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振强 《人民论坛》2010,(11):206-207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释。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礼记》丧祭之礼所意涵的"追养继孝"思想可概括为"丧孝"、"祭孝"两层要义。"丧孝"即"服丧尽孝",核心要领就是"事死如生",它意在强调一种"生"与"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仅在于送丧仪式场景之如父母生时那般惟妙惟肖(形式统一性),更在于对双亲的诚敬之情始终不改(内在统一性);"祭孝"即"祭祖尽孝",孝子通过诚心斋戒全身心投入祭祀仪式之中,借助想象力量与逝者产生超时空的情感互动,以此来祭奠祖先,追思往事,内心铭记祖辈德行与教诲,并努力践行使之成为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这种通过丧祭之礼所呈现出来的"追养继孝"思想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它深刻体现着儒家在礼学精神、伦理教化、终极关怀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创造》2007,(4)
4月8日上午,在普洱市体育馆运动中心举行了祭茶祖仪式,祭茶祖仪式分为开道请茶祖、开坛迎茶祖、虔诚祭茶祖、分享吉祥4个程序.请茶祖大道旁,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彝族、瑶族、傣族群众身着礼仪盛装,各执吉祥物,图腾物,载歌载舞,迎接茶祖.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生者为死者举行的葬礼是人生礼仪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历经长期的发展演变,贵州毛南族一直保持自己古老而独特的丧葬传统习俗,其传承性比较稳定.主要包括装棺、开丧、安葬、守孝等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潘怿晗 《前沿》2009,(9):100-103
本文运用象征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盘村在社会变迁大背景下的村落祭社仪式及其象征意义的变迁进行探讨,并从祭社仪式与村落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认为祭社仪式是村落社会结构性变迁的一种文化影像,其内涵与实质是村落社会的变迁,在此过程中,祭社仪式本身也在实践中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6.
《松州》2015,(2)
<正>赤峰殡仪馆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培养职工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服务于民,回报社会。自2011年起,在清明节期间倡导并举办大型免费文明共祭活动,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尚;2013年7月21日,他们还特地为烈士举行了免费骨灰覆盖国旗仪式;2013年9月11日,派出仪仗队员、礼仪人员共30多人免费为松山区大庙镇塔子山54名烈士遗骨迁址集中安葬仪式提供礼仪服务,得到社会各届人士及烈士家属的认可和好评。2014年5月份,全体党员干部自愿捐款12000多元,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11)
布依族民俗仪式主要有图腾崇拜仪式、巫术仪式、生命礼仪和时序仪式四大类,其核心特征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现代化进程中布依人的"乡愁"是他们对流动性和多变性极强的现代生活以及逐渐归零的物理距离表现出的抗拒、叛离与反思,根源是现代化对于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冲击和对其文化个性的同化。留住布依族"乡愁"的根本途径在于围绕传统聚落保护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8.
土家丧俗"撒叶尔嗬"是土家老人去世之后跳的祭祀性舞蹈.俗称"跣丧".撒叶尔嗬这种仪式中至今仍保留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人有生有死,但人们对死亡又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撒叶尔嗬就是土家人为了减少这种恐惧而产生的祭奠活动.仪式活动中植入了大量祀求生育的巫术表演,表现出对生命的狂热追求,追求致极即是崇拜.这种崇拜通过撒叶尔嗬的舞蹈语汇、歌词和歌中衬词以及其禁忌充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离开对现实个体生存价值的卫护和关爱,离开对个体生命精神的激发和张扬,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析纳西族信奉的生命神“肆”,从词义、“肆”与生命和灵魂的关系、“肆”的诸种象征物、“肆”与人生礼仪等方面论证了“肆”的生命神本质,认为“肆”体现了纳西先民对自身生命的崇拜心理和关于生命意识的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11.
由礼的字体构造推出,“礼”表示祭神以致福。而“仪”表示礼节、仪式之意。分析礼仪的定义,说明礼仪是原始社会祭神致富的种种仪式。可见人类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期的礼仪文化就具有了社会的功能,它首先组织、协调了群体的行为乃至活动,培养了秩序性和集体性。可以说,礼仪文化在最初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礼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是原始初民信奉巫术的仪式,也不再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了。语言学家王同亿先生在他编著的《语言大点》中对礼仪下了这样的定义:礼仪:英语etiquette或…  相似文献   

