行的一种事实描述性研究,没有深入探求其内部的机制和根源。而价值链的视角从历史上讲,是产业转移研究传统的延续,但是随着价值链理论从国家间资源禀赋的区域价值链、到产业间边际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再到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价值链的不断深入,到目前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8.
产业重组与区域协调作为彼此独立的两个经济命题,实际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行不合理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合理的区域经济关系,而资产存量的重组又必然会推动区域的协调。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要完善产业政策,切实解决不合理重复建设与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这一宏观背景是促使我们对产业重组、区域协调内在结合进行理论思考的基本出发点。一、产业重组与区域协调内在结合的基础要件(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产业重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存在的基本前提是市场的缺陷。由…  相似文献   

19.
徐美健 《群众》2008,(10):75-76
实施南北挂钩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全省“两个率先”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1年,我们张家港市与宿迁市宿豫区建立了南北挂钩合作关系。双方真诚合作,携手共进,以互利双赢为目标,以产业转移为主线,以开发区联动建设为突破口,我市通过和宿豫区共建开发园区.积极引导和推动有意向外转移、扩张的张家港企业到宿豫投资兴业,  相似文献   

20.
各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市软件和动漫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面临的形势软件产业(包括网络游戏、数字内容和集成电路设计等)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软件产业已经广泛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