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李广义 《前沿》2011,(13):173-176
寻求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双赢"路径,已成为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桂西北河池市地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系统非常脆弱,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伦理—经济—生态"范式遵循了一定的生态伦理原则,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较好方式,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覃元理  陈文斌  刘经纬 《前沿》2010,(7):172-175
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而发轫并迅速发展的生态思潮,使现代伦理历史地走向生态,实现了现代伦理的巨大创新。走向生态的伦理即生态伦理,是现代伦理的一次跨越和提升,更是对传统伦理的批判和超越,实现了伦理对象上的拓展、伦理内容上的丰富、伦理价值上的重构、伦理规范上的充实以及伦理评价上的转向,标志着现代伦理发展进入了带有生态印记的新阶段。努力推进生态伦理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伦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必不可少的道德支撑。工业文明时代的现代性消费伦理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消费领域中的体现,由它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超越现代性消费伦理,倡导生态消费伦理,将会引导人类走向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保华 《理论月刊》2004,(12):99-100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为生态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法律规范提供伦理支撑;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有利于扫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5.
肖祥 《桂海论丛》2012,(4):65-68
发展伦理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指导和内在动力,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发展伦理视域下区域生态文明共享作为一个伦理价值追求与利益博弈的过程,必须遵循人本原则、包容性原则、公平合理原则、适度原则、互利共生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林建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26-27,34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出发,指出目前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生态伦理建设、生态经济建设以及生态治理建设三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光文 《前沿》2002,3(11):127-129
本文通过对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代内公平的阐释及分析 ,说明了生态伦理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代际公平从生态伦理中独立出来的必要性 ,提出了代际伦理的构建问题 ,强调了代内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揭示了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代内公平观念的缺失 ,最后指明了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与代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球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是西方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直接后果。现代掠夺性伦理的破灭也正是后现代生态伦理建设的开始,建设性后现代"返魅"的生态伦理观向现代机械论的世界观发出挑战,其首要武器是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直接影响着绿色革命、深层生态运动和生态女权主义的发展,包含着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基于反思思维方式的价值性认知和评价体系,其着眼点是现代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的"转移改造"效应及其建于其上的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理性对传统的自然主义的一种替代和覆盖。当前,生态文化是较为关键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两元对立统一的范畴,即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关系的优化,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下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解困的需要,分析生态文化建设背后的哲学、伦理根源,从而确立科学、全面而深刻的治理发展视野和极富实操性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道德教育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强调要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要求人们承认和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这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伦理观念的支撑。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当前需要大力推进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公正之于生态文明,既在于社会整体公正和生态文明的价值,又在于公正本身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在于公正是其内蕴价值和现实价值追求,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展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公正的实践在于:一是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彰显公正价值;二是清理完善不公正的制度体系以实现对生态领域公正缺失现象和问题的矫正。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工业文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它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西部作为我国生态脆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笔者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为切入点,提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剖析其成因,认为:1、"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是形成"困境"的价值观根源;2、"唯GDP论"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形成"困境"的制度性根源;3、关于西部地区战略性生态功能的滞后定位则是形成"困境"的历史性根源。以期为破解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探寻有效策略和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模式,以生态伦理为其思想活水源头,贵州少数民族生态伦理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对自然的亲情与伙伴意识、知恩图报意识.以及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智慧必将给"生态贵州"的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无限想象的思想空间,必将随时代的演进而体现出巨大的精神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肖丽萍 《求索》2013,(5):119-121
元代初年,白族先民迁入湘西.与当地各族人民融洽相处,形成了和谐的民族关系。从伦理学的角度反恩其择地定居的生态的与社会的伦理标准,剖析其真诚迁入与当地各族人民热忱接纳的伦理对接,以及以和为先、宽容宽厚的道德准则等道德因素,对于当今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民族道德教育、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滕兆梅 《前沿》2010,(17):155-15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体现了新的价值转向,促使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本文通过具体阐述马克思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出在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通过具体的举措以取得更好更快的进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与自然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设和谐世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侗族的传统古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民间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等方面。侗族的古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保习俗,体现了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大智慧。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的生态保护。探析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从更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化场域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生态伦理思想只有与文化场域契合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发展。西方生态伦理建设进程中成功地利用了以宗教为特质的文化场域,使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推动了西方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生态伦理建设因简单套用西方的话语体系,难以与中国文化场域对接,导致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在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受阻。中国文化场域的核心要素是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伦理建设必须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实现对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张微  董玉宽 《前沿》2013,(8):100-102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五位一体"国家建设布局中,由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加强公民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体现,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态主义思潮围绕如何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找寻人的真实需要与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生物多样性伦理和建构保证生物安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其价值和意义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树立人类与自然有机联系的生态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倡导生态法律法规和生态道德价值观建设并重的生态治理观和生态文明建设观,并在科技创新和科技生态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