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文林  张锐 《人民论坛》2010,(11):88-89
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由于具有纠纷化解功能、与民生保障联系密切、能展现开放合作精神而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为进一步优化行政诉讼协调和解机制,应修改《行政诉讼法》、确立协调和解制度,明确自愿合法为协调和解基本原则,合理设置协调和解范围,完善协调和解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要求行政审判要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行政案件协调和解是行政审判领域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实现行政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有效手段之一.行政审判应当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反思传统的行政诉讼不得调解观点,顺应实践,修改立法,建立和完善行政案件协调和解机制.  相似文献   

3.
田宪刚 《前沿》2010,(8):108-110
和解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观,新时期结合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高撤诉率,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必将在审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和解体现了当事人双方对各自权利一定限度的处分,突破了传统理论中行政职权不可处分的绝对性。在行政类型中出现服务行政的背景下,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内在要求,使得行政诉讼和解作为一种行政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5.
张运萍 《前沿》2009,(1):153-155
我国最新的司法解释确立了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并且规定了和解的法律要件,对行政诉讼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和解行为进行正式的法律规制。然而,现行行政诉讼和解制度仍然存在体制上的缺陷,需要构建科学的行政诉讼和解机制以便公正、高效地化解行政纠纷。  相似文献   

6.
刑事和解在西方被称之为“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刑事和解是西方四十多年来刑事司法领域的一种改革尝试,在我国,刑事和解方兴未艾,各地司法机关都在积极探索着这一新的制度。刑事和解工作中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谈一点粗浅看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8,(22)
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作为重要的依法行政监督制约机制,一内一外,互相配合,是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保障机制。其中,行政诉讼是来自行政机关外部的司法机关对行政的监督机制,对依法行政有更大的推进价值。近年来,江苏的行政诉讼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一是案件增量渐趋稳定。相较于2015年行政诉讼受案量的"井喷",2016年全省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有13617件,同比下降9.64%;2017年有15025件,同比增长10.34%。二是案件管辖渐趋集中。为了更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速裁机制是指人民法院审理事实清楚、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行政案件而采行的简化诉讼程序、快审快结的一种新兴诉讼程序。因其具有适用范围限定性、价值目标效率性、诉讼程序灵活性等特征,使之能够发挥加速繁简分流,高效化解行政争议的功效。当前,该机制出现制度供给不足、各地实践不一、制度设计粗糙等问题,在保障当事人基本程序权利的前提下,应从明确基本原则,强化试点改革、充实立法基础、优化制度设计等方面构建科学完备、灵活高效的行政诉讼速裁机制。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撤诉规定),之后发出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通过认真执行撤诉规定,积极探索协调解决行政争议的新机制,提倡和鼓励双方当事人通过合意协商,在妥善解决争议的基础上通过撤诉的方式结案。撤诉规定解决了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协调机制的尴尬处境了吗?目前立法框架下如何规范、规制行政诉讼协调机制?本文拟对撤诉规定进行理论整理,以期能对行政诉讼协调机制的探索提供更多的规制与规范,促进行政诉讼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杜云 《公民导刊》2013,(8):45-45
<正>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笔者认为,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不妥,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相违背,也与行政诉讼的功能与作用不完全相符。某县公安局对王某等人的治安处罚决定属具体行政行为,这个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不能以"和解"来断定,必须经过法院审查,要么合法,要么不合法,没有和解的余地!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被平民百姓称为“民告官”,它是通过对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解决老百姓和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争议。但在实践中发现,行政争议又往往与民事争议交织在一起。如何解决这类案件,需要法官们有高超的司法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12.
陈蔚 《群众》2006,(9):47-48
马克思曾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现实来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实际是利益的驱动问题;一个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构建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整体协调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利益关系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正>法院提出以和解方式解决行政诉讼案件有法律依据,且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观。笔者认为,法院可以采用和解方式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该条规定,赋予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和解等方式协调处理行政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14.
<正>虽然法律规定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和解"不同于"调解"。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好"度",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争议未尝不可。"和解"不同于"调解"。"和解"是指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也指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自行解决争议的一  相似文献   

15.
某县法院在审理王某等四人诉县公安局撤销对其治安处罚决定的行政诉讼过程中,法院主动告知原被告双方可以和解。有人认为,法院积极运用协调、和解方式化解行政争议,促进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相互理解沟通,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与行政诉讼的功能和作用不符,且法律明确规定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诉讼案件台适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从全国范围来看,行政诉讼撤诉率极高,这与法院大量运用和解方式处理行政诉讼案件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笔者认为,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诉讼案件很有必要。行政诉讼案件中和解不等于调解。根据诉讼理论,调解与和解是两种不同的制度。调解主要是民事诉讼中的制度,是在法院主导下,当事人双方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解决纠纷的活动。法官主宰、控制和支配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导刊》2013,(8):44-44
<正>某县法院在审理王某等四人诉县公安局撤销对其治安处罚决定的行政诉讼过程中,法院主动告知原被告双方可以和解。有人认为,法院积极运用协调、和解方式化解行政争议,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与行政诉讼的功能和作用不符。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8.
张正河 《人民论坛》2012,(25):64-65
2012年国家继续在河南等6个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价收购政策,时间从5月21日至9月30日止。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201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发改经贸〔2012〕1494号)规定,中储粮仍是今年执  相似文献   

19.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燕 《新东方》2006,(2):4-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我党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化解利益矛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利益协调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它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最终根源。利益协调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一旦社会利益关系严重扭曲,社…  相似文献   

20.
葛维琦 《前进》2007,(1):38-39
目前,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逐渐从“经济优先”转向“协调发展”。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因此,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机制成为当前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一、我省发展态势的基本特征目前,我省经济、生态(资源和环境)、社会发展态势基本可归纳出四大特征:一是我省长期沿续矿产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目前采掘业处于成熟期,主导产业结构老化、效益低下问题凸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省出现就业人口转移背离工业化发展规律的复归现象,区域经济发展陷入相对衰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