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的中美关系主要有如下特点,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第一个特点是,中美关系受到两大类问题的驱动。首先是冷战后的一些标志性事件,主要包括2010年美国开始推进和落实的"再平衡战略"、2013年11月的乌克兰事件和现在的伊斯兰国事件。这些事件都对中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次,中美关系受到四种问题的影响:一是安全问题,如网络安全;二是军事问题,如抵近侦察和中国五位军官被美方起诉;三是政治问题,如新疆分裂主义、香港"占中"事件;四  相似文献   

2.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1,16(4):11-15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德国政府在内政、外交及军事等方面的反应,并对"9·11"事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德国的近期影响作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急转直下."9·11"事件使得世人的目光集中到全球反恐怖主义上来,美国也大肆利用此次事件,乘机强化了其军事恫吓力量,积极推行各项单边主义政策."9·11"事件后,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显得更加突出,美国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单极世界的步子将加快,单边主义政策更加一意孤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出乎意料地促成了俄美欧关系的靠近,但它们都抱有不同的目的,俄罗斯经济发展需要美欧的支持,所以,"9·11"事件正好成为俄与美欧改善关系的契机,欧洲希望借此机会,建立一个"完整"的欧洲,美国则从反恐需要出发,认为没有俄罗斯的支持,反恐战争是难以取胜的,所以,基于各自战略的考虑,俄美欧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的发生与美国在冷战后所采取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在全球化发展且使世界贫富加重的情况下,美国仍以冷战思维,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特别是在巴以冲突中,一味采取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9·11事件"不仅给美国经济而且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宁 《当代亚太》2004,(1):11-15
与美国结盟是澳大利亚对美关系的基础,也是其对外战略的支柱.澳美关系是不对称的主导与依附的关系.澳大利亚与美结盟的政策使不少亚太国家对其"融入亚洲"的政策表示怀疑.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美国发生九一一事件之后,美澳联盟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更令许多亚太国家对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不安有加,使澳大利亚和亚太国家之间难以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后东盟反恐合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雪峰 《东南亚研究》2003,(3):23-25,32
"9·11"事件后,为了配合美国在全球反恐的战略需要,以及出于东盟自身反恐和寻求安全的需要出发,东盟成员国之间,东盟与美、中、澳等大国之间,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恐合作.但由于受到宗教、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东盟联合反恐成效不明显.本文主要分析"9·11"事件后美国与东盟反恐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拉森"号事件是美国对华南海举措的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中美南海正面博弈局面的形成,此后中美关系不断恶化。该事件起因于美国反对中国南沙岛礁建设,经过5个多月美国国内政治博弈才最终付诸实施。该事件初步完成了美国对华强硬南海政策的内部整合,威胁并逐步动摇了中美关系大体稳定的基础。该事件之后,美国在支持第三方同中国在南海对抗上更倾向于采取武力威慑举措;而对华武力威慑举措往往难以奏效,美国国内强硬派便寻求重新设定中美关系以扭转局面;由于中美南海正面博弈和美国大选时间上耦合,美国国内关于中美关系需要重新设定的呼声增强。这些趋势已经为中美关系发展进程大体证实。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提升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双方达成设立新的俄--北联合理事会及"北约20"机制的协定.对于俄罗斯来说,与北约关系的接近不仅可以阻止北约第二轮东扩的推进,还有可能通过发展与北约的关系来达到融入欧洲从而融入世界的目的."9·11"事件后,北约东扩将继续向前推进,目标是中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但未来北约东扩的推进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发生的"岁月号沉船事件"(简称"岁月号事件"),在韩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韩国市民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谴责韩国政府的腐败行为及消极的处理态度。而曾在20世纪民主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韩国文学界人士也针对"岁月号事件"做出了强烈回应。本文通过介绍"岁月号事件"给当时的韩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引出了韩国文学界对此次事件做出的即刻反应,着重考察了2014年韩国几大代表性文学期刊、文人组织对"岁月号事件"的讨论视角、讨论方式等。通过该考察,验证了韩国当代文学的社会参与意识及其浓厚的政治色彩,最后分析了形成韩国当代文学这一特征的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11.
传媒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韩国被中国媒体频频报道"申遗"事件,引发了中国民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笔者发现,这些"申遗"事件有部分是因中国媒体对他国信息误读所致。本文以"韩国端午申遗"和"韩国暖炕申遗"两事件为例,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分析其中的文化误读现象。笔者认为,引发这两次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媒体在对韩国信息进行解读时,产生了无意识的文化误读。受众在解读作者重新编码后的信息时带进了个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最终引起受众在行为上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大为 《新民周刊》2012,(15):62-65
"黄穗事件"一波三折,其真相到底是什么?究竟谁该为这一事件埋单?近日,已经退役、消失3年的湖南籍羽毛球世界冠军黄穗重新回到人们视野,并在中国体坛掀起了一场"叛逃"风波。从最开始湖南乒羽中心策划的"被失踪",到后来滋生的"领空饷",再到日前黄穗本人在微博上的强力反击,"黄穗事件"一波三折,其真相到底是什么?究竟谁该为这...  相似文献   

