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张祜的诗歌内容丰富,广泛反映了唐代的社会民俗、节日民俗、游乐民俗和经济民俗,几乎涉及到现代民俗学的各个方面,生动展示了唐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体现出唐代独有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关于节日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承载体,特别是道德文明是个承载体。它通过“化礼成俗”体现了从形式到内容,从精神到物质的辩证关系,充满了辩证法。“礼”是什么呢?尽管人们对它的解释很多,有人从它的功能方面,有人从它的内容方面,有人从它的形式方面,纷纷下定义,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理解为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或者人类精明文明的表现和准则,应该是多数人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反映民俗民风,包含优秀道德和价值观念,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方面有着积极意义。然而,随着西方节日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数千年的传统节日文化式微凸显,我们必须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重建我国的节日文化。  相似文献   

4.
公序良俗原则由于其不确定性,历来备受争议。近年来兴起的人奶交易又引发了对公序良俗原则的探讨,对公序良俗的反思有利于充实该原则框架体系,完善其实践运用功能。文章试图通过对公序良俗概念及司法适用的法理分析,结合现实条件对人奶交易的公序良俗规范提出有益建议,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5.
鼓舞在湘西苗族人们心目中特别神圣。鼓舞不仅具有节庆、祭拜祖先、民俗仪式、文化活动、娱乐等表现功能,更具有历史记忆、文化自我展示和民族认同的象征意义。然而,鼓舞这一内涵丰富的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里急剧萎缩,急需加强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节日”传统,“节日”折射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释放着人们对喜庆、轻松、休闲的理想追求。“节日”更多的是表达出了一种文化现象,传统的节日总是和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春节、端午、中秋和外国的圣诞、感恩、复活节,莫不如此,而且每个节日背后,往往有一段脍炙人口、流传于世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都有着它悠远而深刻的人文背景,并与丰富的民俗积淀成节日的文  相似文献   

7.
风俗习惯作为各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呈现者,在民族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婚俗、成人礼等,而年节习俗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笔者将以恩施小茅坡营苗族村寨为例,分析年俗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法对动机的考察,是基于私法自治与社会利益衡平的考虑。动机违反公序良俗时,基于该动机做出的法律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首先应看其是否展示于外,若展示于外,再分辨其是否以条件的形式负载于法律行为之上;若未展示于外,则再分辨相对人是否已经知悉该动机。基于违法动机的法律行为被确定以后,其效力有无效和可撤销两种情况。基于违法动机之给付,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返还规则。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济南文化悠久,民俗更是丰富多彩。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传统民俗逐渐淡出了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对国外节日以及西方文化的推崇。因此,深度挖掘、大力推广济南的特有民俗,将民俗品牌化思路进行凝练和提升,对于建设"天下泉城"文化品牌、树立本土文化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为客家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中国社会史等学科的研究开创了广阔的天地,而客家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客家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客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广东梅州客家民俗节日淡漠化现象不可忽视,衰退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与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冲击和活动运作模式制约及缺乏地方特色有关。因此,要从“办节”机制、思路,传承与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去思考,从而使梅州客家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真正得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样式的复合模式,具有对社会生活的制衡与调控功能。因而,制导与净化社会风尚需要辨风正俗。通过辨风正俗净化社会风尚,树立民族正气、推广文明新风,是制导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辨风正俗与民俗改革,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谈到,“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俗学的概念形成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此之前我国虽然有很多专著都在阐述这一学术范畴,然却鲜有人将民与俗联系在一起来阐述文化现象。本文,笔者尝试从此挖掘出其内隐的精神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几年两岸关系发生的积极变化,闽台民间信仰交流呈现出新态势,民间信俗文化的交流也日趋活跃,其意义和作用日益凸现,出现了若干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位于有"中华文明摇篮"之称的黄河流域,历史悠久绵长。除了拥有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外,还有其独属的民俗节庆日。这些传统节庆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邃悠远。发掘河北地方节庆日的文化价值,分析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河北民俗节日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文化,还有民俗,除了精英文化之外,有民俗。中央制定的《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意见》第一次吸收了利用节假日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这次《中其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把节日列了一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了直接援引公序良俗原则判定合同无效的案例,这些案例增强了公序良俗可适用性,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案标准。关于如何适用公序良俗认定合同效力应该明确三点,第一,明确《民法通则》第七条、《合同法》第七条和第五十二条第四项的适用关系;第二,限制法官在该类案件中的自由裁量权;第三,对有关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进行类型化。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是外界了解该地域文化的窗口,也是该地域文化展示自身风采的平台。从辽宁的民俗入手,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辽宁地域文化的基本风貌。辽宁民俗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共同性、多元性、包容性和时尚性。  相似文献   

19.
在司法领域中,由于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所以往往出现相同的案件、不同的判决的尴尬局面。文章对比分析了泸州遗赠案、杭州遗赠案,均得出支持法院判决的结论,并且文章通过透视遗赠案希望有助于探寻公序良俗原则适用时的具体判断标准,缓解涉及公序良俗原则案件的不稳定性,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相似文献   

20.
当传统节日遭遇"洋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趋于淡化,而城市青年一代对"洋节"--外来节日却情有独钟.传统节日中渗透的"狂欢化"民俗精神是中外节日共同的文化旨趣,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落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