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头脑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日常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从阅读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个人精神的发育。从阅读对于日常工作来说,其指导作用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3.
白岩松 《党课》2020,(4):104-105
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关于读书的公益广告,这几年一直在做读书的推广,我总纳闷,你见过国际上把哪个日子定为“吃饭日”吗?没有。既然国际没有吃饭日,那为什么要设一个读书日呢?对于人们的身体来说,不吃饭活不下去,但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不读书难道不也是跟不吃饭一样活不下去的一件事吗?为什么我们已经堕落到了要全社会去推广“阅读”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青少年学生“早恋”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纷纷发表言论和文章,指出了“早恋”的危害性,向青少年学生发出了箴告。同时,也提醒家长、教师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量防止和减少“早恋”现象。但是,从一些学校的情况反映来看,青少年学生“早恋”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着“增多”和“升级”的势头。若要反思一下原因,笔者以为,除了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弱点以外,这与我们教育工作上的失误亦有很大的关系。一些人认识偏颇,好象戴着“有色眼镜”,一看到青少年学生男女两人单独相处,就大惊小怪,认为不正常,从而说长道短,议论纷纷,流言蜚语,不胫而走。书信说成情书,郊游理解为赴密约,把微笑说成“怀春取悦”,甚至把相互看一眼也说成“暗送秋波”。似乎青少年男女学生之间除了恋情之外,就没有  相似文献   

5.
人世间的书,多如恒河沙数。于是,喜欢读书的人,便有了“书海夜航”、“书林折枝”、“坐拥书城”、“书山探宝”等等美丽而雅致的说法,使我深深向往。 遗憾的是,我不是博览群书的人。我的青少年时期,可说是书荒的年代,没有多少书好看,参加工作后,虽意识到自己读书太少想补课,但“谋生无奈日奔驰”,静下来读书的时间也很少。因此,对于我来说,“书海”太浩茫,“书林”太广袤,“书城”太幽深,“书山”太高峻。书  相似文献   

6.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小而言之,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大而言之,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早在200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就要求  相似文献   

7.
感悟碎片     
(一)读书是对灵魂的濡养,与书为伍是一种享受。读书高尚,但不是时尚。读书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是自己的生存感觉,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它不带有功利性,也不带有目的性,而是一种精神的漫游,一种自我满足的形式。正如游山玩水一样,出去转了一大圈,回来后却感觉不到有什么价值,但我认为这一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二)同一个人读不同的书,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由于阅历、年龄、学识等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青年陈毅在成都王裕国享誉世界的陈毅元帅,以懦将著称。他在青少年时代就不同凡响,留下了许多可供当今青少年学习的故事。这里辑下的几则故事,是他在成都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经历。被人称为“乡下佬”的穷学生1916年2月14日,陈毅考人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同志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当今时代,是一个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读书学习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官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改善执政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起 《实践》2004,(9):48
在干部的工作日程中,把学习摆在什么位置至关紧要.有些干部一谈学习,不是说工作忙挤不出时间,就是说学习没什么用,对学习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从干部成长规律、做好本职工作,还是从锤炼党性来看,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历史使人明智,读哲学使人善辩,读理论使人深刻,读文学使人丰富.从科学理论中找到行动指南,从党纪国法中探寻正确答案,倡导学习,也就是倡导文明.对任何人来说,不学习就没有办法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和科技含量更高的竞争要求;就不可能做到保持和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被置于小学生的位置,在许多方面还需要扫盲.不学则退,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在实践中搞好学习,我们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智慧和能力才能互动.……  相似文献   

11.
刘熙武 《党课》2010,(16):83-86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载体。读书益处多多。小而言之,读书可以益智增见、砥砺品行;可以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大而言之,读书关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领导干部要真正把书读好,就得先弄清以下“三问”。  相似文献   

12.
多读好书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的结晶,进步的阶梯。爱读书、读好书,是每个人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读书,就是要好之乐之,就是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汇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读书,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文明传承之途;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成长之梯;而对于执政党来说,读书是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之基。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我想在这里不用列举,因为那些经久不衰的名言便是明证。而关于读书产生的影响,我想每个人都有一段或许是关于精神提升、或许是关于人生际遇改变的故事。1963年春,父亲因公伤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时年我才8岁,无依无靠,为了生存不得已乞讨过日。没有着落的生活,"读书"、"文化"、"知识"对我来说是如此遥不可及,但内心却未曾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渴望,尤其是驻足学校时,隔窗听到教室内琅琅的读书声,既羡慕又嫉妒。正如鲁迅所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求生的本能,我很快学会了草编、竹编、藤编等谋生手艺,梦寐以求的读书生活也开始渐渐明朗。  相似文献   

14.
读书之乐     
杨桂 《当代贵州》2014,(20):26-26
正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可以使人心智不那么闭塞、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读书可以陶  相似文献   

15.
真读书、读好书是党员干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保证。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扎扎实实地读书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也有极少部分党员干部没有真正明确读书的目的,没有端正读书态度,陷入了“假读书”的泥潭中。有的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读书。读书只是流于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一些党员干部进修本科班、研究生班时,名字虽然报了,人却经常不到课堂,课本买回来后,就被束之高阁;有的纯粹是为了消遣而读书。他们读的不是有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相似文献   

16.
陈永江 《实践》2014,(3):55
<正>据一项调查表明,当今,27.6%的党政干部每周读书时间为3—6小时,大部分同志忙于应酬,很少读书,还有33.4%的人每周读书时间仅为0—3小时。这种状况令人担忧。虽然领导干部比普通群众工作会更忙碌,可以用来读书的整块时间更少,但是,事情再多,工作再忙,读书学习万万少不了,因为党政干部的第一品味是学习!大兴学习之风,对于党政干部来说既是义务,更是责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  相似文献   

17.
张港 《廉政瞭望》2011,(23):67-67
有许多成功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理想之路,但有的人成功却在不经意之间,甚至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对于一个叫毛旭太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玩笑,从不经意到悔之不及,再到坚守至最后成功,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喜爱读书的典范。我们不仅可以从毛泽东等相关著作的论述中看出毛泽东喜爱读书,而且可以从他在许多场合和不同人谈到关于读书的言谈中,看出他真正将读书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毛泽东秉承终身学习、至死方休的读书精神,坚持心无旁骛、孜孜不倦的读书态度,展示博览群书、有所侧重的读书方法,践行自学为主、学以致用的读书理念,树立批判存疑、修己达人的读书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当今的全民阅读值得仿效的。  相似文献   

19.
我相信对于很多不了解经济的人来说,虽然对这次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耳熟能详,但对其前因后果却不是很清楚,也不清楚为什么还会影响到我国。今天我就用最浅显的语言,针对没有经济学  相似文献   

20.
我相信对于很多不了解经济的人来说,虽然对这次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耳熟能详,但对其前因后果却不是很清楚,也不清楚为什么还会影响到我国。今天我就用最浅显的语言,针对没有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