13.
<正>西安陕西宋庆龄基金会下属的两所幼儿园为提高幼儿出勤率,增加幼儿园的收入,在过去的五年里,擅自购买处方药"病毒灵",不定期地安排工作人员给幼儿服用。事件曝光后,当地已将两家幼儿园园长和保健医生等3人依法刑拘。随后,吉林、湖北等地也相继发生幼儿园私自给幼儿服药事件。针对类似事件,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联合发出通报,要求各地立即组织力量开展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健康服务管理的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行政  相似文献   

14.
以"先锋"闻名的作家洪峰,继"乞讨事件"后,再以"被群殴"而进入公众视野。这一非写作本身的"作家事件",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是村支书吕昌贵仗势欺人,还是租金矛盾引发的邻里纠纷的大爆发?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曲折和隐情?  相似文献   

15.
日语自他动词是日语语法中的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汉语的两用动词和日语的对应自他动词的使用方法上。在表示"动作—结果"这一意义时,汉语通过两用动词与其宾语的顺序来表示;而日语却要使用两个具有对立概念的对应自他动词来表示。两者既有对应关系,又极为相似,因此使用时常常出现误用现象。通过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及文化心理方面对其进行探析,发现两者不同的使用倾向及日语对应自他动词使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很多网友看来,"逗鹅冤"事件疑点重重。2020年流行语:"逗鹅冤"。音同窦娥冤,是网友由腾讯被诈骗事件而创造的新词。事件起源于2020年6月30日至7月1日,腾讯公司状告老干妈拖欠广告费后,后经警方查明发现是3人伪造证件诈骗腾讯公司,腾讯公司居然被3个江湖骗子骗了1642万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东路事件前,中东铁路及其沿线地域的"地方化"历程与空间上的动态伸缩,使人们逐步形成了"地方"意象和"地方中心主义"观念。其"地方性"表现在"地方"的去政治化、区域经济中心地位和社会秩序主导力量等方面的特征。"地方性"视角下的中东路事件,打破了人们既往的"地方意象",降低了中东铁路及其沿线地域的经济关联与辐射作用,主导地方社会秩序的力量被严重削弱,客观上,起到了去地方性的作用。然而,当时中国一方去殖民地化的努力归于失败,国家主体性在"地方"的创设未能达成,造成了中国政府在"地方"的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和经济权力全部被弱化,并且给中东铁路及其沿线地域造成了极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事件后"地方"的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社会秩序动荡,民众生活陷入困境;苏联的军事进犯,伤害了中苏两国民众的情感,文化交流被阻断,其商业倾销政策阻碍了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以铁路经济为中心的地方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菲围绕南海主权争议不断,尤其是"黄岩岛对峙事件"和"台湾渔民被射杀事件"严重影响了中菲关系,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菲律宾加强海洋管理和海洋执法管理的事实。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上演,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本文试图对菲律宾的海洋管理政策、海洋立法、海洋执法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研究、评析,并期望对我国加强海洋管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吴海 《新民周刊》2012,(24):44-45
奥姆真理教最后三名要犯的到案,让人们看到了这一"世纪大案"完结的曙光。一场马拉松式的世纪追捕终于落下帷幕。1995年3月20日,日本邪教奥姆真理教将自造的"沙林"毒气,投放在东京地铁的车厢里,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以"9·11事件"为例的国际恐怖主义对纽约、美国以至世界经济所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深刻影响,并透过这个分析,认识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和反恐斗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