12.
竹米酒,是土家族在生小孩之后举行的一种诞生仪式.一些土家族地方志把这种仪式记为“祝米酒”,其本意是“竹米酒”.竹结米与人生子具有象征意义的隐喻,也是土家族对自然崇拜与灵魂转移的一种解释.引用“象征-解释”理论,通过对湖北省沙洋县三峡土家族村的诞生礼仪的描述和解读,揭示作为生命周期仪式开端的诞生仪礼——竹米酒所承载的意义与象征,并由此指出土家族历来重视男女平等,有别于汉族地区男尊女卑的传统.竹米酒仪式与社会组织单元的接纳、家庭或家族兴旺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傣族祭寨神仪式期间,傣族人物理的现实时空进入宗教的神圣时空,使村寨形成一个封闭的神圣空间。相对于村寨空间,寨神居住的寨神林空间在宗教体验上则更具神圣性。祭寨神仪式空间把佛和寨外排除在外,寨神林把寨内的女性排除在外。村寨内外、寨神林内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充分体现了集体表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8月7日上午,2019年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广场举行开幕式,吸引了来自省内外数万名市民游客共同嬉水狂欢。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嬉水节成为民族融合的欢乐舞台与展现保亭经济、文化、旅游魅力的窗口,也逐渐成为海南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当天上午9时许,古老的祭水仪式开启了欢乐嬉水的序幕。仪式结束后,身着盛装的群众围成方阵,手拉手跳起礼仪舞。随着广场喷泉陆续打开,嬉水狂  相似文献   

15.
城市快讯     
《小康》2017,(11)
<正>北京:【首次实施免费自然葬全部费用4000元由政府买单】3月26日,北京市首次举行“自然葬”骨灰安放仪式,意味着自然葬——这一新的殡葬方式正式推出。这种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民无须付费。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定,采用自然葬方式安放亲人骨灰,市民不用掏一分钱,每份骨灰安葬成本价为4000元,全部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公墓,用于业务办理、购置可降解骨灰容器,提供告别、安葬仪式、日常祭扫、共祭等礼仪和安葬服务。(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18)
正9月6日,"2016当阳关陵庙会暨台湾东龙宫谒祖参香大典"在湖北当阳关陵举行。海峡两岸关氏后裔、信众等共祭关公。当天上午,部分关氏后裔、台湾苗栗参访团及台湾东龙宫、保安宫、福安宫善信共计百余人佩戴绶带,进入关陵正殿。随后,台湾善信按照台湾祭祀礼仪,进行了三跪九叩、行终献礼、诵读祝文等仪式。祭祀仪式结束后,两岸关氏后裔及信众自行祭拜,关陵正殿香气氤氲。同时,舞龙舞狮、花灯剪纸、民间吹打乐等民俗活动在关陵院内上演。  相似文献   

17.
张俊成  陈永红 《求索》2010,(9):249-251
文章试图在分析甲骨、金文诸多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对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以及参照传世文献对殷周时期礿祭的初步考察,得出以下结论:(1)礿祭在商周时期并不是后世礼书中所固定化的春祭或夏祭;(2)殷商时期,商王对祖先行礿祭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3)殷代礿祭还只是停留在"人神交流"的原始宗教层面,尚未发展到周代以后"国之大节"的礼仪高度;(4)礼书中"四时之祭"的说法是战国以后才逐渐固定化、系统化的。  相似文献   

18.
以巫祭为主的祭祀是韩国端午祭的重要内容之一,巫祭中酿神酒的仪式几乎是楚人重要习俗“苞茅缩酒”的翻版,惟楚人独有的祭祀神灵之俗,在韩国江陵却原原本本地保存着。由此可见,古老的楚文化与韩国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起云金 《今日民族》2005,(10):42-43
在每年农历2月初8的大姚昙华“插花节”上有一个重要仪式,祭马樱花。祭台的中央放一棵美丽鲜红的马樱花,树旁蹲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一位头戴法帽,身穿法衣,手拿法器的毕摩端一碗净水,口诵经文,向东西南北中进行祭祀,这个神圣的祭祀仪式,主角就是这个德高望重,口念经文的毕摩。毕摩在昙华彝族人民中有着崇高地位并起着重要作用,现在昙华仅有两位毕摩。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载体。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科技、风俗、礼仪等方面。毕摩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  相似文献   

20.
浅论云南少数民族的丧葬礼仪及其功能伍琼华民族民间的丧葬礼仪是灵魂观念的产物。历史上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对于灵魂观念的主体认识趋势是灵魂永存,人死而灵魂不灭,在他们的概念中,总认为在自然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一个能够赐福或降祸给儿孙后代的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