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术槐 《人民论坛》2010,(2):100-101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家雷铁崖的《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之根据》一文,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倾心革命、倡言共和的思想主张。作者坚信当时中国不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应走民主共和道路。这一主张符合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流,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艺 《当代广西》2011,(20):25-26
一百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科学”作为一个口号,曾经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响彻云霄,在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深入人心。它是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简明地概括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要求:在法国,这个口号意味着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理想,思想上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批判封建神学和宗教迷误;在中国,这个口号曾被尊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同样意味着反  相似文献   

4.
李丹  张海鹏  刘金玉 《传承》2006,(11):34-35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在实现民主进程方面,有急进与缓进之别。梁启超根据中国过渡时代的情况,强调新旧政体转换过程中必须要有过渡阶段,即“开明专制”阶段。“开明专制”思想是对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步的可贵探索,它弥补了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之不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执信(1885—1920)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重要的革命活动家和杰出的理论家。在他的理论著述中,有众多的篇章论述了关于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当时国内鲜有的见解和主张。但是,过去我们对朱执信军事思想的重视和研究都很不够。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正。朱执信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的战争观。朱执信虽然从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就积极从事武装斗争,但对于战争问题形成理性认识,则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是他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初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出现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行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是分不开的,它是孙中山探索救国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主权国家意义巨大。在来源上,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其思想基础是我国古代的儒家道统学说,同时也吸收了近代的自由平等精神,借鉴了西方流行的"一族一国"的建国主张。在内容上,它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任务,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首要目标,反对消除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期望在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初期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大汉族主义的局限性,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所以后来转向更为符合现实情况的五族共和论和后期的中华民族思想,促进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肖飞  申群喜 《湖湘论坛》2005,18(3):29-30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博采中西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创立“三民主义”学说,极力追求民主政治,精心设计了以“五权宪法”为核心的民主共和宪政体制图式,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现代化思想主张,并着手进行一系列宪政体制创新的尝试,为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与实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族共和"思想包括共和政体下"国家之统一"、"民族之统一"和民族(种族)平等三重含义.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对"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表述来自此前"共和统一会"对"统一"的解释.由于辛亥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认为国内的种族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问题均已解决,因此,"五族共和"思想表现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同化,通过民族同化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伍绍芳 《传承》2013,(5):46-47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陈独秀主张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级,即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经过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种理论就被称之为"二次革命论"。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进行比较,以期找到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伍绍芳 《传承》2013,(7):46-47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陈独秀主张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级,即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经过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种理论就被称之为"二次革命论"。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进行比较,以期找到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杨军 《政协天地》2010,(7):54-55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两人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在孙中山先生从事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历程中,曾受到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华侨是革命之母”,这里就包括当时侨居在新加坡的陈嘉庚。  相似文献   

12.
刘刚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22-124
孙中山作为我国20世纪重要的历史伟人,针对中国当时的国情,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利用外资等主张,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现代化财政思想特征。孙中山财政思想具有先进性与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局限,其思想对中国现代财政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民主法治思想的先行者,他的法治思想吸取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并在考试权、监督权等方面做出了重大改进,不仅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影响深远,而且也是中国人权法治观念的一次伟大启蒙。  相似文献   

14.
尽管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中国的民族认同诉求问题却是辛亥革命要解决的重要的历史遗留问题。辛亥革命之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令人深思的是,其最大的成功却在于对明清易代的遗留问题做出了完满的解答,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多民族共和的国家体制构建问题,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这是晚清对晚明作出的跨越时空的回应,是辛亥革命民族认同诉求的巧妙转轨。  相似文献   

15.
<正>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并在政治思想和革命精神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孙中山的一生是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者的一生,孙中山的爱国斗争,具有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他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吗?胡松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17.
刘丁东  陈融冰 《桂海论丛》2009,25(4):112-115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主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主革命力量的产生和壮大,从而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提倡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16,(5)
正20世纪初年的中国,政派林立,政争跌宕,政局动荡。在德国殖民统治之下的青岛无法游离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环境。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人民群众不甘沉沦,开展了英勇的爱国斗争。这期间,民主革命发展迅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青岛激起了思想波澜和斗争风潮,青岛也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踪迹,他们通过办学培养人才,宣传民主思想,组织武装斗争。辛亥革  相似文献   

19.
本期导读     
《春秋》2016,(5)
正今年11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本刊特推出纪念专栏。《孙中山的山东革命军事战略》叙述了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历次革命斗争阶段,对山东这一重要战略地区的军事谋划。《孙中山与青岛的民主革命斗争》叙述了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青岛激起的思想波澜和斗争风  相似文献   

20.
“第三条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部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和前途选择的主张。它在我国现代史上长期存在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的反蒋声中发展到第一个高潮,并于抗战胜利后达到顶峰。其实质就是中国应该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然而,以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为标志宣告了“第三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也只是幻想,从反面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