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芝和 《人民论坛》2010,(11):116-117
根据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关于"经济人"的阐述,联系我国政府职能,通过分析"社会经济人"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强调政府发挥"社会经济人"功能只是政府职能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职能,是对"经济人"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2.
政府的“经济人”角色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中 《桂海论丛》2004,20(5):78-80
政府机构应当恪守行政管理者、公共服务者与社会援助者的角色,然而,实践中的政府机构却被涂抹上了一层浓厚的"经济人"的色彩.政府的"经济人"角色损害了政府的诚信,危害了政府自身的合法性,它的根源应当予以探究.如何淡化政府的"经济人"角色,以建立诚信政府,更应当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亚当@斯密"经济人"理论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是以国家、企业、个人为载体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其具有主体性和受动性双重属性.因此,对主体性的激发与对受动性的制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即必须不断提高"经济人"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确保主体性的正确发挥.  相似文献   

4.
对“经济人”的自私自利的解读,是不符合亚当·斯密的本意的,而且会误导“经济人”的行为,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对“经济人”的互利互惠解读,才符合亚当·斯密的原意。也只有互利互惠的“经济人”才是理性的“经济人”,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互利互惠是“经济人”的本质,是文明社会的法则。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假设具有两重性,既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也有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看待"经济人"并不是单纯揭露其理论假设对现实状况的偏离,而是也注意到了"经济人"的部分的和暂时的现实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人不断改造趋近于"经济人"式的人性设定,这种人格特质反过来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马克思主义对"经济人"的批判,注重于对"经济人"的现实基础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合理地设想了未来人们新的存在方式及其相应的社会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李刚 《人大研究》2007,3(12):36-38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为前提和基点。人性的假设有很多种,如"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以及"无限人性"  相似文献   

7.
张锋 《人民论坛》2012,(26):138-139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日趋增大,究其原因,人们只强调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异质性,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共生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价值取向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政府是否是“经济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实中的政府或行政机关从应然的和组织的角度来说不是经济人 ,而是公利人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 ,各国政府肯定是经济人 ;从实然的角度来说 ,作为公务员或行政人员的个人则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人 ;作为组织的行政机关则并不总是公利人 ,而是经济人与公利人的性质兼而有之。政府官员是经济人是对客观事实的承认 ,并没有贬低任何政府官员。政府或行政机关表现出来的公利人的性质主要是在外在制度约束之下产生的 ,一旦外控疲软 ,则作为组织的政府或行政机关更易于表现出经济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飞 《长白学刊》2001,1(1):32-34
在“经济人”的基本人性假设前提下,在社会道德“流通”领域,由于“经济人”基于成本——收益计算进行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局限性,这样,在社会激励反复错位的情况下,反德行选择的盛行就会使得道德“流通”中断,社会道德风貌呈现恶性化。因此,要整合道德“流通”中断的现象,必须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制度结构,在这个结构下,德行。是有用的,“经济人”选择德行不仅是善的行为,而且也是“明智”的。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人"遭到伦理学界的质疑和批评之后,罗尔斯又提出了"政治人"的概念。其实,无论是提出经济人的经济学家还是提出政治人的罗尔斯,他们都把人性看成是综合的人性,并且认为经济人或政治人只是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因素),他们只是想从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合乎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经济学说或政治学说。伦理学界纠缠于经济人(从逻辑上说政治人现象也是一样)之具体的人性内容和可能性而对经济人的质疑与批评是一种囿于伦理学传统视野的做法,若要换一种新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经济人、政治人现象的出现乃是现代社会发展向伦理学提出的新的挑战,正确地对待这一现象既会丰富伦理学的人性理论,也会丰富伦理学道德主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强以华 《湖湘论坛》2018,(5):168-176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人"遭到伦理学界的质疑和批评之后,罗尔斯又提出了"政治人"的概念。其实,无论是提出经济人的经济学家还是提出政治人的罗尔斯,他们都把人性看成是综合的人性,并且认为经济人或政治人只是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因素),他们只是想从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合乎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经济学说或政治学说。伦理学界纠缠于经济人(从逻辑上说政治人现象也是一样)之具体的人性内容和可能性而对经济人的质疑与批评是一种囿于伦理学传统视野的做法,若要换一种新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经济人、政治人现象的出现乃是现代社会发展向伦理学提出的新的挑战,正确地对待这一现象既会丰富伦理学的人性理论,也会丰富伦理学道德主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及其合理性,但追随者们的庸俗化发展偏离了这一思想的本意,产生了诸如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和泛经济人等变形.庸俗化的经济人思想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思想本真涵义的歪曲,只有回到亚当·斯密,方能领略经济人思想的真正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经济学之所以钟情于经济人假设,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方法论所致。换句话说,现代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钟情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它在方法论上存在以下两大缺陷:  相似文献   

14.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考量:源流、批判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刚 《求索》2008,(8):35-37
经济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后果的一门学科,“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核心前提。从经济学史方面考量,“经济人”假说经历了纯粹“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等几个阶段。各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抽象与修正,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解释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为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分析的理论支撑。基于传统“经济人”的伦理缺陷.在生态文明时代.提出“生态理性经济人”可能是“经济人”假设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斯密的经济人思想即"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一思想在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转型中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意义。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则弥补了斯密的片面性,从社会历史角度指出工业文明在上升过程中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耗竭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则从逻辑的角度展现"人人为自己,大家会很惨"的结局,这也是对斯密逻辑片面性的一种弥补。只有在总结了经济人思想的正反两面性的基础上,才能树立科学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理性经济人"假设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界、伦理学界论争的焦点,但都没有达成共识。在全新的视角下重新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当前经济和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何清涟女士在她所著的《现代化陷阱》一书中提到了“经济人”理论,也就是凡人无例外地都是“最大限度的财富追求者”的理论。我们姑且按照何女士的“经济人”理论,看看会引申出一些什么内容。一、既然人人都是“经济人”,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参加社会活动,那么,世界上肯定不会有真正的革命党人。正因为“经济人”的本性不改,共产党和它领导下的干部过去没有机会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商品生产的高效率运转和物质财富的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它的"物的依赖性"特征使其实际地消融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作为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人",其发展离不开两种途径:外在的制度伦理规范和内在的道德理想回归。  相似文献   

19.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约束下,干部生存需求的激励效果大为减弱,因此,组织管理者应当将注意力转移到干部的社会需求和成长需要上来,转移到对干部工作的内在利益的激发和满足上来,从而打破"政治人亦即经济人"的魔咒。引入勒维纳斯的"为他责任"论,不仅能帮助干部深化自身对其工作的"内在利益"的理解,还有利于干部正确看待自己与群众之间的伦理关系,从观念上超越"为己责任"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突破政府系统内部阻力,重塑单一制国家权威。然而,以常态化、制度化巡视为主要手段的负向激励,刺激了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的避责动机,促使其采取以"空转"为策略的避责行为。同时,基于多项条件和机制形成的"避责生存赛"进一步导致个体避责行为扩散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空转"现象。要解决该问题,可以从调整激励方向、完善问责制度、培育社会力量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