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吴晓蓉 《人民论坛》2010,(12):192-193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康有为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其哲学思想具有局限性。但是,康有为在进行哲学思想的创作中,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并进行改造、选择和批判的学术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的历史哲学思想不仅包括其独树一帜的公羊三世说和大同社会的历史理想 ,也具有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共性思想即历史变易论和古今之辨的历史发展观 ,其历史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康有为思维体系中的主流思想内衍生出的历史哲学成份 ,分析康有为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内容、特色和历史地位 ,并试图以此为一侧面展示出中国近代历史哲学思想的变易进化性、鲜明时代性、中西融合性和继承发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军事思想史的研究领域里,世界军事名著《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哲学思想,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所谓的“克劳塞维茨复兴时期”,在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法国、美国和苏联等国竞相发表了不少有关克劳塞维茨军事哲学思想的文章和著作。我国学术界近年也对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哲学思想进行了一些探讨。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的《大同书》在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建立了一个超越于现世的乌托邦。大同世界的建立是康有为精心融汇三世说和西方的政治思想的结果。在康有为看来,它并非是不可实现的空想,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大同世界的意义在于它的确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制度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林士俊 《前沿》2010,(7):116-119
康有为的边政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官制议》之中。在论述中央官制改革时,康有为结合当时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和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对边疆治理进行了详细地勾画,提出了区域治理和边疆地区自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进化论理论是在东传科学背景下,向西方探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做出的最有价值的选择。康氏进化论思想主要源自于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和西方进化论思想。康有为进化论理论是其维新变法理论的旗帜,是对今文经学核心思想"公羊三世"说的发挥和升华,并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成为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奋起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其复杂多变、派系林立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的,我们不可只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忽视产生和培育它的土壤——哲学思想。因为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是一个统一的结构。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哲学思想中渐渐荫现出一个分支——科学哲学。这个哲学分文直接以近代的科学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科学认识的  相似文献   

8.
曹发军 《求索》2008,(4):115-117
十九世纪末,“以太”概念开始纳入中国近代哲学家的视阈,他们纷纷对其做出解读。康有为把“以太”说成“仁”;严复把“以太”说成“气”;章太炎把“以太”说成“阿屯”;孙中山把“以太”翻译成“太极”。中国近代的哲学家直接把“以太”这个原始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这折射出中国近代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差距。这个差距体现在各自的哲学思维方式上,根源于中西方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陈金波 《求索》2012,(11):199-201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又重新兴起了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的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新左派运动",由此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步入鼎盛时期,并形成了诸多思想流派,由此萌生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整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主要蕴含以下基本论断:社会教育乃为社会再生产的工具、教育旨在培养知识工人、教育变革旨在推动公共教育普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思想虽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理论相距甚远,但其教育哲学理论积淀为我国教育理论发展和社会教育实践提供了借鉴,为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和谐城邦"理论是西方"和合"文化的哲学根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先秦时期的"小康"到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今天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哲学思想都成了各大社会学说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沃壤。中华民族注重用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主张和衰共济,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寻社会和谐、构建和谐政治关系的历史。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社会利益不均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的构建,为此,坚持"人和"理念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利益整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与正义将成为"和合"文化的现代诠译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汪轩宇 《传承》2013,(6):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牛利新 《前沿》2013,(18):59-60
艺术教学中有很多思想受哲学观念的影响,比如中国哲学思想中整体意识,以及西方哲学观念中的主体性思想及实践性思想等,都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声乐教育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持。本文主要就声乐教育与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我国哲学思想及西方哲学思想在声乐教育中的使用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声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八月初三夜,到袁世凯的住所劝他发动军事政变,是维新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此事,有袁世凯、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记载,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称对话在袁世凯和谭嗣同间进行。近年来发现的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提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到袁世凯处去密谈,而且谈话的主角是康有为。对于此点,有论者认为毕永年的记载,形成于他与康有为交恶以后,叙述中通篇对康有为持贬斥态度,“将夜说袁世凯的举动也归咎于康有为一人,而将亲自往说袁世凯的谭嗣同说成是反对康有为意见的”①。但谭嗣同是一个人到袁世凯的寓所去游说袁世凯的吗…  相似文献   

14.
汪轩宇 《传承》2013,(4):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纪文哲 《人民论坛》2012,(2):145-147
国内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创新性不足。但近年来,众多学者运用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国内的旅游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在旅游人类学的本土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与现代西方旅游人类学结合起来,重塑中国旅游人类学的哲学根基,是旅游人类学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与康有为分别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关系较为特别.陈独秀早年曾深受康有为的影响,但在五四时期他却对康有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陈独秀眼里,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是先觉之士,戊戌变法后则开历史倒车,是顽固的复辟派.陈独秀的这种解读既有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7.
文心 《传承》2006,(3):38-39
天足运动最早抨击中国妇女缠足习俗的是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他们不仅在教会和西方商人所控制的报刊上批评妇女缠足,同时还发起组织了“不缠足会”或“天足会”这样的团体。直到20世纪初,“天足会”始终是不缠足运动的主力。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运动,把“不缠足”作为妇女解放的突破口之一。早在1883年,康有为就在自己的家乡广东南海发起一个“不缠足会”,主张妇女不缠足。一时间,“不缠足”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但在当时封建传统势力过于强大的社会,有的妇女为放足献出了生命。江苏沭阳一个姓徐的富户人家,视子媳倡…  相似文献   

18.
自然观是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来引起人们诸多争议的问题,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支持者有之,但批评也不少。本文主要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为文本,揭示恩格斯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追问“自然辩证法”概念的由来,深入分析施密特对恩格斯自然观所作的批评。  相似文献   

19.
葛兰西的法哲学思想与其实践哲学、霸权理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效果历史。其法哲学思想对于现代法律的合法性基础、自然法与实证法之争、公法与私法之间的关系等法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哈贝马斯法哲学已然成为当代西方法哲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理论进路的语境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源头之一的葛兰西的法哲学理应得到重构性梳理。  相似文献   

20.
赵少峰  陈德正 《前沿》2012,(9):188-191
晚清中外文化交汇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版的历史期刊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古典史学的内容。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一批史学家及其著作被介绍过来,对宋恕、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传教士将古典史学译介过来,是为了证明西方也有可以和中国相媲美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探讨古典史学译介的原因和内容,是认识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